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東坡在晚年時選擇了常州作為他的終老之地,翻開蘇軾的文集,打開常州地方志,我們會發(fā)現(xiàn)蘇軾與常州的不解之緣,蘇軾對常州帶來的深遠(yuǎn)影響。
關(guān)鍵詞:蘇軾;藤花舊館;常州地方志
作者簡介:達(dá)紅(1971-),常州工學(xué)院副教授。
[中圖分類號]:K29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26--01
蘇軾(1037-1101)是我國中國數(shù)千年歷史上被公認(rèn)文學(xué)藝術(shù)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他一生仕途坎坷,浮沉宦海,但均隨緣自適,關(guān)心民眾疾苦,政績斐然,林語堂稱他為:“百姓之友”。這樣一位“飛鴻雪泥”隨緣自適的老人,對終老地卻另有一番執(zhí)扭,他摒棄了終歸故里的傳統(tǒng),在中年和晚年兩次上書乞居常州。最終病逝于常州,他本人及他的兒孫均入常州籍,世代繁衍。
翻開蘇東坡的詩集、常州地方方志及常州民間故事,其原因躍然紙上。
首先是江南秀麗風(fēng)光對人情感的撫慰。常州地處江南,風(fēng)光秀麗,讓人能阿體味生命的本體。蘇東坡雖個性豁達(dá),但官場失意之時,人生受打擊之時,他也希望在自然的山水中去體味生命的本體。在現(xiàn)東坡公園野宿亭上有一對聯(lián):“旅枕三更難入夢,孤舟一夜許相依”。聯(lián)上所記載的是蘇東坡夜宿現(xiàn)東坡公園的艤舟亭畔所寫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詩句。公元1073年,蘇東坡被貶任杭州已三年。除夕,他為賑饑之事,乘船趕往潤州,夜宿常州通吳門外運河邊,江南的冬夜美麗而凄清。蘇東坡面對異鄉(xiāng)、孤舟、霜雪、病眼、殘燈,詩人觸景生情,愁緒滿懷,思鄉(xiāng)之念,憤激之緒油然而起。但在第一首詩的結(jié)尾兩句,卻將“殘燈”擬人化,感謝它在孤舟、長夜中陪伴自己。詩人的樂觀豁達(dá)讓他常覺有一種美好在支撐鼓舞自己。詩人對自然感受奇崛而獨特,對人生曠達(dá)而執(zhí)著,他眼中的景物已經(jīng)和生命的哲理相融合,體現(xiàn)出了宋詩的理趣。
1074年,蘇東坡從鎮(zhèn)江返杭州,在位于常州罨畫溪畔的好友單錫家中小住,此處青山蒼翠、溪水清沏、藤花掩印,美景、友情使他沉醉。詩人在《鳳棲梧》詞中寫道:“解佩投簪,滅田問舍。黃雞白酒漁樵社。元龍非復(fù)少時豪,耳根洗盡功名話?!北M現(xiàn)詩人對常州美景的沉醉與常和好友把酒言歡的期盼。此次詩人在黃山村買了塊地,希望能定居終老于此。在回程的小舟上,他寫下了《楚頌貼》:“吾來陽羨,船入荊溪,意思豁然,如愜平生之欲。逝將歸老,殆是前緣……”這篇短文用王羲之自誓不復(fù)出仕和屈原“蘇世獨立,橫而不流兮”的典故充分表達(dá)了歸隱常州向往及堅持獨立人格、享受精神的自由與快樂人生志趣。
其次,常州地方精神與詩人人格上的相互吸引。常州自始祖季札開始,2500年來一直有謙遜高讓、誠信守諾、對道德文化為主要追求的傳統(tǒng),這與高蹈自適的蘇軾在精神上相互吸引。1057年,22歲的蘇東坡考取進(jìn)士,與同科常州府人品端正、才情出眾的少年才子蔣子奇、單錫、胡完夫等人成為莫逆之交,“初入仕途遇知己”。少年時結(jié)下的友情溫暖慰藉了詩人40余年。東坡在常州的好友史料記載有二十多人,他出入常州十一次,東坡的外甥女、侄女均嫁在常州。這種友情親情的溫暖、精神上的吸引融合隨處可見。
1084年,蘇東坡再次到常州買了房產(chǎn)并先后上書《乞常州居住表》、《再乞居常州居住表》,請求在常州定居。次年,朝廷準(zhǔn)他定居常州,他欣喜若狂,“上書得便宜,歸巷湖山曲。躬耕三頃田,自種十年木?!彼脑?,他回到常州,寫下了《歸宜興留題竹西寺三首》,詩中說十年前(1074)有棄官歸耕的念頭,可惜未能實現(xiàn),十年的渴望今天總算能得以實現(xiàn),能夠退隱田園,與朋友把酒言歡,何等的適意與快樂啊。他的喜悅,對率真自在生命的渴望躍然紙上。
常州人民對詩人也充滿了敬佩、親切之情。蘇東坡流放海南,與大陸音訊難通,常州文士特地制作了黽冠,請葛延之“擔(dān)簦萬里,絕海往見”,千里迢迢把黽冠送給他,東坡先生感慨萬分,賦詩答謝:“東海神龜三千歲,兆協(xié)朋從慶生喜; 智能周物不周身,未免人鉆七十二。 誰能用爾作小冠,岣嶁耳孫創(chuàng)其制; 君今此去寧復(fù)來,欲慰相思時整視?!痹娭刑K東坡對自己的遭遇表示了不平亦對常州的感激與思念之情。
在常州的民間流傳著許多蘇東坡的故事,在常州百姓的眼中,詩人就是親切的自已人,在《折券還宅》、《譏諷勢利僧》、《慧眼識才》、《嘸沒功夫》、《佛印吃魚》等故事里,詩人是個品行高潔、才華出眾、機(jī)智聰明的普通人。公元1101年六月,蘇軾遇赦從海南歸來,抵達(dá)常州,受到了常州人民熱烈的歡迎,“……夾運河岸千萬人隨觀之,東坡顧坐客曰:‘莫看煞軾否?’其為人愛慕如此”(《光緒武進(jìn)陽湖縣志》)。蘇軾晚年暫居的孫氏館位于前后北岸白云溪邊,迤邐風(fēng)光讓詩人漂泊的心寧靜下來,他親手種下了紫藤和香海棠,將孫氏館更名為藤花舊館。詩人在藤花舊館住了四十九天就去世了,但他對常州的影響卻如藤香一樣清淡而久遠(yuǎn)。江南常州以其溫柔的山水,雋永的深情給詩人浮沉的一生以寄放之所,在詩人生命的最后時刻,在美麗的江南,詩人的心寧靜下來,“寄至味于淡泊”,這種淡泊是一種絢爛之極后的與自然的圓融。蘇東坡精神上的超越卻不離對現(xiàn)實的執(zhí)著,自由卻不否棄感性的生命和現(xiàn)實的生活,這樣的人格正是常州文人以至于中國文人心向往之的。想來蘇軾帶給常州的書香之氣會隨著藤香飄至萬代吧。
參考文獻(xiàn):
[1][宋] 史能之.咸淳毗陵志[M].清趙懷玉校勘,嘉慶二十五年出版的重刻本.
[2][清]歐陽東風(fēng).晉陵先賢傳[M].同治七年集賢齋刻本.
[3][清]湯成烈.光緒武進(jìn)陽湖志[M].光緒已卯重修,1879年刻本.
[4][清]于琨修.康熙常州府志[M].光緒十二年刊本.
[5]常州史話編寫組.常州古今[M].內(nèi)部刊物,1980.
[6]常州市民間文學(xué)集成編委會.常州民間故事集[M].中國民間文藝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