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霞
“即便是野生中華鱘消亡,我們也可以通過人工繁殖的手段確保長江旗艦物種中華鱘不滅絕?!?月23日,湖北宜昌中華鱘養(yǎng)殖基地,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所長陳磊說。
中華鱘出生在長江,常年生活在東海、南海。4月24日上午,湖北省宜昌市胭脂園長江珍稀魚類放流點,第58次長江中華鱘放流,2020尾全人工繁殖的中華鱘順江而下,“少小離家歸大?!?。
子二代中華鱘入江8年 創(chuàng)造多個“之最”
中華鱘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動物之一,有1.4億年的歷史。對中華鱘的保護與對長江整體的魚類資源保護息息相關(guān),也是為了恢復(fù)長江的自然生命力。
中華鱘放流活動已進行了31年,其間歷經(jīng)艱難曲折。
“上世紀80年代,投進長江的只有1厘米長的魚苗,我們稱之為‘水花,而且中華鱘產(chǎn)卵只有5%~10%能育成‘水花,若在人工環(huán)境下繼續(xù)養(yǎng)下去就會死亡,由于水花太小, 進入長江不少被吞到天敵的肚子?!?中華鱘研究所育種中心原主任朱欣介紹。
“今天在長江投放的都是30厘米以上的成魚, 這些魚在長江里就不存在自然天敵了,也標志著人工繁殖中華鱘一整套技術(shù)已經(jīng)成熟?!敝煨勒f。
如果把捕撈到的野生中華鱘親魚稱為祖輩,通過其繁育出的一代即為父輩,父輩在人工條件下發(fā)育到性成熟,繁育獲得的下一代就是子二代。
2009年10月4日,第一尾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華鱘誕生,次年6月,首批5尾子二代中華鱘送入長江,今年已是子二代中華鱘入江的第八個年頭。
2016年放流的中華鱘創(chuàng)造了多個“之最”——
年齡梯隊為歷年之最,包含了2009年以來5個年份繁殖的魚種。放流魚種遺傳多樣性顯著,對提升放流成活率、維持種群優(yōu)勢具有重要意義。
規(guī)格為歷年之最,平均體長和平均體重創(chuàng)造了長江中華鱘放流史上的新紀錄。
追蹤檢測手段為歷年之最。今年放流的部分中華鱘子二代率先采用了衛(wèi)星標記技術(shù)。
4月25日21點11分,尾號為688的中華鱘率先到達荊州沙市斷面,保持冠軍紀錄。2015年,最快的一條中華鱘僅用了18天就游到長江入??冢衲晔欠裨賱?chuàng)紀錄,值得期待。
中華鱘生存狀況仍不樂觀不能單靠物種保護
2016年4月24日,中華鱘第58次增殖放流在湖北宜昌胭脂園舉行。
2016年4月24日,中華鱘第58次增殖放流在湖北宜昌胭脂園舉行。
2015年,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放流3000尾大規(guī)格中華鱘。
上世紀80年代早期的中華鱘放流
上世紀90年代早期的中華鱘放流
盡管人工繁殖放流進行了多年,但中華鱘生存狀況仍不樂觀。
“80年代初,我們?nèi)〕鲂埕~精液,可以觀察到精子上下翻滾,活力很強,這些年活力明顯減弱?!?在朱欣看來,中華鱘能逐漸適應(yīng)葛洲壩工程,卻不能接受所有人類活動的影響。
“不能單靠物種保護來談中華鱘及長江生態(tài)?!眹茖W(xué)院院士曹文宣認為,人類各項活動中,大型水利工程建設(shè)社會關(guān)注度較高,人們往往傾向于從這點上找原因和解釋。事實上,盡管建壩對于中華鱘洄游會產(chǎn)生一定影響,但若從宏觀來看,同為長江生物鏈頂端的大型肉食性水生生物——中華鱘、白鱘、白鱀豚、江豚等全部陷入瀕危和滅絕的境地,其反映的是長江流域水生態(tài)環(huán)境整體惡化所造成的水生生物資源危機。
“單從物種保護談中華鱘和長江生態(tài)保護是不客觀的,光靠幾家研究保護機構(gòu)是遠遠不夠的。必須認識到,長江船只增多,捕撈活動頻繁,水質(zhì)污染加重,擾動了中華鱘的生存空間,其影響是直接和致命的?!敝腥A鱘研究所副所長高勇認為。
從中華鱘到其它珍稀物種研究保護范圍逐步加大
“隨著三峽集團開發(fā)金沙江的腳步,我們研究保護的范圍在進一步加大,涉及到金沙江珍稀特有魚類的保護,研究保護的對象,也由過去的中華鱘、胭脂魚擴展到整個長江流域的三種珍稀魚類和66種特有魚類?!比龒{集團中華鱘研究所水生態(tài)修復(fù)室副主任姜偉介紹。
多年來,三峽集團持續(xù)開展中華鱘、胭脂魚等珍稀魚類放流活動,中華鱘放流數(shù)量已超過550萬尾,其中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華鱘17000余尾。
在金沙江下游的向家壩江段,三峽集團建立了金沙江溪洛渡向家壩水電站珍稀特有魚類增殖放流站,每年都進行增殖放流,保護長江水環(huán)境。
“如果說葛洲壩水利樞紐在興建中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視,使中華鱘保護步入正軌,那么,三峽工程、金沙江梯級水電的開發(fā),使更多的珍稀、特有魚類進入了重點保護范圍?!比龒{集團宣傳與品牌部主任楊駿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