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創(chuàng)作是人的活動,離不開生命的感受、體驗。而生命體驗中的缺失性體驗,往往更容易成為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重要動因。藝術家自身的缺失,又因為自身的獨一無二,又使得其創(chuàng)作的作品帶有鮮明的符號性。
[關鍵詞]缺失性體驗;藝術創(chuàng)作;心理動力;個人體現(xiàn)
對于藝術家來說,如果創(chuàng)作是他的第一要務,那么感受便是他創(chuàng)作的最初動力。藝術悟性的躍進與非凡作品的誕生,從來不是什么偶然的機遇和受神的啟示所帶來的結果。所以,性格影響命運,體驗產生作品。人生有困厄,隨之而有精神的或物質的缺失,進而產生對缺失的體驗。缺失性體驗包括情感和認知的變化,對于藝術家來說,是創(chuàng)作動因和靈感的源泉,是他對經驗的理性反思和人生價值的領悟。這種體驗可以深刻地塑造主體的個性,并造就其獨特的感受方式、思維方式,影響其創(chuàng)作。
一、缺失性體驗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關系
心理學認為,缺失性體驗是指主體對各種缺失的體驗,缺失即是沒有滿足,根據(jù)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人有七種不同層次的需要,即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認識、審美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這些需要的未滿足都是個體的缺失,都可能使個體產生缺失性體驗。一旦缺失感形成,人就應該通過心理的反應采取合理又符合自身的方式表達出來,否則有損健康。藝術家正是通過藝術創(chuàng)作的形式吐露自己的苦痛、表達自己的內心。
藝術家進行創(chuàng)作總是從直覺開始。而痛苦這種直覺,對于藝術家來說,并非完全不幸,比如梵高用強有力的色彩宣泄著自我的崩潰。孟子的“君子有終身之憂”這句話用到藝術家身上很貼切,因為藝術家多為有終身之憂之人。他們要有所追求有所表達,必定會與現(xiàn)實社會有所爭執(zhí),缺失和受累在所難免。巴金談他自己的創(chuàng)作體驗時說:“我拿起筆寫小說,只是為了探索,只是在尋找一條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道路。說救人、救世未免太狂妄……說拯救自己,倒是真話。我有感情無法傾吐,有愛憎無處宣泄,好像落在無邊的苦海里,找不到岸,一顆心無處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靜,我就活不下去?!彼裕囆g作品作為一種特殊的產物,它總是對藝術家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呈現(xiàn)的領域的一種補償。缺失感對于藝術家而言,是他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重要動因,缺失性體驗與藝術創(chuàng)作之間有著一種內在的、難分難解的聯(lián)系。
二、缺失性體驗是藝術家進行創(chuàng)作的心理動力
苦難常常是人生的老師,是藝術家進行創(chuàng)作的源泉。藝術家作為社會的一員,不可避免地會受到周圍環(huán)境和社會的影響:歷史環(huán)境的變故,理想和現(xiàn)實差距帶來的困苦……這些都會使人類產生一種心靈失衡的痛苦感受。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個時候,人的心理便會無意識地出現(xiàn)一種補償意向,力圖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這些由于不幸、痛苦或缺失所引起的失敗感和缺失感。梵高在日記中這樣寫道:“每當我們看見不可描繪的形象和無以言表的凄涼——孤獨、貧困和悲慘,萬物的終結和極致,上帝進入一個人的心靈,這總是能撞擊我,總是非常奇怪?!边@便印證了瓦格納的話:“生活如意時,藝術可以不要,藝術是到生路將窮處出來的,到了無論如何都不能生活的時候人才借藝術以鳴,以嗚其所欲?!彼囆g家用他們敏感且敏銳的直覺,補償社會給他們帶來的缺失感。補償?shù)姆绞接锌赡苁敲钥竦?,甚至是變態(tài)的,但是,這些是他的情感體驗所需,作品的深度、迷人之處卻恰恰與此成正比。
德國表現(xiàn)主義畫家蒙克,他的繪畫更注重表現(xiàn)形式以外的主觀需求。他注重用強烈的色彩和筆觸,把現(xiàn)實世界中的事物用夸張、變形的手法加以詮釋,以表達他內心的愛和死亡。而他的這些表達和繪畫,除了某些遺傳因素以外,無不源于他的童年遭遇和成長的憂傷:幼年喪母,姐姐的離去,妹妹和父親的精神抑郁,使蒙克心靈嚴重受挫,這一切造就了他敏感的甚至幾近瘋狂的陰郁心理和對生命、死亡的特殊生命體驗,這樣的缺失需要補償。而研究表明,蒙克正是把自己的苦悶和當時歐洲的興衰結合在一起,用繪畫的方式補償他那心里的恐懼和偏執(zhí)。因此,這種缺失感很自然就成為他開始創(chuàng)作并產生良好作品的最初心理動力。
藝術家作為人類社會負責精神產物的主導者,他慣于把這種缺失感不斷深化,以抓住它的精神。因此,創(chuàng)作就是實現(xiàn)現(xiàn)實中無法滿足的愿望,是精神的追求,是那種痛苦在紙上、畫布上以及樂譜下得以釋放的過程。
三、缺失性體驗塑造藝術家及其作品的個性
藝術家的缺失性體驗,是藝術家個人的生活、生命體驗。因此,藝術家的作品是獨特的,帶有符號性的。藝術家蒙克和他的創(chuàng)作就是很好的例證。家庭的苦難帶給他精神疾病的折磨——“疾病、瘋狂、死亡是自幼就纏在我身上的三大惡魔”,時代給予他的不順,使他的藝術備受爭議,這些缺失的體驗為蒙克開辟出表現(xiàn)主義的繪畫道路,藝術創(chuàng)作的形式使他的痛苦得以轉化,正是這種痛苦使他獲得了獨創(chuàng)性,獲得了生命的深度體驗。所謂有深度,就是藝術家既感受了對象,又遵從自己內心的感受,并運用藝術的語言表達自身的感受。對于遭受過生離死別的藝術家來說,這種孤獨感比快樂、滿足的情感更可能被藝術家牢記,使他更純粹地面對那些他發(fā)自肺腑卻渴望而不可及的東西。
研究表明,藝術家的“原體驗”之一的情感——愛,無處不在。這種體驗一旦無法實現(xiàn),就可能造成心靈傷痛的反應甚至超出非正常精神的領域?;蛟S,藝術家的身心痛苦有外在事件釀成,但愛卻是共有的內在界面。德國藝術家謝林在《藝術哲學》中寫道:“靈魂不是生硬的、沒有感受性的,更不會放棄愛,她倒是在痛苦中表現(xiàn)愛,把愛表現(xiàn)為比感性存在更加青春永駐的情感;這樣,她便從外在生命或幸福的廢墟之上升起,顯現(xiàn)為神奇的靈光?!贝_實,經過愛的體驗,外在的對象或事件才有可能轉化為創(chuàng)作的源頭,就像經歷十月懷胎的過程,才能使對象的表現(xiàn)完全真實而感人肺腑。那些曾經激起創(chuàng)作者內心痛苦的對象往往就是愛的投射的表現(xiàn),正如丹納所說“我們看到愛的面目就感動”。由此,我們可以理解,為什么以痛苦、緊張和恐懼伴隨人生的蒙克,在大部分的作品中表現(xiàn)了愛的主題。無論是《青春期》,還是《吶喊》,現(xiàn)實中的對立最終敗給了愛的統(tǒng)一,從而反映出藝術家本人的不幸經驗。蒙克用繪畫的方式表達著他的童年、孤獨的心靈,以及親人的死亡給他帶來的痛苦。這是他堅持創(chuàng)作、是他生存下去的心理原動力。所以,痛苦的體驗常常能與藝術家敏感的心靈和博大的同情心緊密聯(lián)系起來,使藝術家養(yǎng)成一種生活習慣,這是藝術家異于常人的一個重要方面。他讓自己的靈魂跳出身體,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認識和判斷自己感受過的人生,能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感悟到非同一般的東西。
所以,真正的藝術家就應該是這樣一些人:面對沖突,他們在體驗中獲得感受,并以自我擅長的方式,將真實而透徹的自我融入到各種形式當中,既是對自我缺失而引發(fā)的痛苦感受的排解,又使他們手中的藝術作品深刻而富于內涵。藝術創(chuàng)作成為他們積極地進行自我調節(jié)的良好方式,對他們的缺失得到心理上的補償。盡管許多創(chuàng)作主體意識不到自療的重要,但他們的創(chuàng)作動機卻將這種需要表露得非常明白。
結語
藝術創(chuàng)作對于藝術家而言,是一種“精神良藥”,苦口苦心,卻可治病。一旦你把藝術生活化了,這種療傷的手段便會成為一種自然。所以,正是在這樣自然的驅動力下,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才成了發(fā)自內心而令人難以忘懷的作品。
[黃美林,山西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