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魅力中央大街
“沒有到過中央大街,就不能說來過哈爾濱”,中央大街是來哈爾濱旅游觀光者必到之地。百年積淀的文化底蘊、獨具特色的歐陸風情、經久不衰的傳奇故事、流光溢彩的迷人夜色,構成人們心中浪漫、時尚、典雅、高貴的中央大街,也成了哈爾濱人心中永遠迷戀的情結。
各具特色的中央大街品牌活動,西餐節(jié)、狂歡節(jié)、婚慶節(jié)、服裝節(jié)、街頭文化節(jié)、購物節(jié)……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賓朋。全年日均流量可達20萬人次的中央大街,以她獨特的魅力展示著哈爾濱的迷人風采。
中央大街全街區(qū)現有歐式、仿歐式建筑75棟,各類保護建筑36棟,其中主街17棟。在這些建筑中,匯集了歐洲15至16世紀的文藝復興風格,17世紀的巴洛克風格,18世紀的折衷主義風格和19世紀的新藝術運動風格等在西方建筑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建筑流派。這些流派集中涵蓋了西方建筑藝術的百年精華,從歷史和發(fā)展的角度看,在西方也需要數百年才能形成的建筑風格,在中央大街卻僅僅用了短短二、三十年的時間就形成了,堪稱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跡。
上海外灘
白渡橋至金陵東路的一段黃浦灘,因位于上海縣城廂之外的浦灘,被習稱為“外灘”。它是上海都市的最初輪廓線,曾被稱作黃浦路、揚子路、黃浦灘路,1945年改名為中山東一路。
現在外灘大樓大都經過改建,但基本風格不變。1992年國慶節(jié)前,又完成了外灘綜合改造一期工程。
現在的外灘防汛墻呈廂廊式,高6.9米,寬15.4米,可抵御千年一遇的潮水。廂內能停放300多輛汽車,廂面是綠化景點和沿江步行道。路面比先前拓寬一倍,有8快2慢10個車道,外灘歷來是上海的旅游熱點,除能觀賞中外罕見的“萬國建筑博覽”外,還可領略外白渡橋與吳淞路閘橋的豐姿,黃浦公園的俊巧,防洪墻的設計匠心,以及大樓與江水交相輝映的勝景。浦江夜游更有一番情趣。加之這里交通發(fā)達,購物方便,歷史掌故豐富,旅游設施完備,使人留連忘返。
世界文化遺產——澳門歷史城區(qū)
澳門歷史城區(qū)是中國境內現存最古老、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東西方風格共存建筑群,當中包括中國最古老的教堂遺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墳場、最古老的西式炮臺建筑群、第一座西式劇院、第一座現代化燈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學等。作為歐洲國家在東亞建立的第一個領地,城區(qū)見證了澳門四百多年來中華文化與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歷史。正因為中西文化共融的緣故,城區(qū)當中的大部分建筑都具有中西合璧的特色。城區(qū)內的建筑大部分到今仍完好地保存或保持著原有的功能。
澳門歷史城區(qū)是一片以澳門舊城區(qū)為核心的歷史街區(qū),其間以相鄰的廣場和街道連接而成。
包括媽閣廟前地、亞婆井前地、崗頂前地、議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穌會紀念廣場、白鴿巢前地等多個廣場空間,以及媽閣廟、港務局大樓、鄭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崗頂劇院、何東圖書館、圣奧斯定教堂、民政總署大樓、三街會館(關帝廟)、仁慈堂大樓、大堂(主教座堂)、盧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里吒廟、舊城墻遺址、大炮臺、圣安多尼教堂、東方基金會會址、基督教墳場、東望洋炮臺(含東望洋燈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20多處歷史建筑。
澳門歷史城區(qū)保存了澳門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精髓。它是中國境內現存年代最遠、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輝映的歷史城區(qū);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國和遠東地區(qū)傳播歷史重要的見證;更是四百多年來中西文化交流互補、多元共存的結晶。
青島八大關
八大關別墅區(qū)位于匯泉角景區(qū)北部,最初因有8條路是以八個關口命名的,即韶關路、嘉峪關路、涵谷關路、正陽關路、臨淮關路、寧武關路、紫荊關路、居庸關路。這八條馬路縱橫交錯,形成一個方圓數里的風景區(qū),故稱“八大關”(現已增到十條),是最能體現青島“紅瓦綠樹、碧海藍天”特點的風景區(qū)。八大關別墅區(qū)匯聚了眾多的各國建筑風格,故有“萬國建筑博覽會”之稱。這里集中了俄、英、法、德、美、丹麥、希臘、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個國家的各式建筑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