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思奇
長征精神 光照千秋
劉思奇
中石油遼河油田的“五老”,在給青少年講長征故事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边@首膾炙人口的《七律·長征》,是長征途中毛主席在馬背上吟成的。詩句謳歌了紅軍北上時,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不怕犧牲,高擎紅旗勝利前進的英雄氣概,也洋溢著對革命前途的樂觀自信。多年來,這首詩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在革命和建設(shè)事業(yè)中,克服艱難險阻,不斷前進。
我們今天雖然不能完整體驗到硝煙彌漫、血雨腥風中紅軍的偉大堅強,長征的艱苦卓絕。但是紅軍長征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卻深深教育和感動著我們。
川南敘永,是長征時紅軍留下珍貴足印的地方:黑坭灣迂回殲敵,漏風埡巧襲白軍;紅軍買東西留的兩個銅板,送還老百姓一盞借用的桐油燈……血染的歷史場景,不擾民的珍貴物證,每一個事跡都感人至深,每一個故事,都在人們心中流傳。生活在這塊紅色革命土地上,我們更深刻地感悟到,在黨領(lǐng)導(dǎo)下,堅定信仰,矢志不渝的長征精神,是我們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克的無價之寶;是今天我們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建設(shè)全面小康的奠基石。
要充分利用這些紅色資源,教育青少年,不忘過去,珍惜今天。時刻想到有黨的領(lǐng)導(dǎo),有在長征中千千萬萬紅軍戰(zhàn)士前赴后繼流血犧牲才換來今天的幸福。我作為關(guān)心下一代工作組織中的一員,更要增強使命感、責任心,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實。
長征史料
長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中央主力紅軍為了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戰(zhàn)略大轉(zhuǎn)移,退出中央根據(jù)地進行長征。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跡。中央紅軍共進行了380余次戰(zhàn)斗,攻占700多座縣城,紅軍犧牲營以上干部多達430人,平均年齡不到30歲,共擊潰國民黨軍數(shù)百個團,其間共經(jīng)過11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里,于1935年10月到達陜北,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10月9日,紅一、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會師,10月22日,紅一、紅二方面軍在寧夏西吉縣將臺堡會師,標志著紅軍長征勝利結(jié)束。紅四方面軍長征歷時一年零六個月,途徑4省,行程近萬里。紅二方面軍長征歷時11個月,途徑8省,行程一萬六千多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