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郗美
鄭乃珖的藝術人生
◎文/郗美
黃花夾竹桃與鼎
鄭乃珖(1911—2005),號璧壽翁,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人。早年在上海、福建、廣東、香港等地求學。1930年至上海,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1945年任教于臺灣屏東師專。1949年轉香港格致中學執(zhí)教。20世紀50年代初,他在香港舉辦個人畫展,獲張大千等人贊譽。1952年,鄭乃珖受同鄉(xiāng)蔡鶴汀、蔡鶴洲之邀到西安,在常香玉主持的豫劇團從事舞臺美術設計。時任西北美協副主席、西北文化部文物處處長的趙望云邀其任西北美協國畫研究室專業(yè)畫師,并根據他的特長確立其專攻工筆花鳥。自此,鄭乃珖在西安客居生活了整整24年。
鄭乃珖是一位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有深刻理解及實踐的全能畫家。他能工擅寫,工寫并用,精山水、花鳥蔬果,善于表現翎毛走獸、青銅器皿。其造型功力深厚,圖式格法嚴謹,賦色雅艷,形神兼?zhèn)洌饩畴h永。作品題材廣泛,自然天成。在長期創(chuàng)作中,鄭乃珖憑借“師法造化”“借古開今”的理念,突破前人藩籬,形成獨特的風格,成為當代中國畫壇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曾任西安美術學院教師、文化部中國畫研究院院務委員、福建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福州畫院院長、福建省美協副主席。
在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新國畫運動”中,鄭乃珖是一位大力倡導者,也是一位積極實踐者。他的花鳥畫一變古人冷寂的氣息,線形精準考究,色墨相映成趣,作品貼近生活、貼近大眾,頻出新意,不愧為20世紀中國花鳥畫復興中貢獻突出的大師。
凌波仙子
蠶繭
1958年,鄭乃珖來到西安美術學院任教。那時,學院正在進行教學改革,鄭乃珖和與他同時從美協調來的葉訪樵、陳瑤生等人成為中國畫專業(yè)的中堅力量,為提高美院花鳥教學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鄭乃珖不僅傳統(tǒng)功力深厚,寫生能力也相當強。他的重彩及白描教學范畫,已成為一代又一代美院學生臨摹的必選范本。
1956年“雙百”方針提出后及1962年“文藝八條”出臺前后的藝術創(chuàng)作,是鄭乃珖繪畫生涯的兩個高峰。他與志同道合的畫友趙望云、石魯等踐行“一手伸向傳統(tǒng),一手伸向生活”的創(chuàng)作思路,使“長安畫派”享譽海內外。此時,他的作品更多反映了百姓的日常生活情境和新中國建設的蓬勃景象,其創(chuàng)作之路在某種程度上見證了時代的變遷。“文革”期間,鄭乃珖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教學工作皆受重創(chuàng),甚至一度被迫停滯,然而即便如此,他此時的白描畫稿仍令人稱許。
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鄭乃珖的藝術創(chuàng)作逐步復蘇,重新得到各方認可與尊重。退休返回故里的鄭乃珖致力于振興美術事業(yè),參與組建了福建第一所中國書畫創(chuàng)作機構——福州畫院,活躍于八閩畫壇。這一時期,他創(chuàng)作了不少佳作,發(fā)表于各大刊物,在各地美展屢獲殊榮。鄭乃珖花鳥畫中的一花一葉常與福建方物相映成趣。他筆下的梅花用工筆沒骨,而枝干則取法寫意,新穎別致。他畫梨花,著力刻畫花朵的清麗芳香、垂露欲滴、鮮潤可人。他的雙勾白描亦是精妙紛呈?!栋酌锠颗;ā分惺㈤_的牽?;ù負硪黄凵幕ǘ淙嶙寺?,在風中微微搖曳,清新雅趣而浪漫抒情。
在大西北常年教書、作畫期間,鄭乃珖心中依舊牽念家鄉(xiāng),《閩海鮮蟶》細膩地表現了蟶的鮮活翕張,千姿百態(tài),寓靜于動,思鄉(xiāng)之情浮現紙上。
2005年12月25日,鄭乃珖走完了94年的人生之路。他的人生積淀和學識韜養(yǎng)成就了他的繪畫造詣。
蓬萊九鯉
閩海鮮蟶
針魚
魚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