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婧溪、邵新艷,北京服裝學院
我國傳統(tǒng)民族服飾文化由于近現(xiàn)代的斷層,基本已退出現(xiàn)代人的生活,這種缺失對民族文化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遺憾,并且歷來對中國傳統(tǒng)服裝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形制、款式、圖樣上,對于結構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而研究對象又大多集中在上衣、裙上,因此本文選擇以大襠褲為例,從結構和造型的角度來挖掘其文化內涵。選擇近代的原因之一是實物和文獻資料詳盡,二是這一時期傳統(tǒng)大襠褲在結構上仍然沒有脫離中國傳統(tǒng)服裝的平面體系。
中國傳統(tǒng)褲裝分為開襠褲和合襠褲兩大類。開襠褲產生于古代中原地區(qū),存在兩種形制:有腰無襠的“袴”和無腰無襠的“脛衣”;合襠褲最早產生于先秦時期的北方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形制為兩條直筒型褲筒中間加對折三角形襠片,由于合襠褲更加便于勞作,慢慢在中原地區(qū)開始普及。近代大襠褲屬于合襠褲的一種,在受西褲影響之前,近代民眾所穿長褲基本都是這種大襠、寬腰的合襠長褲。
近代大襠褲款式寬松肥大,種類繁多,圖1是北京服裝學院民族服飾博物館館藏的幾件近代時期的大襠褲。根據所用面料的不同,大襠褲有棉、麻、絲綢、皮之分;根據季節(jié)不同,又有單、夾之分,所謂“單”就是指只有一層,沒有表里之分,而“夾”則指有兩層,內里一般用比較柔軟和吸汗的面料,有時還會在里外兩層面料間夾入棉花,用于保暖。一般情況下,大襠褲的腰頭多用另一種與衣身不同的棉布,可以起到防滑和吸汗的作用。
圖1 近代時期大襠褲
中國的傳統(tǒng)服裝觀念認為貴族女性必須在褲子外面穿上裙子,而勞動婦女則可以直接將褲子外穿。隨著封建階級的覆滅,女褲不再具有身份標識的作用,所有的中國女性都可以將褲子外穿。這一時期褲裝在民眾之間更加普及,不論男女都著大襠褲。如在山東地區(qū)的地方文獻中有過相關記載,“男子下身穿寬腰寬襠、不分反正的挽腰長腿褲,用布扎腰,帶子系在腰上。農村婦女有扎較長的紅、綠色腿帶子的習慣,由褲口纏到腿肚”。如圖2-a是1935年《青島畫報》上一女子著裝圖,里面女子所著為一條白地黑點寬褲腳的褲子。圖2-b和圖2-c是清末民初時期年輕男子身穿大襠褲的圖片。從近代時期的文獻和圖片資料中可以看出,大襠褲成為這個時期最普及的傳統(tǒng)褲裝。
圖2 近代時期民俗照片
大襠褲腰部十分肥大,在穿著時需要將腰部多出來的部分先向右折疊,再向左折過去,然后用布帶子扎緊。另外,有些地區(qū)的人們喜歡在褲腳處打綁腿帶,一般的綁腿帶不加任何裝飾,而大戶人家的綁腿帶用絲綢或棉布,一般會在上面刺繡一些圖案,或在末端加流蘇。綁腿帶的打法是從小腿肚開始,一直打到腳踩處,打綁腿帶一方面可以驅寒保暖,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禮節(jié)的象征。
近代大襠褲的基本構成要素有三個:腰頭、襠片和褲片。從整體款式結構上來看,特點是腰頭肥大,腰部不開口,腰頭寬度一般在15~20 cm;襠分大、小襠片,不分前后;褲管肥大,兩側沒有褲縫,有些褲子褲腳處有綁腿帶,有些女褲褲腳處還有貼邊。這種褲子男女都可穿著,但女褲的褲腳比男褲褲腳大一些,通常寬約一尺。
圖3-a為近代漢族本白色生絲帶綁腿大襠褲,通過實物測量繪制出款式圖和結構圖。通過圖3-b款式圖可以清楚的看到,這條大襠褲結構由褲腰、褲腿、拼襠和綁腿帶四部分組成。其腰部不開口,襠部為大小拼襠,褲管兩側沒有分縫,褲腳處縫有綁腿帶,褲子不分前后。
圖3-c為結構分解圖,從圖中可以看到褲子腰頭寬13.5 cm,腰圍128 cm,按照現(xiàn)代的人體標準去推測當時人的腰圍,那大襠褲的腰圍幾乎是人體尺寸的1.5~2倍。立襠寬40.5 cm,襠部是平面結構,由一大一小兩片襠片拼接而成。褲長109 cm,褲口寬21.5 cm,褲口貼邊寬3.5 cm,褲口綁帶長78 cm。腰頭A、褲片B和C均為直絲,大小襠片D、E為斜絲,充分利用面料的幅寬來裁剪。
圖3 本白色生絲大襠褲
根據實物測量數(shù)據對上文中本白色生絲大襠褲進行復原,如圖4是復原后的平面展開圖,可以看出褲子平鋪時是一個平面造型形態(tài)。如圖5是人體穿著效果圖,可以看出其造型與平鋪時完全不同。由于人體作用,褲子的內部空間結構產生了變化,從之前的二維平面變成了三維立體的效果。從整體外觀上看,褲子呈現(xiàn)上松下緊的狀態(tài),腰、臀、腿部造型流暢自然,腰部由于腰帶的系扎出現(xiàn)很多褶裥,襠部造型寬松,類似現(xiàn)代的吊襠褲。由于面料的懸垂性,在腰、臀和大腿的位置產生了很多自然褶,這些褶隨著人體的活動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
圖4 大襠褲復原展開圖
圖5 大襠褲著裝效果圖
通過以上對本白色生絲大襠褲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1)近代傳統(tǒng)大襠褲款式寬松,腰頭肥大,襠部較深,其結構主要由腰頭、襠片和褲片三部分組成,以直線裁剪為主,屬于平面結構體系。
(2)大襠褲外觀結構呈現(xiàn)整一性的特征,在整一性結構內部又有分片,主要考慮到是面料幅寬的問題,尤其是襠片分大、小片,充分利用面料的布幅,這也體現(xiàn)了當時人們的節(jié)約意識。
(3)大襠褲穿著于人體時,外觀造型呈現(xiàn)上松下緊的效果,服裝與人體之間形成了新的內部空間結構。隨著人體的活動,這些空間結構會發(fā)生變化,進而影響外觀造型的變化。
傳統(tǒng)大襠褲是平面結構形式,其結構由直線拼接而成,褲子整體合體度較低;而現(xiàn)代褲子則是立體結構,采用曲線裁剪方式,褲子合體度較高。圖6是傳統(tǒng)大襠褲和現(xiàn)代褲子的樣板圖,從圖中可以看出傳統(tǒng)大襠褲樣板比較寬松,均為直線拼接而成;而現(xiàn)代褲子樣板更加合體,有省、橫檔等結構,由曲線裁剪而成。下面分別從腰部、襠部和腿部來分析兩者結構的不同。
圖6 傳統(tǒng)大襠褲和現(xiàn)代褲子樣板對比圖
(1)腰部結構 傳統(tǒng)大襠褲腰部造型呈長方形狀,腰圍非常大,幾乎是人體腰圍的1.5~2倍;而現(xiàn)代褲子的腰部結構基本采用曲線結構形式,腰部合體。圖7是傳統(tǒng)大襠褲和現(xiàn)代褲子腰部造型結構對比圖,從圖中可以看到傳統(tǒng)大襠褲的腰頭呈長方形狀,腰部是一個平面結構,寬大且不合體;而現(xiàn)代褲子的腰部結構是根據人體的特征來設計,人體的腰腹部是一個立體型,因此為了符合人體結構,在褲子前后片都設了省道,保證褲子成型后是一個立體結構。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傳統(tǒng)大襠褲的腰部是一個寬大的平面結構,而現(xiàn)代褲子的腰部是一個合體的立體結構。
圖7 傳統(tǒng)大襠褲和現(xiàn)代褲子腰部造型結構對比圖
(2)襠部結構 如圖8-a是傳統(tǒng)大襠褲襠部結構示意圖,由圖看出褲子的襠部是一個平面結構,沒有橫檔,因此為了使人體的活動不受限制,只有將襠深加大,將襠部做寬松。如圖8-b是現(xiàn)代褲子襠部結構示意圖,可以看出現(xiàn)代褲子襠部是立體結構,襠部除了有襠深外,還有橫檔和襠彎結構,襠彎量完全由人體縱向從前中腹部到后中臀部的曲面結構來決定。
圖8 襠部結構對比圖
(3)腿部結構傳統(tǒng)大襠褲和現(xiàn)代褲子腿部結構最大的區(qū)別在于側縫線。大襠褲褲片是完整的一片,不分前后,側邊不分縫,側縫線是一條直直的折線;而現(xiàn)代褲子分前后片,側縫線是一條符合人體曲度的曲線。從整體腿型來看,傳統(tǒng)大襠褲是直線結構,更加遮蔽人體;現(xiàn)代褲子的腿部是曲線結構,更加合體。
服裝的內部空間結構一般包括服裝與人體之間的空間關系及服裝內部各形態(tài)之間的空間關系,這種空間結構既能夠影響人的肢體活動幅度,又能夠決定服裝的造型特征。
傳統(tǒng)大襠褲的平面結構形態(tài)與人體的立體形態(tài)不同,加之大襠褲結構寬松肥大,因此褲子與人體之間會形成一個較大的內部空間,這個空間把人體體形特征隱蔽、模糊與減弱了。由于面料的懸垂性,因此褲子與人體之間形成的內部空間相對自由,屬于流動型空間結構,這種空間結構使得褲子在造型的變化上更有多樣性。如上文圖5的大襠褲,體現(xiàn)出強烈的流動型空間結構的特征,這種空間形態(tài)為人的肢體活動提供了充分的自由空間,肢體活動能促使服裝變幻更多意想不到的造型。
而現(xiàn)代褲子與人體之間形成的空間結構相對固定,這是由于現(xiàn)代褲子的結構是通過精確的測量設計而成的,褲子本身就是一個立體結構,其內部的空間形態(tài)相對固定,無論是掛著還是穿在人體上,靜止還是運動,其外部造型不會產生太大變化,始終保持相對固定的空間結構。
因此,傳統(tǒng)大襠褲和現(xiàn)代褲子在內部空間結構上存在明顯差異,傳統(tǒng)大襠褲的內部空間結構相對自由多變,屬于流動型空間結構,這種不確定的空間結構往往會給人意想不到的效果;而現(xiàn)代褲子的內部空間結構相對固定,人的行為介入之后人體與服裝之間的空間關系相對較穩(wěn)定。
我們現(xiàn)在穿的褲子,大多都是采用西方立體裁剪技術,在精確的人體測量條件下進行設計制作,主要強調人體的曲線美,追求褲子的合體度,而中國傳統(tǒng)大襠褲則是采用平面結構形式,更多依靠面料本身的幅寬來裁剪,最大限度的利用面料。褲子整體結構寬松,與人體間形成的空間較大。通常情況下,褲腰圍尺寸幾乎是人體凈腰圍尺寸的1.5~2倍;褲襠部較深,從腰圍到襠底的垂直距離較長,人體襠底與褲襠底間距很大,這種寬松的結構保證了人體在活動時基本不受限制。從穿著的舒適性角度上講,大襠褲的寬松結構在滿足人體需求的基礎上,更加符合現(xiàn)代人對舒適自然的追求。
由于傳統(tǒng)大襠褲造型寬松肥大,橫向遮蔽人體,縱向覆蓋肢體,不過分包裹人體,因此對體形特征起到隱蔽、模糊、減弱的作用,一定程度上可以遮蔽身體的缺點,使人體顯得修長、自然。不同于現(xiàn)代褲子凸顯人體的特點,大襠褲對穿著者的體形要求不高,適應人群也更加廣泛。人們在穿著大襠褲時心理上和身體上都更加放松。
通過上文中對大襠褲和現(xiàn)代褲子內部空間結構的對比分析得知,大襠褲與人體之間形成的空間結構較大且具有多變性,所以隨著人體的行走、跳躍、伸展、彎曲等動作,會產生不同的動態(tài)效果,并且由于面料的懸垂性,會產生很多豐富的自然褶,這些褶皺主要集中在襠部和腿部,隨著人體的活動,這些褶皺也會產生流動的美感。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向來追求和諧美。服飾文化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比起直觀表達服裝造型,更加強調服裝寓意的表達。近代大襠褲亦是如此,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力求在造型上體現(xiàn)和諧美感。使用直線條,寬大的造型,使人體顯得修長、自然、端莊,通過穿著在人體上形成自然的衣褶效果,來表達服裝與人體相互作用,和諧統(tǒng)一的精神內涵。
近代傳統(tǒng)大襠褲采用平面結構,服裝外觀自然、整一,寬大的造型遮蓋人體,表現(xiàn)了中國人含蓄的性格特點。其在滿足功能性的需求外,更加承載了中國人的精神追求。研究傳統(tǒng)大襠褲的結構造型特征,有利于從結構造型的角度來指導現(xiàn)代褲裝的設計,有利于在追求技術層面的同時,達到精神境界的提高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7.
[2]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大觀[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4.3.
[3]張文瀚.漢族褲裝歷史演變與創(chuàng)新應用[D].江南大學.
[4]張俊杰.中國傳統(tǒng)褲裝造型結構研究[D].北京服裝學院,2014.
[5]劉建鉛.服裝內部空間形態(tài)與服裝造型設計關系研究[D].中國美術學院.
[6]謝念雅,劉詠梅.基于漢服特征的服裝結構研究[J].大眾文藝,2011(17):296-298.
[7]胡曉.淺談平面結構形式在現(xiàn)代服裝設計中的表現(xiàn)[J].藝術與設計,2010(9):24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