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昌建
這個世界不斷涌現(xiàn)新事物新玩法,比如說微信。事實上它讓我們每個人都成了新聞發(fā)言人。我們是一天到晚徜徉在“朋友圈”里,朝閱晚覽,披星戴月,頗有點皇帝批閱奏章的意思。
然久而久之,我以為我們還是在圈中打轉(zhuǎn)。檄文也罷,吐槽也罷,無論自秀,還是粉他,也不管是賣萌,還是點贊,最后總還是圈內(nèi)的事情。這也正如兩個斗士,拿著銳利無比的刀,從早到晚在比劃,幾乎二十四小時都在高談闊論,似乎都已經(jīng)練到了滿堂喝彩爐火純青的境地,但一旦來一個諸如小強式的人物,這兩個斗士可能就徹底軟了下來,真的,這不是我們看不起自己和他人,最終只要蒼蠅一飛來,我們就戰(zhàn)戰(zhàn)兢兢自動裂開了一條縫。這倒不是自賤,而是現(xiàn)實之一種。比如我們可以暢快淋漓地痛批當今的教育制度,批得它體無完膚,七竅生煙,但我們捫心自問,這不也是在否定我們的父母我們的老師最后也在否定我們自己嗎?我們批祖宗十八代,但我們對自己的小孩還是當自己的祖宗似的。
我以為痛批是需要的,但我們更需要去尋找答案,與其在掌上獲得無數(shù)點贊,還不如走到山野去尋找路徑和答案,即使沒有答案,山野的空氣和景色總比人工的城市要好得多吧。人最終是找不到世外桃源也做不了閑云野鶴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多回老家看看。在今天,有老家的人是幸福的,有故鄉(xiāng)的人更是幸運的。兒子一回家,或帶著孫輩回家,那做老爹老媽的就有期盼了。正如種子播下去之后,生長便成了一種具體的農(nóng)活。而這樣的農(nóng)活曾經(jīng)是熟悉的,正如我們的土地也曾是干凈的一樣,那么好,我們可不可以再回到那一種干凈中去呢?挽起褲管,把腳伸進泥地里去,然后又彎下腰去像父親一樣種田。這么做,是有可能生長出干凈的糧食和思想的。這不是唯一的途徑,但卻是必須的一種。
微信等自媒體的流行,讓“知”表面上是占了一點上風,但我們肯不肯俯下身去呼吸大地的氣息呢?我們肯不肯讓莊稼的生長跟節(jié)氣的變更合上節(jié)拍呢?我們肯不肯多做一些不太急功近利的事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