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古今
中國古代皇室的嫡長子繼承制度,不能不說是儒家及統(tǒng)治者集團對政局和權(quán)力交接穩(wěn)定性的十分深入合理的考慮。它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古代社會的穩(wěn)定,使華夏民族不像其他的一些民族,如草原民族那樣,國家權(quán)力的傳承通常需要武力的爭奪來實現(xiàn)。因為這會給國家?guī)砗艽蟮膭邮幒臀:Γ袝r甚至?xí)某瘬Q代。
嫡長子繼承制度,起源于商代,形成于西周,是宗法制的一項基本原則。其中,中國古代的一夫一妻多妾制是它所能存在的一個基礎(chǔ),其中具體的細節(jié)我不想多講。所謂嫡長子,即正妻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宗法制度規(guī)定他具有繼承上的優(yōu)先權(quán)。據(jù)《春秋公羊傳》的記載,這種制度用一句話概括就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同時,在中國古代社會以后的發(fā)展中,這種制度及其思想被儒家基本采納及推崇,成為傳統(tǒng)士大夫比較認同的一種東西。
但根據(jù)史料而考,在秦以后的中國古代,皇位真正由嫡長子繼承的實在少之又少。翻開秦以后的中國古代史畫卷,除掉亂世,魏晉士族時期,去掉清朝——清朝前期實行討論和商議的方式確立接班人,后期采取秘定繼承人的方式,我們得到了漢唐宋明四朝。這四個朝代真正嫡長子繼承帝位也是很少的。這其中有的是先天的原因,例如:嫡長子先天有殘疾,皇后無子嗣等。但很多的卻是人為因素的影響,如后妃的寵信,外戚的干涉,大臣們的影響。這其中起決定作用的是皇權(quán)的絕對影響力,因為上述干擾都需要和皇權(quán)掛鉤才會發(fā)生作用。
有趣的地方在哪兒呢?漢唐宋明較為杰出的皇帝,幾乎都不是嚴格的嫡長子身份,如:漢朝的漢武帝劉徹,他的繼承者劉弗陵;唐朝的李世民,玄宗;宋朝的宋太宗、仁宗;明朝的明成祖等等。
我想,儒家理想所繼承的一個很重要的東西便是西周時期開始形成的宗法制度,自然也包括這種繼承制度。既然是理想的東西,在實行起來肯定會碰到麻煩,因為現(xiàn)實因素是相當(dāng)復(fù)雜的,尤其是中國的古代宮廷這種地方。因此,儒家的很多其他思想規(guī)范便可以作為他的補充,比如君明臣賢的觀念等等。這沖淡了這種很重形式的繼承方式。比如說李世民,他雖然殺了自己的哥哥和弟弟登上皇位,但在成為皇帝之前他就有了赫赫的戰(zhàn)功,而繼位后他又打造了貞觀之治,這種璀璨的文治使他繼位采取的血腥方式微不足道。又比如玄宗李隆基,他也是通過政變上臺,但他開創(chuàng)了至今令我們都無比思念的大唐盛世。所以歷代的傳統(tǒng)史學(xué)對他們都是褒揚遠遠大于貶低的。
其實,儒家實實在在所希望的是一個賢明君主的出現(xiàn)。他們對一個君主的評價往往還是比較客觀的。至于是不是嫡長子,并不是他們最關(guān)心的,只不過是一種形式而已。他們推崇這種繼承方式僅僅是出于穩(wěn)定和減少矛盾的考慮。
而心中存有這種制度模式的想法,便會自然而然在主觀行動上采取彌補和貼近儒家理想的做法。比如:玄宗最后所選定的太子是二子李亨,便是在長子被誅殺的情況下的非常理智的選擇,避免了很多的矛盾和糾葛;又比如唐太宗最后沒有選擇很像他又很喜歡的李恪,而是選擇了才能并不怎么樣的李治,正是在嫡出重要性考慮下的選擇。
結(jié)論是:嫡長子制作為一種理想化的繼承方式,雖然很少嚴格執(zhí)行,但它的確對中國帝王制社會的穩(wěn)定做出了巨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