瑾瑜
93歲的老人是什么狀態(tài)?老態(tài)龍鐘、步履蹣跚、耳聾眼花?這些詞匯在四川綿陽93歲的蔣海寧老奶奶身上完全沒了蹤影。老人家思維敏捷、邏輯嚴謹,她甚至特意提醒采訪者:“你能不能不要叫我奶奶?叫我姐姐?,F(xiàn)在是我人生最好的時候,我沒有覺得自己是老人。”老人這番話,對在場的人沖擊非常大:在她的字典中,沒有老邁二字,有的只是充滿進取的積極人生,年齡可以做奶奶,心態(tài)卻從來沒有老邁。
六十六冊相簿記錄人生
蔣海寧出生在重慶市榮昌縣,父親49歲病逝。當年,年僅32歲的母親,帶著丈夫與病逝前妻所生的一群孩子艱難謀生。1947年,蔣海寧以優(yōu)異的成績從四川大學農(nóng)業(yè)技術專業(yè)畢業(yè),在綿陽射洪縣的一所中學教書。
在那里, 蔣海寧與大自己3歲的中學教務主任陳振環(huán)相識相戀。陳振環(huán)是山東單縣人,抗日戰(zhàn)爭時期,隨學校流亡到四川綿陽,后來考入四川大學,并于1947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49年,蔣海寧與陳振環(huán)結婚。1950年,蔣海寧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之后調(diào)入遂寧市農(nóng)校工作。1952年,蔣海寧調(diào)入綿陽地區(qū)婦聯(lián)工作。
蔣海寧從事革命工作40多年,育有七個兒女。老人抱出家里的相簿,這些照片記錄了她從小到老的生活、工作變遷,最多的是近年來的家庭活動、外出參觀訪問、會親訪友及旅游的照片,映入眼簾的是家庭的和諧歡樂,晚年生活的豐富多彩。老人說:“這樣的相簿,我共有66冊?!?/p>
1982年,陳振環(huán)病逝。此后每年的清明節(jié),蔣海寧都帶著兒孫們到綿陽南山陵園給陳振環(huán)掃墓。 2014年的清明節(jié),蔣海寧在給亡夫的悼文中寫道:年年清明節(jié),我們都要來此看你,好像你外出很久了沒回家,總想趁此和你聊聊。你留下的陳氏家風“學習奮斗、尊老愛幼、團結守信、勤儉真誠”正在我們家里傳承。
深情傳承好家風
蔣海寧說,記得60年代初的困難時期,她要求孩兒們每人砍一背兜豬草換錢。一天,蔣海寧發(fā)現(xiàn)大兒子衣兜里多了4毛錢,氣得她要用小黃荊條子打大兒子。二女兒跑過來跪著求蔣海寧:“那4毛錢,是大哥砍兩背簍豬草所得的啊!”蔣海寧說,這件事她至今想起來都覺得有愧。但大兒卻理解母親是在嚴格教育自己,后來,大兒考入了清華大學的分校。
1969年,時年不滿18歲的二女兒到綿陽市涪城區(qū)豐谷農(nóng)村當起了知青。每周放假回家,她總是背著一背簍弟妹的衣服,到涪江邊去洗。后來,大哥和三弟都離開農(nóng)村回城,但是,作為村里勞模的二女卻過了好幾年才返城。到如今,蔣海寧老人的衣被,仍是二女在洗滌。
蔣海寧的三兒在娘肚里只待了7個多月就降臨人間。但三兒很愛學習,1979年,他考入四川師范大學,畢業(yè)后分入四川省委黨校,后來調(diào)入四川省政研室工作。
“總之,我的孩子們,個個都愛勞動、勤學習,人人都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作貢獻。” 蔣海寧說起她的七個兒女,笑意始終寫在臉上。
好祖母和風細雨教孫娃
1997年6月1日,大孫女陳星收到了北京大學的錄取通知書,全家聚集在大兒家里,老人給陳星發(fā)了勵志獎學金。給別的孫兒們發(fā)放了小禮物。從此,老人決定每年都努力把家庭聚會辦好。
這些年來,蔣海寧老人每年都利用清明節(jié)、五一節(jié)、六一節(jié)、中秋節(jié)等節(jié)假日,組織家庭聚會,或唱歌跳舞表演節(jié)目,或大家輪番上臺進行勵志匯報演講。每次活動后,蔣海寧老人都會把照片歸檔,這樣的相簿,老人共收集了66冊。蔣海寧的第三代有6個孫兒,個個都是大學生,有的還是研究生、博士生,有的在國外留學或工作。成家的有4個,這兩年,還給老人喜添兩個重孫子。
老人寫詩道:“我的家溫馨和睦又從容,子孝媳賢顧大局,兄弟姐妹情誼深,婆媳姑嫂妯娌關系融?!比缃?,年逾九旬的蔣海寧,仍引領子孫以構建和諧幸福家庭、傳遞愛心、為社會發(fā)光發(fā)熱為己任,為社會傳遞著正能量。
蔣海寧的家,因為她一生的精心經(jīng)營和付出,成為每個家庭成員溫暖的港灣,而她自己也給人生留下了一個優(yōu)美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