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國小說家約瑟夫·康拉德發(fā)表于1902年的《黑暗之心》是英國二十世紀最負盛名的小說巨作之一。小說以其濃郁的現(xiàn)代主義特色、首創(chuàng)的敘述模式、獨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成為文學(xué)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逗诎抵摹肥强道赂鶕?jù)1890年剛果之行的親身經(jīng)歷而寫成的一部中篇小說,是康拉德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罪行揭露的重要作品。本文從后殖民主義角度運用東方主義以及屬下理論對文章進行了闡述。
關(guān)鍵詞:康拉德;后殖民;東方主義;屬下
作者簡介:易小暄(1993-),女,漢族,湖南省岳陽市人,碩士,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xué)及應(yīng)用語言學(xué)。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6)-14-0-02
一、康拉德后殖民主題的社會根源
帝國主義對海外殖民地的擴張和掠奪深深地影響了康拉德的創(chuàng)作。他的小說都直接或間接反映了這一歷史背景??道聞?chuàng)作的鼎盛時期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恰好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的時期。主要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等,在這一轉(zhuǎn)變過程中加快了對亞、非、拉等地的瓜分,加大了對殖民地奴役和掠奪的力度。非洲本是世界上的第二大洲,土地肥沃、物產(chǎn)豐富,是人類的發(fā)源地之一,從十五世紀開始,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等殖民主義者相繼入侵非洲。到1870年,西方殖民國家大約占據(jù)非洲全部面積的百分之十,在十九世紀的最后三十年,已進入了帝國主義的英法等國開始了搶奪非洲殖民地的狂潮。到二十世紀初,非洲除了利比里亞和埃塞俄比亞外,幾乎都被帝國主義瓜分殆盡了??道略谧髌分幸舶凳玖诉@一點,如《黑暗之心》中殖民地國家的經(jīng)濟停滯不前,種族主義和民族壓迫嚴重的現(xiàn)象。隨著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fā)展、殖民體系的逐漸瓦解,康拉德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信念也在悄然地發(fā)生著改變,康拉德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疑慮,于1890年剛果之行后加深了。在親眼目睹了殖民主義對非洲慘無人道的剝削之后,康拉德在心中對粉飾得天花亂墜的西方殖民話語打了大大的一個問號。
二、后殖民主義分析
本文從后殖民角度,運用薩義德的東方主義和斯皮瓦克的屬下理論對《黑暗之心》進行分析。
(一)東方主義與《黑暗之心》
“東方主義”或譯為“東方學(xué)”,原是研究東方各國的歷史、文學(xué)、文化等學(xué)科的總稱。薩義德認為它是一種西方人藐視東方文化,并任意虛構(gòu)“東方文化”的一種偏見性的思維方式或認識體系。東方主義本質(zhì)性的含義是西方人文化上對東方人控制的一種方式。在小說中,作者刻意將非洲荒蠻與丑陋的形象與西方文明與現(xiàn)代的形象進行對比,雖然也表達出對殖民主義殘暴行為的唾棄,但始終展現(xiàn)出西方人以一種偏執(zhí)的思維方式看待東方文明的不爭事實。
文章伊始,馬洛受聘時去見醫(yī)生的場景便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在馬洛的回憶中,醫(yī)生對他進行了一些另類的檢查,如量并仔細記錄馬洛腦袋的尺寸并暗示去了非洲西方人腦袋內(nèi)部會發(fā)生變化,并且詢問馬洛的精神狀況想得出從非洲回來后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的變化情況。這些另類的檢查即認為西方人去第三世界國家會產(chǎn)生一系列變化,熱帶神經(jīng)衰弱的現(xiàn)象,認為非洲的落后貧窮使他們自身的高度文明與殖民使命而承受較大的精神負擔(dān)。實際上,這些都是只是西方人對于東方的臆想,實際情況是就算是西方人去東方發(fā)生一系列變化也只是由于對環(huán)境的不適應(yīng)或不健康的心理狀況引起的。
此外文中的幾處鮮明對比更凸顯出殖民者眼中東方的應(yīng)有之樣,小說中非洲人的原始野蠻生活與西方文明生活的對比;非洲與西方自然環(huán)境的對比;非洲黑人與西方白人的對比。舉例說明一下第三種對比,小說中,馬洛在去非洲公司貿(mào)易站途中遇到的黑人奴隸與貿(mào)易站中光鮮亮麗的會計主管顯示出鮮明的對比。沿路中的黑人衣不遮體,瘦骨嶙峋,脖子上套著鐵項圈,馬洛對他們的形容如黑色的人形、野蠻人、生番、流里流氣等。相反,對會計的描繪卻是出人意料的高雅精致、潔白、一塵不染等。除此之外,文中非洲女人與庫爾茲英國未婚妻的有這鮮明的對比。作者對非洲女人的描寫充滿輕蔑,野性、濃妝艷抹、野蠻人、兇猛狂暴等,對其未婚妻的描述則是成熟、忠誠等褒義詞。以上兩種強烈的對比顯示出作者對與東方文明的藐視。
(二)“屬下”理論與《黑暗之心》
在20世紀初,葛蘭西在他的《獄中札記》中提到“屬下”一詞。用來指歐洲社會的從屬或邊緣化的社會群體,主要指農(nóng)民或無產(chǎn)階級。在20世紀80年代初,以印度裔的澳大利亞歷史學(xué)家古哈為代表的印度屬下研究小組把“屬下”的概念應(yīng)用在南亞,尤其是印度的語境中,用來指“南亞社會中存在的從屬群體的一般性特征,包括階級、種族、年齡、性別、職務(wù)和任何其他領(lǐng)域中存在的受壓制群體?!?。本文將著重探討的是《黑暗之心》中后殖民理論下的“種族屬下”。
在《黑暗之心》中屬下的范圍限定于非洲土著居民。從文章中不難看出,凡事有關(guān)非洲的描寫都是野蠻的、破敗的,非洲土著都是蠻夷,稱他們?yōu)椤昂谏娜诵巍?,甚至都沒有名字。文中的土著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住在森林深處的黑人,另一類是為“文明人”服務(wù)的黑人。盡管他們兩類有不同點,但是在馬洛的眼中他們難以逃出黑人屬下這個范疇。在馬洛的描述中為“文明人”服務(wù)的黑人明顯是作為比生活在森林中黑人更高一級別的存在,他們?yōu)橹趁裾叻?wù),收取少量的銅線作為工錢,又不被提供食物,相反還受到殖民者的不屑。文中馬洛一行人稱呼他們?yōu)椤笆橙俗濉笨蓪嶋H上這只是殖民者對他們的稱呼而已,他們并不吃人肉?!爱?dāng)然。他們是帶過一些臭掉了的河馬肉”。另外馬洛補充道“他們從未當(dāng)著我們的面吃過”。馬洛的話語可以理解為:他們可能在我們看不見的情況下吃,盡管他們不吃人肉,但是他們吃散發(fā)著惡臭的令白人們惡心的河馬肉。這些黑人作為殖民者的雇傭者,也是船上的一員,但是作為屬下,他們又盡可能去服從殖民者的命令。
在文中很明顯的一點是黑人幾乎是沉默的,他們甚少說話。他們僅有的幾次說話也被描述成如動物般嚎叫而不是人類的語言。通讀全文,文中僅有兩處黑人的講話。第一次是在航行去見庫爾茲的路上,這也是第一次馬洛表現(xiàn)出對黑人的同情。遇到野人的襲擊,對比出了白人與黑人不同的應(yīng)對態(tài)度“只剩下我們一個個僵在那里,姿勢千奇百怪,愚蠢得要命,同時還在頑固地傾聽那恐怖而過分的寂靜?!倍谌说姆磻?yīng)則是:“黑人們的表情則是警惕的,顯示不出自然地感興趣”。文中第二次黑人的發(fā)聲則是傳達庫爾茲的死訊。康拉德用黑人來的口中來說出庫爾茲的死訊意義重大,似乎只有這個被殖民者折磨到受盡磨難的種族才有資格宣告這一消息。
盡管文中有顯露出對黑人種族的一絲同情,這是康拉德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抨擊,但是他們的還是被描述成落后的野蠻的,沒有權(quán)力發(fā)聲的野蠻人、食人族,遭受非人般的待遇。
三、結(jié)論
作為西方文學(xué)的經(jīng)典之作,讀者們對《黑暗之心》的感受褒貶不一。本文通過后殖民主義理論-薩義德的東方主義、斯皮瓦克的屬下理論對這篇小說進行分析。首先對文章大致內(nèi)容、寫作背景進行了介紹,接著論述文中所用的理論來源及簡介,然后具體分析了薩義德的東方主義、斯皮瓦克的屬下理論,揭露了殖民者否定了西方對與東方落后、野蠻的臆想,闡述了黑人在殖民者殘暴統(tǒng)治下不能發(fā)聲的不爭事實。雖然文中鮮有幾處流露出主人公馬洛對殖民地人民的同情,體現(xiàn)出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抨擊和否定,但這一主題似乎又難以概括康拉德全部的思想,康拉德在字里行間又維護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統(tǒng)治。在當(dāng)時代的大背景下,康拉德還是無法跳出殖民者的眼光。
參考文獻:
[1]解超群.《黑暗之心》的后殖民主義解讀[D].西安: 西北大學(xué).2010.
[2]劉輝.論斯皮瓦克的屬下研究[A].北京:中央名族大學(xué)學(xué)報,2012:100-104.
[3]李文婕.《黑暗的心》的象征手法[J].重慶:重慶交通學(xué)院學(xué)報,2003:42-45.
[4]約瑟夫·康拉德.黑暗之心[M].孫禮中譯.北京: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