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取象思維方式是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之一,產生于《易經》,并廣泛運用于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郭璞的游仙詩運用這種思維方式,或抒發(fā)自己時運不濟,壯志難酬,或表明自己企慕仙境,追求自由,或感嘆時光易逝,人生忽微。
關鍵詞:取象思維;郭璞;游仙詩
作者簡介:段曉慧(1992-),女,山西省長治市人,延邊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中文系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中國古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8-0-02
取象思維方式是中國傳統(tǒng)的思維方式之一。所謂取象思維,是指在思維過程當中離不開物象,以想象為媒介,從而直接比附推論出一個抽象的事理的思維方法。這種思維方法的核心是以具體事物為載體,靠想象去推知抽象事理,其本質是獨具中國特色的一種直接推論的邏輯方法。[1]取象思維源于原始時代,發(fā)展形成于《易經》,在《詩經》《莊子》《離騷》進一步發(fā)展。如《離騷》中屈原取香草比附忠貞,美人比附賢君,這些皆是受取象思維影響而來,此后取象逐漸普遍的應用于文學作品中。郭璞的游仙詩中便運用了這種取象思維方式。
一、郭璞的游仙詩
詩歌是中國文化中瑰寶,依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可以劃分為很多類別,游仙詩是其中比較獨特的一類。游仙詩發(fā)端于屈原的《楚辭·遠游》,曹植始以游仙命名詩篇,東晉詩人郭璞便是游仙詩代表詩人之一。他是兩晉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訓詁學家,同時還是有名的風水學者。他雖出身寒門,但博學而多才。郭璞想通過自己的才識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然而身逢亂世,終究不得志。然而郭璞對當時政局的認識相當清醒。一方面,儒家“入世”思想使得他不斷向晉帝上書,積極參與國事;另一方面,世道險惡,門閥制度阻礙,又使得他欲隱逸遁世。這種矛盾的心態(tài)便反映在他的詩中。郭璞的完整游仙詩現(xiàn)存只有十首,剩余九首是殘詩。完整的十首游仙詩如下:
《京華游俠窟》、《晦朔如循環(huán)》、《翡翠戲蘭苕》、《六龍安可頓》、《采藥游名山》、《青溪千余仞》、《旸谷吐靈曜》、《逸翮思拂霄》、《雜縣寓魯門》、《璇臺冠昆嶺》。本文就以這十首詩為研究對象,分析郭璞游仙詩中的取象思維。
二、郭璞游仙詩中取象分類
郭璞的游仙詩中所取之象主要可以分為四類:
首先是日常生活之象。主要包括以工具為象和以器物為象。如《京華游俠窟》中“安事登云梯”,詩中以云梯的高聳比附仕途的艱難。《逸翮思拂霄》:“珪璋雖特達,明月難闇投?!痹娭幸杂裰频亩Y器珪璋比附詩人自己雖有才華,但是卻生不逢時。
其次是自然之物之象。主要包括以動物為象和以植物為象。如《逸翮思拂霄》:“逸翮思拂霄,迅足羨遠游。”詩中取善飛的鳥兒希冀可以遨游天空,奔馳的駿馬想要遠游比附自己欲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痘匏啡缪h(huán)》:中“蕣榮不終朝,蜉蝣豈見夕?”詩中取生命短暫的蕣榮、蜉蝣比附時光易逝,人生忽微?!遏浯鋺蛱m苕》中“潛穎怨青陽,陵苕哀素秋”詩中取生長在隱蔽之處的植物和生長在高處的植物各自的抱怨比附無論窮達都各有其可悲。
第三是動作之象。如《翡翠戲蘭苕》中“左挹浮丘袖,右拍洪崖肩?!比 稗凇⑴摹边@兩個與仙人的親密動作,比附詩人由單純的慕仙上升為融入神仙生活。
第四是歷史典故之象?!毒┤A游俠窟》中“漆園有傲吏,萊氏有逸妻”詩中選取不愿做官的漆園吏的莊周,愿意過隱居生活萊氏妻,這兩個人物來表明自己對隱逸生活的向往。
三、郭璞游仙詩中取象思維的具體運用
郭璞在游仙詩中通過取象思維的運用,抒發(fā)了自己強烈的情感。郭璞的游仙詩雖有游仙之名,實則是借遺世之志發(fā)泄對現(xiàn)實社會的不滿。
(一)時運不濟,壯志難酬
郭璞身處兩晉時期,兩晉社會承襲了曹魏時期的九品官人法,取士用人,重門閥,重出身。郭璞出身寒門,縱使自己學識淵博、才富五車,為了施展自己的才華,千里迢迢來投靠東晉新王朝,卻因為他的寒門非士族身份沒有得到司馬睿、司馬紹父子的重用。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特受別是其父親的影響,郭璞從小就頌讀儒家經典,立有報國之志。儒家積極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扎根于郭璞的內心深處。縱觀郭璞的從政經歷,他積極為朝廷獻言獻策,多次上疏晉元帝,請求省刑減賦,實行大赦,驅逐奸人,以正視聽。這一切都表現(xiàn)了郭璞參政議政的熱情。但是他并未得到像溫嬌、庾亮那樣的重用??沼袧M腹才華和濟世救人的壯志卻沒能實現(xiàn),這種苦悶便表現(xiàn)在他的游仙詩里面。如《游仙詩》第五首《逸翮思拂霄》:
逸翮思拂霄,迅足羨遠游。清源無增瀾,安得運吞舟。圭璋雖特達,明月難暗投。潛穎怨青陽,陵苕哀素秋,悲來惻丹心,零淚緣纓流[2]。
善飛之鳥總想遨游天空,奔馳的駿馬總羨慕遠游之人。鳥、馬這些動物作為引起,主要要談的則是人。它們之所以有這樣的希冀,皆是因為它們身上具備實現(xiàn)這些事情的能力,就如同作者胸懷濟世救人的壯志也希冀可以有實現(xiàn)抱負的那一天。清澈的河流連波瀾都沒有,怎么可能會有吞舟的大魚呢?《韓詩外傳》里曾講:“吞舟之魚,不居潛澤。度量之士,不居污世”,詩人借吞舟之魚的處境說的自己現(xiàn)實中的困境。圭璋是一種名貴的玉制禮器,但不同于一班的玉器,它不需加帛,便可獨行成禮,即“特達”。“明月”代指明珠。在此,圭章和明月有才德之人。這兩句其實說的是才能與環(huán)境的關系,有才能雖然有不同于一般的優(yōu)勢,但是如果像明珠一樣暗擲與人,也不會受人賞識。就如同自己雖有才識,但出身寒門,處于如今這個重門閥的“暗”環(huán)境下,依舊無法施展自己的抱負。生長在隱蔽之處的植物埋怨春日來得太遲,生長在高處的植物卻為秋天來得太早而悲哀。因此詩人在詩中發(fā)出了“人世才智之士知遇難以預期,有抱負未必能施展,而且無論窮達都各有其可悲”的慨嘆?!氨瘉韾诺ば模銣I緣纓流”,想到這么多,悲從中來,眼淚就不禁流了下來。一個“惻”字,倒出了仁者的悲傷之心。
(二)避世慕仙,追求自由
縱觀魏晉的士人,大都張揚狂狷,酷愛自由,追求隱逸生活。郭璞亦不例外,據《晉書》記載“郭璞性輕易,不修威儀,嗜酒好色,時或過度”。魏晉時代社會黑暗,文人找不到出路?!斑_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對現(xiàn)實感到失望,郭璞追求精神上的愉悅,通過幻想自己的仙界安樂的生活來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因此在他的游仙詩中,追慕神仙,追求自由,便成為他所要表達的旨趣。
郭璞的《游仙詩》中有大量描寫神仙生活的場景,如《雜縣寓魯門》中,詩人乘坐吞舟的大魚,經過海上風浪席卷到達了蓬萊仙島。不同于驚險的海上場面,詩人見到了由金銀砌成的樓臺,周圍被彩云包圍安逸的仙境。這里的仙人怡然自樂,他們有的在愜意喝酒,有的在曼歌輕舞,這些仙人都熱情歡迎詩人的到來。他們或許已經年逾千歲,但是氣色都貌若孩童。這里沒有然后憂愁、沒有兇險,這里正是塵世間人們所向往那個的神界,與現(xiàn)實中黑暗的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這種慕仙心理在《翡翠戲蘭苕》中得到進一步發(fā)展。這首詩詩人不是寫自己想象中神仙的生活,而是直接寫自己隱逸的生活,但是從詩人的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詩人已經達到一定的境界,已然成為了“仙人”。山間某處靜地,淡然撫琴,駕著紫云游玩。從詩人與浮丘仙人、洪崖仙人的交流的動作中,可以看出詩人與仙人很熟絡,已成為朋友關系。比起上一首詩作為旁觀者描述仙人生活,不能不說是一種進步。
郭璞《游仙詩》中不僅大量描寫神仙生活的場景,而且把隱逸生活作為游仙詩的主要內容來寫。這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游仙詩的內容,擴大了游仙詩表現(xiàn)的形態(tài)和機制,這也是郭璞對游仙詩發(fā)展所做的重大貢獻。在《游仙詩》第一首《京華游俠窟》:
京華游俠窟,山林隱遁棲。朱門何足榮,未若托蓬萊。臨源挹清波,陵崗掇丹夷。靈溪可潛盤,安事登云梯。漆園有傲吏,萊氏有逸妻。進則保龍見,退為觸藩羝。高蹈風塵外,長揖謝夷齊[3]。
詩人在在開頭指出游俠與隱士選擇居住與不同的地方。游俠選擇繁富熱鬧的京城,而隱士選擇幽靜的山林。榮華富貴有怎樣?怎能跟蓬萊這樣的仙境相比?在山林??梢噪S意擢取清泉解渴,登上山崗拾取丹芝。在這樣恬然的環(huán)境就可以生活,何必非要去做官呢!你看歷史上的莊子,雖然只是一個漆園吏,面對楚王的禮請,也孤傲不仕。就來萊氏的妻子都懂得入仕不如隱逸自在,能免于禍患。做官雖然可能出人頭地,但是難免一時惹“龍”怒,引禍上身。詩人著力凸顯隱逸生活的悠然自得,這種“京城”與“山林”的對比,流露了詩人厭惡黑暗社會、企羨隱逸的思想。
(三)時光易逝,人命忽微
魏晉時期的文人因時局動蕩,常有時光易逝,人命忽微的感慨,郭璞的《游仙詩》也抒發(fā)了這種感慨。如《晦朔如循環(huán)》:
晦朔如循環(huán),月盈己見魄。蓐收清西陸,朱羲將由白。寒露拂陵苕,女蘿辭松柏。蕣榮不終朝,蜉蝣豈見夕?圓丘有奇草,鐘山出靈液。王孫列八珍,安期煉五石。長揖當途人,去來山林客[4]。
詩中列舉了月亮陰晴圓缺、太陽日出日落、小草藤蔓枯萎、花開花落等各種自然界的現(xiàn)象說明人生就如同自然界這些現(xiàn)象一樣充滿禍福兇吉等不同的變化。又舉只有一天生命的舜榮和蜉蝣的例子,表明人的一生何其短暫,時光易逝。然而面對這種遺憾,如果選擇歸為“山林客”,山林中的奇草、靈泉都有助于人的長生。現(xiàn)實中人的生命是脆弱的,既然這樣,何不離開世俗,選擇歸去?
四、結語
通過分析郭璞的游仙詩,我們感受到詩人通過選取不同的象,實則抒發(fā)了自己豐富的情感,借游仙而詠懷。正如鐘嶸《詩品》中所說:“晉弘農太守郭璞,憲章潘岳,文倒相輝,彪炳可玩,始變永嘉平淡之體,故稱中興第一?!队蜗伞分?,詞多慷慨,乖遠玄宗。其乃是坎填詠懷,非列仙之趣也?!?/p>
注釋:
[1]于春海.論取象思維方式——易學文化精神及其現(xiàn)代價值討論之一[J].周易研究,2000(4):77.
[2]張燕瑾.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250.
[3]張燕瑾.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250.
[4]張燕瑾.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252.
參考文獻:
[1]房玄齡等.晉書卷七十二郭璞[M].北京:中華書局,1899.54.
[2]羅宗強.玄學與魏晉士人心態(tài)[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156.
[3]宗白華.藝境[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39.
[4]王鐘陵.中國中古詩歌史[M].南京:江蘇出版社,1988.484.
[5]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0.
[6]于春海.論取象思維方式——易學文化精神及其現(xiàn)代價值討論之一[J].周易研究,2000(4):77.
[7]于春海.《詩經》中的取象思維方式——《易》學文化精神及其現(xiàn)代價值討論之二[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3):54.
[8]劉啟云.試論郭璞游仙詩的創(chuàng)作意向與審美表現(xiàn)[J].學術論壇理論月刊. 2002,(5):36-38.
[9]王樂園.再論郭璞詩為晉“中興第一”[J].焦作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0,(2):15-18.
[10]顧農.論郭璞游仙詩的自敘性[J].齊魯學刊`.2001,(5):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