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韓兩國相互粘連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使得中國形象在韓國古典文學中出現(xiàn)普遍性的體現(xiàn),本文將通過概述中國文化對韓國古典文學的總體影響以及山水景象與人文精神兩方面在韓國文學中的具體體現(xiàn)來說明中國形象之于韓國古典文學的影響。
關鍵詞:中韓古典文學;民族精神
作者簡介:杜翠芳,女,漢族,碩士研究生,單位:濰坊工程職業(yè)學院。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5-0-01
中韓兩國互為海上鄰國,地理位置十分靠近,由于古代中國具備較為強大的經(jīng)濟文化實力,而韓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是以中國的藩屬國的身份而存在的,因此中國文化對于韓國整個國家來說都產(chǎn)生了比較重要的影響,而我們很容易就能在韓國古典文學中發(fā)現(xiàn)這種痕跡,中國形象,不僅是自然景象,更有無數(shù)的文人風骨,都在韓國的古典文學中得到了較為鮮明的體現(xiàn)。
一、中國文化對韓國古典文學的影響
中韓兩國自遠古時期就已有文化交流的記載,經(jīng)歷了商周、漢唐、明清各代的持續(xù)交往,中華文化已經(jīng)深刻影響到了整個韓國的文化生活,特別是在韓國的古典文學創(chuàng)作中,韓國古典文學中的相當部分不可避免地具有中國傳統(tǒng)形象的特征。
中國詩歌和小說文本成為韓國文人認識、學習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源泉。而部分抒情敘景詩則以文人出使途中所見的風景和名勝地以及中國傳統(tǒng)的歷史人物和事件作為題材,金陵、泰山、廬山、西湖、岳陽樓等眾多中國名勝在朝鮮時期的文人腦海中已經(jīng)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朝鮮時期,有不少文學作品直接以“中國”為背景,或者把中國人作為小說的主要人物。這樣的作品在韓國古典漢文學特別是小說作品中占到了首屈一指的比重。
不論是當時天朝上國的國威與氣度,中國文人的情懷與人格,還是九川大地無數(shù)俊美的山川景色,都通過兩國之間官方的人員交流和民間文學作品的流傳而成為了韓國古典文學的創(chuàng)作源泉,中國形象也出現(xiàn)了與在本國所不同的描寫與傳承。盡管在某些學者看來,韓國對于中國古典文化的借鑒研究存在不妥的地方,但總體而言,盡管韓國古典文學中出現(xiàn)了較多以中國為描寫和抒情的對象的作品,但其文化作品本身暗暗地體現(xiàn)出了朝鮮人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在借鑒中國文學美學和形象的基礎上,韓國的古典文學其中也包含了自己的美學觀。
二、韓國古典文學中中國山水景象的體現(xiàn)
在韓國古典文學中,申緯(1769-1845),借寫中國來寫朝鮮。他所創(chuàng)作的詩篇按順序記錄了從遼東至北京途中的見聞、在北京的體驗和回程中的所見所聞,堪稱記錄途中所見名勝地的一本“燕行錄”。但是在這些對異國山水的描寫中,其中蘊含的卻是他內(nèi)心對于故土的拳拳熾熱之情
由于國土面積本身上具有的差距,相較于韓國,古代中國所擁有的更具有自然美的山川秀水成為韓國古典文學中頻繁出現(xiàn)的描寫對象并不是一件奇怪的事,盡管以中國景色為描寫和抒情的對象,但朝鮮人的思想和情感仍是韓國文學生命力之所在,是無法抹去的存在。
三、韓國古典文學中中國文人精神的體現(xiàn)
中國古代的文人精神是中國形象的外延,同時也是傳播范圍最廣、影響力最深厚的一方面,作為中國古代山水詩派的靈魂詩人,陶淵明,就對韓國的古典文學,尤其是山水田園文學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
韓國古代山水田園文學的創(chuàng)作源于新羅末高麗初,其作品最初的創(chuàng)作意識多是描寫山水田園的恬靜風光,借其暫時的安靜與喜悅來試圖消除由于自身境遇而產(chǎn)生的內(nèi)心的焦慮與悲傷。
韓國文學史上第一首直接解讀陶淵明形象的文學作品是來自崔致遠的《和李展長官冬日游山寺》,其中明確地指出了:“曾接陶公詩與酒,仕途名利已忘機?!?這首詩不僅直接提及了陶公的名字明,并且將其與具有特定內(nèi)涵的文化意象“詩”、“酒”聯(lián)系在一起,不諳熟陶淵明作品的人是難以揭示其“忘機”仕途名利于塵世的獨特人文情懷。這正是那些回避激化的士禍與黨爭而躲避在山林與鄉(xiāng)村的儒生利用中國文人形象,以借鑒陶公之詩來安撫自身那顆因政治斗爭所產(chǎn)生的恐懼與不安的心靈,以在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下,表達對世俗價值的否定與自得地徜徉于山水的情懷。
而陶淵明的“歸去來兮”更是李仁老等高麗文人在欲仕而不得,欲歸而不能的高麗后期,用來內(nèi)心深處揮之不去的心意結(jié)的絕響,至此,韓國古典文學中已經(jīng)脫離了直接引用陶人之詩,而是嘗試著對自己憧憬對象的心境進行更為深入的把握,陶淵明形象也得到了某種理想化狀態(tài)下的理解、接受與升華。
受到與陶淵明相同境遇的還有楚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屈原,屈原身上體現(xiàn)的熱愛祖國、寧死不屈的優(yōu)良品質(zhì),對許多世紀以來韓國知識分子的高尚貞操的形成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力。例如,朝鮮第四代王世宗認為, 天下文章 《楚辭》 第一,并認為每個文人都應該懂 《楚辭》。屈原作為中國高潔的義士的形象,已經(jīng)不僅僅成為韓國古典文學模仿學習的外國靈感,更是成為了一種精神的傳承。
結(jié)束語:
韓國雖然作為一隅小國,但無論是他本國的文人學士所秉承的精神,還是皇室貴族所推崇的精神,都包含著對自己本國深刻的民族情感和愛國熱情,這就使得中國形象盡管在其古典文學中占有較大的影響力,依然無法抹去其特有的民族特色。
參考文獻:
[1]琴知雅.韓國古典文學中的中國形象[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
[2]崔雄權.接受與書寫:陶淵明與韓國古代山水田園文學[J].文學評論,2012.
[3]吳臺錫.韓國的中國詩研究試論.韓國中國學會《第 23 次中國學國際學術大會論文集》,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