李丁++劉陽
摘 要:在國際結算中,相比較于匯付、托收支付方式中商業(yè)信用帶來的不安全性,信用證由于其銀行信用帶來的自身安全高效的特點被進出口商廣泛使用。但信用證結算并不使萬無一失的,隨著近年來信用證風險的不斷提高,其欺詐案例的比例逐年上升,這種傳統(tǒng)的結算方式受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本文通過對信用證特點、操作流程等方面進行歸納總結,提出了在信用證項下相關當事人以及監(jiān)管方面應采取的規(guī)避風險的措施,從而為有效的降低信用證風險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信用證;軟條款;信用證欺詐
一、信用證的含義及其特點
根據UCP500的規(guī)定即由一家銀行按照客戶(申請人)的要求和指示或以自身名義,在符合信用證條款的條件下,憑規(guī)定單據向第三者(受益人)或指定人付款,或承兌并支付收益人開立的匯票,或授權另一銀行進行該項付款,或承兌并支付該匯票,或授權另一家銀行議付。信用證在本質上是銀行有條件保證付款的證書。
信用證的特點體現(xiàn)在,銀行負有第一付款責任,這種銀行信用使得進出口雙方的資金得到一定程度的保障;是獨立于買賣合同以外的獨立自足的文件契約;信用證業(yè)務是單據交易,這種獨立性與抽象性為信用證的結算提供了便捷。信用證的這些特點給買賣雙方在信用證結算過程中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性與安全性,隨著信用證結算業(yè)務的不斷推廣信用證特點所帶來的風險也愈發(fā)體現(xiàn)出來。
二、信用證的相關當事人及其風險
1.合同基礎上進出口雙方
在信用證流程中為了保護賣方的利益,在賣方的要求下,買方即進口商在銀行申請開立信用證,作為信用證的申請人,賣方即出口商作為信用證的受益人。
(1)作為申請人所面對的風險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情況一:操作性風險
申請人在申請信用證及修改信用證的過程中由于疏忽或者欠缺經驗,導致信用證出現(xiàn)瑕疵,不符合“單證一致”的原則,結果信用證條款與實際操作結果發(fā)生沖突造成不必要的損失,甚至造成銀行拒付的風險。例如:在商品名稱中把汽車配件“cl235”寫成“c1235”或在把價格條款由FOB條款改成CIF條款的情況下沒有增加保險條款。
情況二:申請人面臨的信用欺詐性風險
申請人面對出口商偽造單據或臨時更改單據所造成的風險。由于在信用證過程中,銀行只是對信用證的表面進行審查,對貨物對真實性合同的公平與否,對于交易貨物的實際情況如何,是否中途遺失是否按時到港,貨物與單據是否相符等問題都不負責,賣方即出口商提供了相應的單據即完成了交貨義務屬于象征性交貨。有些賣家利用此漏洞偽造信用證相關單據包括發(fā)票、裝箱單、提單等,通過銀行議付騙取貨款。還有一些在發(fā)貨上,實際貨物與單據上貨物不符,存在以次充好,以假貨冒充真貨,騙取貨款從而使申請人遭受損失。例如2015年1月30日日照特大信用證詐騙案,犯罪嫌疑人就是利用信用證的漏洞偽造金精礦業(yè)務進出口單據詐騙金額高達12623504.00美元,給我方造成重大損失。
情況三:信用證中的軟條款
所謂“軟條款”,指的是開證申請人(進口商)在申請開立信用證時,故意設置若干隱蔽性的“陷阱”條款,以便在信用證運作中置受益人(出口商)于完全被動的境地,而開證申請人或開證行隨時可將受益人置于陷阱而以單證不符為由,解除信用證下的付款責任。常見的軟條款主要有:信用證中載有暫不生效條款、限制性付款條款、限制受益人提供的單據、對裝運的限制。這樣信用證雖然已經開出,但信用證的主導權掌握在申請人手中,如果受益人沒有及時發(fā)現(xiàn)軟條款,從而匆忙發(fā)貨,則一旦出現(xiàn)問題,進口貨物不愿接受貨物,就會拒絕發(fā)出生效通知,以信用證還未生效拒絕接受貨物,從而使受益人遭受損失。另外,重要的憑證文件由申請人出具,這樣實際上是把接受貨物的主動權交給買方。此類規(guī)定使出口貨物能否裝運,完全取決于進口商,生效的主動權在申請人或開證行、通知行等手中。出口商見信用證才能投產,生產難安排,裝期緊,出運有困難。倘若信用證遲遲不能生效,將占用出口商的大量資金;即使出口商最后接到了信用證生效的通知,但由于此時裝貨到期已臨近,極易造成單證不相符,遭開證行的拒付;甚至還有的信用證始終都未生效,這必定給已組織好貨源的出口商造成嚴重損失。
(2)作為受益人所面對的風險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情況一:不能或不能按時拿到貨款的風險
在信用證付款過程中,銀行作為第一付款人支付貨款。但由于國際政治、經濟因素的復雜與多變性,銀行倒閉隨之銀行信用也不復存在。例如在美國次貸危機與歐債危機的雙重刺激下,多國經濟出現(xiàn)瀕臨崩潰的邊緣,冰島、希臘等多國銀行相繼出現(xiàn)倒閉,這使得受益人收回貨款成為一大難題。一些銀行的資信狀況薄弱,一旦出現(xiàn)價格波動等問題會影響到對收益人的償付。
情況二:受益人面臨偽造或臨時變更信用證的風險
利用偽造的信用證或者利用真信用證進行涂蓋、剪接,或者套用舊信用證對其過期或者失效的內容進行涂蓋,以達到蒙蔽對方騙取貨款的目的。如電開證無押密,信用證簽字偽造,開證行行名或地址不詳,為騙取銀行抵押貸款而盜用銀行名義開立信用證。
情況三:操作風險
受益人由于操作失誤、缺乏相關的工作經驗或疏忽大意所造成的“單單、單證”不一致,使自己陷入不利局面,常見的問題包括:裝運延遲、交單延遲、發(fā)票不符、裝運單據不符等問題。在信用證到達受益人處,受益人進行審單過程,即仔細審核相關單據與信用證是否一致,在這一操作中,也存在受益人審理中出現(xiàn)瑕疵的風險。信用證一旦出現(xiàn)問題,是可以進行修改的,但收益人在修改過程中缺乏相關經驗,造成不不要的損失。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風險對進出口雙方都存在一定的影響。例如政治因素包括法律條款的改變、由于政治動蕩所導致的國家政權變更、戰(zhàn)爭、外交關系的變化等;經濟因素包括匯率、各國經濟的發(fā)展等,這些因素容易導致銀行倒閉,申請人破產,不能按時發(fā)貨,運輸等問題,這些對于進出口雙方都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因此,我國無論作為進口方還是出口方,與這些敏感動蕩地區(qū)在進行國際貿易交易的時候要警惕相應的風險所帶來的不必要的損失。
2.與信用證相關的銀行
情況一:操作風險
信用證的銀行信用體現(xiàn)在開證行負有第一付款責任,這關系到各方利益。在開證行開立、修改、審核信用證的過程中由于自身失誤所引起的不必要的糾紛造成的損失。另一方面,開證行在開立信用證時由于缺乏對申請人企業(yè)經營機制、經營能力等方面的有效審核,使得之后出現(xiàn)申請人破產倒閉的情況,銀行蒙受損失。議付行在審單、寄單的過程中沒有進行嚴格的核算造成銀行承擔部分操作風險責任。
情況二:信用證欺詐風險
目前世界上70%的國際貿易運輸是海洋運輸,海洋運輸絕大部分通過信用證結算,在巨大經濟利益的驅使下,越來越多的不法分子利用信用證單據交易這一特點的漏洞,相互勾結偽造、篡改信用證騙取銀行資本。開信用證詐取銀行資本的主要手段有:一是使用超出抵押物價值的抵押物作擔保,騙取銀行信用,從而達到騙開信用證,詐騙銀行資金的目的。二是使用虛假的進口合同、協(xié)議等證明文件騙開信用證,大量騙取銀行外匯資金用于走私活動。三是騙開無貿易背景的信用證后,用假報關單核銷,企圖逃進外匯管理部門的監(jiān)督,繼續(xù)詐騙銀行資金。四是騙開信用證被查處后繼續(xù)非法占有被騙銀行資金。五、編造虛假進口事實騙開無貿易背景的信用證。
三、風險規(guī)避措施建議
1.建立各部門有效的聯(lián)動體系
大部分偽造篡改信用證及相關單據都是利用了信用證抽象性與獨立性的特點,銀行只負責“單單一致,單證一致”這給很多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因此建議銀行與海關、商檢等部門建立有效的聯(lián)動機制,對單據之外的商品信息、交易流程、運輸過程等信息進行必要的實地監(jiān)督、實地查驗,杜絕偽造單據虛擬交易過程、偽造商品信息等行為。
2.提高從業(yè)人員的業(yè)務能力及從業(yè)素質
很多小型企業(yè)從業(yè)人員操作能力差、業(yè)務水平低、缺乏必要的知識儲備與國際貿易經驗,這是造成操作風險的主要原因。因此進行有效的培訓,實時掌握國際貿易政策的變化以及國際貿易動向,不斷學習積累相關經驗,提高對信用證使用的熟練程度,有效的識別信用證中的軟條款和欺詐條款,加強信用證的審核與管理,是提高從業(yè)人員業(yè)務能力的主要手段。
3.加強資信審核
開證行的資金能力與資信狀況直接影響到收款,因此加強對開證行的審核有助于減少進出口雙方不必要的摩擦與損失。銀行也應該對信用證申請人的經營狀態(tài)、財務狀況等方面加強審核避免因申請人倒閉給銀行造成資金損失。同樣,進出口雙方在簽訂進出口合同之前也應仔細審核雙方的信用狀況。
參考文獻:
[1]王曉燕.出口貿易中信用證風險與防范[J].質量與安全,2013(4).
[2]張健.信用證業(yè)務中契約及相互關系[J].經濟師,2005.
[3]劉麗杰.出口貿易中信用證防范及其探討[J].現(xiàn)代商貿工業(yè),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