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杭春燕
讓理論與輿論同向發(fā)力的方法與實踐
□ 文/杭春燕
作者認為,開啟歷史新征程不能沒有理論指導,走在時代最前列不可或缺輿論宣傳。只有輿論跟著理論走,理論靠著輿論推,統(tǒng)籌用好理論與輿論兩種資源力量,實現理論與輿論同頻共振,才能盡顯新聞輿論工作的恒久魅力,切實提高新形勢下黨的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理論 輿論 關聯
杭春燕新華日報社經濟新聞部主任、高級記者
黨的新聞事業(yè)實踐啟示我們:理論與輿論不姓西,不姓儒,而是姓馬姓共。正因為理論與輿論同根同源,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彰顯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本質屬性,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包括新聞輿論工作必須自覺匯聚理論與輿論這兩種資源,集成運用這兩種力量。
理論與輿論各司其職,關鍵要善于當家與持家。我們黨的宣傳思想工作始終保持著“兩論起家、理論當家、輿論持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理論與輿論密切關聯,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相同,理論的藍圖需要新聞輿論的謀劃,輿論的背后體現思想理論的傾向。但兩者也存在實踐形式和表達方式的差異,理論當家重在管好方向、管住思想、管緊根本,輿論持家旨在舉好旗幟、鼓舞士氣、站穩(wěn)立場。理論與輿論統(tǒng)籌發(fā)力,不僅要處理好當家與持家的關系,發(fā)揮好理論的“定盤星”“方向盤”作用,釋放出好輿論的“晴雨表”“黏合劑”效能,而且要使理論與輿論迭加為用,牢牢地掌握在為人民謀利益的執(zhí)政黨手中,始終為創(chuàng)造歷史的人民服務,始終為偉大的時代謳歌。
理論與輿論聯動發(fā)展,核心要修好內功與真功。新聞輿論乃貫道之器。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形而上與形而下,交互感化,方能頂天立地。理論義不容辭承擔著驅散思想霧霾、照亮輿論之路的使命,輿論理所應當擔負起聚合理論火種、高擎理論之光的職責。理論建設要向下扎根,輿論傳播要向外延伸。理論離不開巨擘和名家的智慧貢獻,更需要轉換話語體系,俯下身沉下心扎根群眾。輿論離不開受眾和“粉絲”的廣泛參與,更需要展示態(tài)度表情,講大局明是非凝聚人心。理論與輿論協(xié)同發(fā)力,尤需保持政治優(yōu)勢和政治定力,練好每一名新聞工作者的思想內功和業(yè)務真功,既要久久為功,善做善成,又要術業(yè)有專攻,多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
理論與輿論協(xié)力同行,重點要展現力道與勁道。安邦定國文以載道,治國理政成風化人。當前新聞輿論工作的核心任務在于宣傳研究闡釋好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最新理論成果,深入宣傳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生動詮釋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奏響“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主旋律,唱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最強音。文章為誰而寫,關乎導向是否正確,立意依何而定,關乎事實是否準確,關鍵還在于理論和輿論如何匯聚精氣神、把握時度效,如何體現思想洞察的力道與影響公眾的勁道。理論與輿論同向發(fā)力,不但要在力道上把理論的正本清源與輿論的有效引導結合起來,牢牢把握理論建設和輿論宣傳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而且要在勁道上強化正向效應、策應文化對沖、增強法治約束,使價值流淌筆端,使真理披情入文、統(tǒng)攝人心。
中國正在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奮斗,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任重道遠、責無旁貸,事關旗幟和道路,事關貫徹落實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事關順利推進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事關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關黨和國家前途命運。唯有統(tǒng)籌用好理論與輿論兩種資源力量,促進理論引領與輿論引導的功能聚合,才能真正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tǒng)一,筑牢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穩(wěn)固防線,守好新聞輿論工作前沿陣地。
理論引領要擰緊“總開關”“總閥門”。理論引領就是在人的頭腦里搞建設,不能走自己的路舉別人的旗,也不能舉自己的旗走別人的路,要鮮明回答舉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樣的精神狀態(tài)、朝著什么樣的目標前進的重大問題,尤須擰緊思想“總開關”“總閥門”。理論引領要啟人入“道”、讓人悟“道”,架設宣傳思想工作與黨員干部群眾之間的橋梁,把“中國話”講深講透、“普通話”講精講準、“百姓話”講活講精彩。說到底,要讓理論插上輿論的翅膀,讓理論荷載正能量“飛入尋常百姓家”。
輿論引導要搶占“制高點”“主陣地”。堅持輿論傳播的正確導向,實現輿論傳播效益的最優(yōu)化,從來也絕不可能從“喊口號”“裝門面”“貼標簽”上取得預期效果,關鍵要建設好輿論陣地和營盤。輿論引導要立足責任擔當,敢于亮劍交鋒,善于疏導社會情緒,最大限度地消除雜音噪聲;要直面社會丑惡現象,拒絕把惡性事件和災難事故當作“狂歡的新聞盛宴”,讓謠言止于真相;要融入并運用好互聯網,把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轉化成“最大正能量”,要把握好國內和國際兩個輿論場,融會貫通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塑造中國靈魂和世界眼光。總的來說,要讓輿論鼓起理論的風帆,讓輿論唱響主旋律“贏得滿堂彩”。
理論引領與輿論引導要開掘“動力源”。如何統(tǒng)籌理論與輿論,是新聞輿論工作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命題。輿論跟著理論走,理論靠著輿論推,交織并貫通著理論與輿論的辯證關系,反映出應然與實然的內在要求。理論與輿論必須在互動中打造“表達共同體”,在同向發(fā)力中傳播正能量?!缎氯A日報》從黨的十八大以來這三年,每年都有重點主題報道,以及年中、年終經濟盤點等,通過具體的事、鮮活的人來呈現不同主題,避免給人空洞說教的印象。這種報道形式的突破,通過一個新穎、真實、鮮活的新聞故事,有效放大了重大主題傳播效果。最近即將組織開展的經濟企業(yè)蹲點調查,也是試圖以小見大、用理論之“鏡”解剖實踐之“雀”,打一場自身新聞報道供給側改革的新仗。
理論轉化關鍵在于“形散而神不散”。時代命題群組使得理論與輿論緊密關聯,理論轉化致力于推動重大課題在內容和形式上轉換。理論在內容上借助“大課題”設置輿論“小問題”,通過觀點的交鋒交融達到釋疑解惑、明辨是非的目的。理論在形式上可以做成新聞、講成故事、變成作品。理論轉化通過輿論的廣泛內容和多樣形式實現,必須以理論思維指導輿論內容生產,使理論生動轉化為輿論宣傳的素材與話語,做到形散神不散。江蘇省委宣傳部王燕文部長在培訓班上提到,注重發(fā)揮智庫引領社會輿論的“風向標”作用。新聞工作者要自覺借力智庫資源做好輿論工作,在新聞采訪中多吸收最新智庫成果,多聽多引納智庫專家學者的觀點評述,在深度報道中多讓智庫專家出鏡說話,高位瞭望社會輿情,理性解讀社會熱點,提高報道的權威性與公信力。
輿論聚焦重點在于“撒得開收得攏”。只有找準思想認識的共同點、情感交流的共鳴點、利益關系的交匯點、化解矛盾的切入點,輿論聚焦才能打準靶心,收放自如。全媒體時代輿論傳播日益呈現受眾廣、多向度、海量化特征,每時每刻大量社會輿論熱點在媒體空間迅速生成、擴散、發(fā)酵?!帮L起于青蘋之末”“盛怒于土囊之口”,如何在輿論矩陣中準確識別真假,實現收攏聚焦,迫切需要練就一雙能看清現象又洞見道理的“火眼金睛”。堅持將“陳情”和“說理”結合,必須在報道選題上下功夫,并將精彩內容在顯要版面展現,借媒體將某個事件、某個道理,轉化成老百姓容易接受的方式或者語言,去感染、影響和教育他人?!缎氯A日報》一直堅持在頭版開辟“新華關注”欄目,將每天最吸引眼球的江蘇重要新聞進行理論與輿論的雙重觀照,如2016年以來的《蘇州去年常住人口僅增1.2萬——人口紅利漸失 撫養(yǎng)負擔趨重》《樓市去庫存 政策再加碼首套房貸首付比例降至兩成》《新年上班第一天“咬咬耳朵”“出出汗”鎮(zhèn)江約談16名干部引震動》《車改實施后首個工作日,記者直擊各地落實情況 —— 取消“官”車倒逼“官”念轉變》,用最鮮活的新聞語言反映重大主題。
理論轉化與輿論聚焦要“共飲一江春水”。理論“春江水暖”但藏有“驚濤駭浪”,輿論“春潮涌動”但多有“漩渦暗流”,理論轉化與輿論聚焦都需要汲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源頭活水。理論和輿論之間“不能隔著一條河”。理論轉化要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輿論聚焦要講明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方位和建設力量。理論和輿論要共同開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航程。理論轉化要精心投放航標,拓寬航道;輿論聚焦要提倡千帆競渡,百舸爭流?!缎氯A日報》“一張圖讀懂XXX”的新聞產品,就是有理論含量、有可視化表達的輿論傳播新探索,受眾效果好,轉載率也高。
理論和輿論同處宣傳思想工作“快車道”,同向發(fā)力,步速一致、步調相符,才能消除理論引領和輿論引導的“時差”。鍛造理論與輿論同向發(fā)力的加速器,需要全面融合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全新整合理論研究和宣傳輿論兩支隊伍、全力貫通學術和大眾兩種話語體系。
深度推進媒體融合。推動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要讓新型主流媒體擔當主角,著力打造一批形態(tài)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fā)展的現代傳播體系。如2014年全國兩會報道中,新華報業(yè)首次從集團層面組建全媒體矩陣,破除內部壁壘,實現了集團資源的融通匯合;抓住2014年全國青奧會在江蘇南京舉辦的契機,首次在業(yè)界組建“七大媒體聯盟”,來自世界各地的217家新媒體和傳統(tǒng)媒體形成浩大的宣傳聲勢。時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的彭蘭教授則認為這是“對融合概念的一次升華”。2015年全國兩會報道,新華報業(yè)的媒體融合無論意識還是手法都再上新臺階,推出的5個全媒體創(chuàng)新欄目個個吸睛,尤其“今天我主持”,首次選取集團紙媒資深記者出鏡做PC端節(jié)目主持,不僅是對傳統(tǒng)記者角色意識的一次大突破,同時也實現了平面媒體和多個新媒體平臺的深度融合,彰顯了新型主流媒體集團的競爭合力。
全新打造人才隊伍。理論之樹長青,實踐之路寬廣。理論研究隊伍和新聞輿論隊伍要“手相連”“心相通”。媒體集團要培養(yǎng)懂理論、善于運用理論的新聞工作者。新聞輿論工作者處在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最前沿,既要苦練業(yè)務真功,潛心“低頭拉車”,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更要留心“抬頭看路”,培養(yǎng)造就一支政治堅定、業(yè)務精湛、作風優(yōu)良的新聞輿論工作隊伍。一方面要繼續(xù)辦好有關理論版面、理論欄目,另一方面則要以理論素養(yǎng)注入報道,以理論之維構建報道模式。近年來,針對“經濟新常態(tài)”這個大邏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項新任務、“強富美高”新江蘇這幅新愿景,經濟部同志專門補理論之課,搞懂搞透有關理論內涵,合力攻堅,推出了一批有分量、有時效性的作品。
創(chuàng)新融通話語方式。理論聚焦內容和本質,輿論擅長表達和表現,理論與輿論要促進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的“對流”。建設理論話語體系要強化輻射力,用好“顯微鏡”,吸納鮮活實踐元素,防止曲高和寡,杜絕自彈自唱和生澀面孔。建設輿論話語體系要增強向心力,用好“望遠鏡”,胸懷宏大實踐視野,提防平庸低俗,杜絕眼高手低和本領恐慌。兩種話語體系要同一頻道,同一聲道,聯袂出演,共同構筑起求真、向善、尚美的宣傳陣地。在2014年12月全國首個國家公祭日報道中,新華報業(yè)再次彰顯東道主城市主流媒體的影響力,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和互動,策劃推出了“國家公祭?南京1213新華報業(yè)全媒體行動”,完美實現了地方媒體與國際傳播手法、話語方式的接軌;2015年是抗戰(zhàn)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70周年,新華報業(yè)隆重推出以“正義之勝”為主題的大型全媒體行動,派出多路記者分赴7國采訪,重回二戰(zhàn)期間所有重要節(jié)點性、標志性的戰(zhàn)役和事件所在地,足跡遍及歐亞非美四大洲,其視域之廣、格局之大,再次凸顯了我們對歷史與現實交互、理論與輿論融合的話語方式新探路。
(作者是新華日報社經濟新聞部主任、高級記者)
編 輯 文璐 wenlu@xinhu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