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文化斷裂之說不乏存在。參照世界文化歷史,結合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中國文化斷裂的成立還有待研究。新文化運動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多元存在的歷史時期,許多人都認為在這個時期,隨著西方思潮的涌入,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發(fā)生斷裂。但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斷裂之說不見得十分準確。
關鍵詞:傳統(tǒng)文化;“五四”;斷裂
[中圖分類號]:G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5--01
一、從世界文化角度看五四文化斷裂
在世界歷史上,各地區(qū)的文化傳承情況各不相同,有些文化擁有過燦爛的歷史,卻慢慢地消失,有些文化一直傳承,依舊具有強烈的生命力。在世界歷史文化中,文化不斷傳承變化,而文化衰落和僵化會造成文化的斷裂。古老的埃及文化、兩河流域的巴比倫文化等都在公元前一千多年以前的波斯文化的沖擊下中斷,到公元前三世紀又出現希臘文化,后來到七世紀又出現伊斯蘭文化,這三個時期的文化之間沒有延續(xù),只有沖突,是文化斷裂的表現。現在美洲大陸上的西方文化是在瑪雅文化和安第斯文化消失后建立起來的,沒有任何聯系,也屬于文化斷裂。印度文化和日本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多次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是各種文化成分的混合,具有多重結構。由此可見,世界文化發(fā)展有極大的復雜性,出現中斷、此起彼落的局面很多。但是,中國文化的變化發(fā)展基本在國內,且接受、同化外來文化的能力極其強大,在歷史進程中形成了鮮明強烈的民族特色。所以,從根本上來說中國文化的斷裂是難以發(fā)生的。在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西方思潮不斷傳入中國,中國經歷改良、革命,迫切需要改變思維,破舊出新,學習先進,中華民族此時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整個民族需要強大自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深受西方思潮的影響,對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持有激烈否定的態(tài)度,對傳統(tǒng)禮教,對傳統(tǒng)道德觀念,對傳統(tǒng)文化有一種激烈的抗爭精神?!白髡呒确莿?chuàng)造才,胸中又無物,其伎倆惟在仿古欺人,直無有一字有存在之價值,雖著作等身,與其時之社會文明進化無絲毫關系”,[1]這是陳獨秀對傳統(tǒng)文化冷酷而毫不留情的批判。魯迅也曾說過“中國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救亡圖存一直都是這些進步力量身體力行之事。“五四”運動雖使中國翻開新的一章,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國民性,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斷裂。所以,中國文化斷裂之說不能成立。
二、從中國文化角度看五四文化斷裂
通常說,新文化運動是否定傳統(tǒng)的,但傳統(tǒng)文化卻有旺盛生命力。從歷史上看,無論哪個少數民族統(tǒng)治了漢民族,這個民族都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被漢化,這恰恰證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強大,并且強大到任何文化都難以“入侵”的程度。五四新文化運動對中國社會影響深遠,但仍未動搖傳統(tǒng)文化的根基。
從政治體制上來說,中國由封建帝制變?yōu)橹腥A民國,但深入人心的封建觀念并不能在一代兩代人的心中剔除,甚至需要相當長時間來逐漸淡化人們心中的固有觀念?,F實情況就可以證明這句話的正確性,經常聽到一些偏遠地方存在封建迷信做法的新聞報道。重男輕女是典型封建思想,儒家“無后為大”的思想根植于人們的心中??v然有再多的新名詞、新概念,在轉變人們思想上微乎其微,只是廣泛流傳于知識分子之間,尤其是在遠離文化中心的農村人口身上收效甚微。不要說范圍如此“狹窄”的“五四”,就連全國性質的“文革”都不能斷裂傳統(tǒng)文化與我們的聯系。雖然十年的時間很長,但是與一代人的生命相比還是很短暫,文化是經過歷史長久積淀下來的,雖然有各種規(guī)約的存在,“文革”中的人們還在繼續(xù)著文化的傳承?!拔逅摹笔侵袊幕跉v史發(fā)展中水到渠成的變化,要說“五四”斷裂開了傳統(tǒng),實在牽強。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白話文取代文言文是重要的使命之一。語言文字是文化得以傳承的載體,魯迅的《狂人日記》在《新青年》上發(fā)表,就一炮打響,白話文作品就如雨后春筍般生長出來。胡適更是明確他的語言變革思想,“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胡適為了廣泛進行新文化運動,就必然要宣傳白話文這種“利器”?!拔逅摹毕蠕h認為文言文造成了文、言分離,一定要廢黜,現實情況是“古代知識分子雖然用‘文言’去書寫,但他們絕不會在現實生活中用‘文言’去講話,所以‘文’與‘言’的分離狀態(tài)純屬是中國古代文人的文化習性”,[2]這就像我們國家地域遼闊,南方和北方語言差異大,甚至到了互相聽不懂的程度,然而我們使用的是統(tǒng)一的文字,雖語音差異大,但是落實到文字上就沒有人看不懂了。所以,傳統(tǒng)文化根基牢固。另外,新文化運動的主力是學生、工人,基本不涉及農民,而中國農民卻占大部分人口,即聲勢浩大的新文化運動只是波及到小部分人,這難以撼動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底蘊。還值得一提的是,“文言文學”自視為官方文學,一直使得“白話文學”在民間流傳而得不到正統(tǒng)的對待,“白話文學”卻一直存在于歷史長河之中,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如果說新文化運動中,白話文逐漸占得上風,造成文化斷裂,這難以成立。
一個民族有一個民族的文化,一個民族的文化也常常依賴于這個民族的存在而得以傳承和發(fā)揚。雖然,在五千年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我們這個民族遭受過外民族的入侵,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綿延至今,文化斷裂之說有待考察。
參考文獻:
[1]陳獨秀.文學革命論.新青年.第二卷第六號.1917.2.
[2]宋劍華.五四與傳統(tǒng):我們“成功”地“斷裂”了嗎?—兼與陳平原教授的論點進行商榷[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