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X的X”是現(xiàn)代漢語中一種常見的對舉現(xiàn)象,縱觀前人的研究,其關注點主要是“X”為“動詞和形容詞”的對舉。本文研究名詞進入“X的X”結構的對舉形式,并從句法、語義和語用三個角度對該格式進行分析。
關鍵詞:N的N;對舉;研究
作者簡介:劉小娟 (1990-),女,漢族,江西萍鄉(xiāng)人,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語言)。
[中圖分類號]:H1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6--01
對舉是現(xiàn)代漢語中一種常見的語法手段,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似成分放在一起使用,字數(shù)大體相等,結構上平行,語義表達上相反或相似,其中的任何一部分都不能單說,只可以對著說,我們把這類格式叫做對舉格式。為稱說方便,本文把“N的N”對舉式的組成部分稱為對舉項,把由兩個部分構成的對舉式的前面一部分稱為前項,后面一部分稱為后項,并用“A的A、B的B”來表示它們。討論前,必須強調(diào),本文要研究的“N的N”絕不是“媽媽的媽媽,爸爸的爸爸”這種定中結構。
一、名詞進入“A 的 A,B 的 B”格式的句法結構分析
1.1 A、B的性質(zhì)和音節(jié)問題:
(1)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那個不要看絕世美人, 船的船, 車的車,遠遠近近都到南昌城一廣眼界。
(2)五百個和尚,東的東,西的西,走的走,立的立,四散不題。
(3)這樣的話,大家的空調(diào)到底要怎樣安裝,不至于左的左,右的右吧。
(4)耳邊很自覺地就會響起熟悉的歌:“開始的開始,是我們唱歌,最后的最后,是我們在走”,心里一酸,眼淚都快下來了。
從以上例子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嵌入這一格式中的 A、B可以是表示人或事物的一般名詞,也可以由方位名詞和時間名詞充當。對舉項音節(jié)可以為單音節(jié)也可以為雙音節(jié)。
1.2從前項和后項相互之間的關系看,可以分為強制性對舉和非強制性對舉:
強制性對舉式,一般由兩個對舉項構成,前項和后項是黏著的,缺一不可,對舉的組成部分不能隨便增減。如下面的例子:
(5)講至金元帥一路而來,到一處自有一處地方官,文的文,武的武,紛紛接送。
(6)兩個忙換了披掛,刀的刀,槍的槍,來殺韃子。
(7)一個字有時就會是一種宿命,特別是在那些筆劃容易引起你遐想的文字中,你會陷入一種迷途之中……橫的橫,豎的豎,里的里,外的外,一切都仿若是造化的有意之舉……
非強制性對舉式往往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對舉項組成,其組成部分是自由的,只要前后語義搭配可同時插入多個類似的結構。如下面的例子:
(8)他們都不錯,教授的教授,師長的師長。
(9)來面試的學生大多是名牌大學畢業(yè)的,北大的北大,清華的清華,復旦的復旦。
(10)一到周末,朋友們就聚在一起,麻將的麻將,地主的地主。
二、名詞進入“A 的 A,B 的 B”對舉格式的句法功能
本文通過考察搜集到的語料,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進入“A的A,B的B”對舉格式中的名詞,能補充相應的動詞或介詞,跟謂詞性成分對舉一樣,在句中作謂語。其中,動賓短語省略動詞,這是“N的N”對舉格式中能產(chǎn)性最強的一類。如在微博上,列舉娛樂游戲時就有很多這樣的表達,“撲克的撲克、紙牌的紙牌、酒吧的酒吧、桌球的桌球、電視的電視、火鍋的火鍋、游戲的游戲、宵夜的宵夜……但也存在例外:1、有的名詞進入“A的A,B的B”對舉格式,很難補充一個動詞或介詞。拿時間名詞來說,如例(4)“開始的開始,是我們唱歌,最后的最后,是我們在走”不能添加其他介詞。這句話是《青春無悔》歌詞的開頭部分,它想表達的就是“開始,是我們唱歌,最后,是我們在走”。為了修辭效果而采用了反復手法?!暗摹弊衷谶@個對舉式中相當于一個語氣詞。2、有的名詞添加動詞或介詞后,整句話就變得很難理解了。如例(3),把“在左邊的在左邊,在右邊的在右邊”帶入句中,讀起來就不通順。3、名詞性成分進入“X的X”對舉格式作狀語和定語的也不少。在句中作狀語,如例(1)實際意思是“坐船的坐船,坐車的坐車”,表明了人們到達南昌城的方式。在句中作定語,如例(6),實際意思是“文官的文官,武官的武官”,表明地方官官職的性質(zhì)。
三、“A的A,B的B”格式的語義
表示動作的方式、方向、時間和狀態(tài)等。這類主要是時間名詞、方位名詞和少數(shù)其它名詞進入“A的A,B的B”強制性對舉格式;選取代表性事物A、B來列舉不同主體的情況,包括身份、職務、教育背景、活動方向和狀態(tài)等。這類主要是名詞進入非強制性對舉格式,并且能補充相應的動詞。
四、“A 的 A,B 的 B”格式的語用意義
1.體現(xiàn)了語言的經(jīng)濟性原則
名詞進入“A 的 A,B 的 B”格式,把復雜的內(nèi)容用簡短的形式緊縮成一個嚴密緊湊的結構,達到了以簡馭繁的效果。
2.體現(xiàn)了漢語的對稱性原則
“A的A,B的B”對舉格式,“A、B”音節(jié)相同,詞性相關,有一種對稱的形態(tài)美,讀著有一種和諧的韻律美。時間名詞進入“A的A,B的B”實際就是追求這種效果,通過反復的手法,達到了音節(jié)的對稱,加強了節(jié)奏感,突出了思想感情。
3.體現(xiàn)了漢民族的心理機制
“A的A,B的B”對舉格式的運用,折射出了漢民族一直重視中庸與和諧的思維特點與習慣。此外,表示身份和職務的名詞進入“A的A,B的B”對舉格式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漢民族愛攀比,愛炫耀的心理。
參考文獻:
[1]劉云.現(xiàn)代漢語中的對舉現(xiàn)象及其作用[J].漢語學報,2006,16(4).
[2]周艷芳. 漢語標記性對舉構式的認知和習得研究[J].語言應用研究,2014.
[3]趙立云.現(xiàn)代漢語對舉格式探討[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4]高珊.“A的A,B的B”格式考察[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