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對《聊齋俚曲》的研究也多集中在語言學方面,很少有人將《聊齋》與《聊齋俚曲》對比分析。這里將集中分析《聊齋俚曲集》的再創(chuàng)作方面,以《聊齋志異》中的《張鴻漸》到《聊齋俚曲集》中的《富貴神仙》再到進一步改編的俚曲《磨難曲》為例,考證蒲松齡之所以一再改編《張鴻漸》的深層原因以及文本改編后故事情節(jié)的擴展、人物形象的豐滿和思想內容的深化。
關鍵詞:聊齋俚曲;張鴻漸;濟世思想
作者簡介:龐越,女,甘肅天水人,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3級中文系本科生。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8-0-01
本文首先梳理小說改編成俚曲后的諸多變化,以《張鴻漸》的再創(chuàng)作過程為線索,試圖通過文本的比較,深究作者濟世為民的人文思想核心。
一、《富貴神仙》和《磨難曲》再創(chuàng)作的進步點
《磨難曲》比前者更寬廣,更加深入認識生活的本質?!稄堷櫇u》中始終圍繞主人公張鴻漸的悲歡離合開展情節(jié)發(fā)展,對于其他百姓的苦難并沒有過多的筆墨,盡管講到了世道黑暗面(合伙鳴冤告狀的秀才棄他而去被抓捕)和社會的混亂(墻外公然跳戲他妻子的流氓某甲),但篇幅有限,未能展開詳敘。相比之下,《磨難曲》的開篇花了整整五個回合,詳細記敘了為官不仁,秀才上訴的情節(jié),從“百姓逃亡”到“軍門枉法”,濃重的筆墨凸顯了蒲松齡有意揭露官場黑暗,世道無常的目的,“明知世上無公道,本領又不如宋公明,一條棍子閘了口,滿心冤屈對誰鳴?”兩支俚曲對封建社會黑暗吏治的批判,是有層次、有步驟地一步步遞進的,從下層官吏的惡毒,到上層官吏的貪婪,正是因為封建統(tǒng)治者聚斂民財,徇私枉法,使得淳樸的大眾忍無可忍,最終官逼民反。
這里不能不提到蒲松齡經歷的康熙四十三、四十四年的災荒與《磨難曲》的密不可分的關系?!赌ルy曲》所寫的災荒正是康熙四十三年(1704)的淄川災荒,貴州道監(jiān)察御史劉明偀反映:“比年以來,烽煙不斷,赤地千里,由幾南以及山東,比比皆然。”[1]經“歲之兇荒,兼顧年之兵火,喪亡既盡,絲粒靡存”;真定巡按衛(wèi)周允說,“巡行各地,極目荒涼”,“地畝荒蕪,百姓流亡,十居六、七?!盵2]在這樣不堪的情況下,盧龍知縣老馬居然還視人民生命如草芥,暴斂錢財——“加二加三收大糧”中飽私囊,為追逼糧債打死了四百名欠債百姓,賄賂上級阻止上報災情,致使人民大眾膽戰(zhàn)心驚背井離鄉(xiāng),一眾秀才發(fā)起公憤,遂聯合張鴻漸上書。
正因為作者蒲松齡自己親歷了這樣一場奇災大荒,對于平民百姓水深火熱的生活非常了解,所以他著重刻畫了天災人禍給普通勞動人民帶來的深重苦難,痛斥無良官吏,編寫成俚曲時也就格外真實感人。另外俚曲時用淄川方言寫作而成,如“那行子被我殺了;我雖然是犯了大罪,我這心,里卻極好快活”,一個“行子”粗俗而精準,貼地氣,易被普通百姓所接受。從《富貴神仙》到《磨難曲》,每一次新的改編,都是一場新的血淚的注入,使得作品的思想高度愈加散發(fā)出新的活力。
二、不斷再創(chuàng)作的深層原因探析
在上文對比分析的基礎上,筆者認為,蒲松齡不斷再創(chuàng)作的原因可概括為兩大方面:與《張鴻漸》這篇作品本身有關,也與他的整體的思想變化有關。下面通過唯物史觀分析問題的方法論要求,從作者和作品兩方面探析蒲松齡格外看重《張鴻漸》的改編的原因。
首先從蒲松齡的思想轉變來看,蒲松齡思想轉變絕非偶然,有著深刻的社會歷史根源。從蒲松齡的生平來看,他出身于下層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在科場上屢試不第,挫敗多年,作為一個經常摸爬滾打的人,他對于科場官場的情況自然十分清楚,并且深深地感受到科舉制度的沒落腐朽和官場的腐敗不堪對知識分子的戕害。他的寫作素材來自百姓,寫作思想立足于百姓,故其最最關注的點也在百姓,所謂共鳴,所謂惺惺相惜,所謂感同身受。但是這樣一種創(chuàng)作的爆發(fā)卻是集中在他晚年一段時期內大量創(chuàng)作了數以萬計的俚曲,其導火索就是淄川一帶的特大災荒。前文已經講過這場災荒的可怕性,在此不再贅述,蒲松齡目睹街頭曝尸,遍野災民,一個心系人民的文人,怎能不心生悲慨,有所觸動。他一生經歷的朝廷混亂,靡亂世道,悲憤情緒,都在此時積累到一個頂峰,他寫了大量的詩篇記載這場慘絕人寰的災難,也重新開始了《聊齋志異》作品的改編。
其次從《張鴻漸》這篇作品來看??傆[《聊齋志異》和《聊齋俚曲集》,蒲松齡筆下的文士大多屬于文士中的中下層,既保持著文士的雅氣又難免庸俗。在字里行間的講述中,仿佛能夠看到蒲松齡自己經歷過的青眼的禮遇和白眼的不堪,張鴻漸“年十八,為郡名士”,這樣一個身份恰與蒲松齡年輕的時候很相似,淄川蒲氏,書香世家,蒲松齡的父親蒲槃為人忠厚,在鄉(xiāng)里很有威信。梁山好漢般的任義,美麗溫柔的施舜華,知書達理的妻子,出人頭地的兒子,被打倒的縣官,《張鴻漸》中的種種,乃至后面《富貴神仙》、《磨難曲》中的種種,可以被視為蒲松齡心目中想要揭示的現實或者沒有達成的理想的結合體。故事情節(jié)與現實生活的重合度越來越高,也許這就是蒲松齡想要借此告訴世人的話,他之所以選擇張鴻漸的故事一再改寫,就是因為張鴻漸是他心中的理想人物,他周圍的人和他的經歷,是蒲松齡取自于生活的,也是蒲松齡最后所希望看到的結果。
三、總結
聊齋俚曲是與其小說相映成輝的藝術明珠。由于歷史的原因影響力遠小于聊齋志異。本文希望通過分析這樣一個對比分析能夠讓人們認識到以《富貴神仙》、《磨難曲》等為代表的俚曲的高度價值。
注釋:
[1]中華書局影?。骸肚迨雷鎸嶄洝肪?4,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128頁.
[2]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明清史料》,丙編第3期,第23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