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百柯
那是1950年年底的一個冬夜,小小的書房內(nèi),炭盆里生著火,傅斯年穿著一件厚棉袍伏案寫作。夫人坐在對面,縫補著他的破襪。這個夜晚后沒多久,傅斯年去世。
幾天后,有人來到傅家,送來一副眼鏡,說是傅先生托他在香港為某學生配的。原來,傅斯年為了發(fā)掘高才生,在臺大舉行作文比賽。一日,他回家興奮地告訴夫人,自己看到一篇好文章,約作者面談,此人果然文才出眾。但學生家境貧寒,患深度近視而不戴眼鏡,問他為何,該生默然不答。
傅斯年的至交胡適評價道:“他的感情是最有熱力,往往帶有爆炸性的;同時他又是最溫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條理的一個可愛可親的人?!?/p>
傅斯年在認識丁文江之前,痛恨其政治立場,甚至當著胡適大罵丁文江,說:“我若見了丁文江,一定要殺了他!”后來胡適介紹兩人認識,他們卻迅速成為莫逆之交。丁文江在長沙病危,正是傅斯年第一個從北京趕去看護。
傅斯年的學問貢獻,僅以他開創(chuàng)的“史料學派”就足以名世。他提出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的原則,經(jīng)得起時間的考驗,堪稱一代史學大家。
傅斯年死后葬在臺大,行政大樓的對面架設(shè)有一口“傅鐘”,每節(jié)上下課都會響21聲,因為這位校長曾說過:“一天只有21小時,剩下3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素材點撥】生活儉樸卻對貧寒的學生解囊相助,對政見不同者卻因才學而成莫逆之交,既學問深厚又至情至性,傅斯年先生的風骨永遠值得后人追懷。
【適用話題】大師的風骨;至情;胸懷;包容……
(王金海摘自2016年1月8日《甘肅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