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瓜瓜
【適用話題】心理健康 主動與被動 捧殺 兩難選擇
林嘉文的去世,引發(fā)了社會對于抑郁癥的再次強烈關注。從專業(yè)的角度來說,如果過多深入,再去探討這個問題,甚至有可能會傷害到其家里人的心理。作為一名專業(yè)人士,在信息不完整的情況下,我們也僅能從專業(yè)性的角度去理解一部分。
社會都稱他為天才,但“天才”二字的重量,對一個少年來說,也許過于沉重。喧鬧的贊譽下,讓人們忽視和回避了孩子真實內(nèi)心的表達。從他的遺書里可以讀出這樣的信息:真正讓他感到快樂的愛好也許并不是對歷史的學習。一個過于內(nèi)向的孩子很有可能是具備了抑郁性人格,他轉向于更多的知識的學習,通過這樣的一種學習,他找到了一種能表達自我的狀態(tài),但反過來,這也成為他巨大的壓力來源。從報道中,我們并沒有看到他可以像其他孩子一樣能夠輕松地玩耍。更多的是,他超出這個年齡階段的心理,少有的理性。
心理研究發(fā)現(xiàn),一個人的成長,如果超出了他的年齡階段的發(fā)展或低于年齡階段的發(fā)展,這對他來說都將是危險的。這樣的一個天才,所有人對他的期待,是一種很重的壓力,在這壓力之下他是否還能喘息?死亡是最終的喘息。從報道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偏執(zhí)的觀念,他說,“天性敏感,總是在一重貌似愉快的氛圍中發(fā)生的一些小小分歧里,窺探出自己與別人的殊途,讓你們?yōu)槲疫@么一個與你們活下去無意義的人耽誤了些許時光”,把自己的價值放到了塵埃里,是多么無奈。因為孤獨和對這種壓力無休止的預期,最終林嘉文選擇了離開。
此時我的眼前,是多么希望看到那個少年,能夠在陽光下,開心地笑,忘記那些帶給他壓力的東西,能夠自由地表達自己,成為一個自由的生命。
(摘自:徽韻心理)
【素材分析】生命有不能承受之重,也有不堪承受之輕。所謂的重,主要是來自外界,“史學奇才”的光環(huán)之重,少年成名的世俗之累并由之帶來的孤獨和抑郁;所謂的輕,主要來自內(nèi)心,是學術研究意義的失重和與之帶來的人生意義的虛無。重與輕的擠壓,使林嘉文的心理嚴重錯位,不能相容于社會,就只能選擇放棄——當一個生命無法走出他自掘的墳墓時,墳墓就會將他埋葬,同時也會將他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