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過:“提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英語課堂提問是教學過程中重要組成部分。提問是一種藝術,是 一節(jié)課的藝術性啟始,由問而講、由講而問步步深入,引導學生自發(fā)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從而解決問題,能點燃學生思維火花,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培養(yǎng)他們學習愿望使其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教師的提問語言要準確、清晰、精煉,切記含糊其辭、模棱兩可。其次,教師提問難度要難、中、易相結合,先提問題后讓學生回答。再者,提完問題后要留時間給學生思考,切記倉促要求作答,影響提問效果。以下是我的幾點做法:
一、課堂設置問題要面向全體學生
我們的課堂是以學生為主體,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全體學生,讓每一位學生成為課堂活動的參與者、組織者,既培養(yǎng)他們的團隊合作,也要培養(yǎng)他們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如果課堂提問只是針對一些優(yōu)生,表明上看難題被解決了課堂氣氛熱鬧非凡。其實參與者是極少數(shù)的,而大多數(shù)學生仍然很被動。長此以往會嚴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導致“厭學生”大量產(chǎn)生。因此,在設計問題的時候老師應該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都應讓所有學生都能夠完成思維的體驗,讓每位學生學有所得、各得其所,體會成就感,達到共同的學習目的。如我在教授七年級Unit3 What do your parents do ?時,先針對基礎比較差的學生提問:What do you do ? What does your father do ? 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讓他們思考回答。緊接著針對中上水平的學生提問(指著剛才的那位同學)What does he/she do ? What does his/her father/mother do?(或 What do his parents do? )。然后對于比較拔尖的學生要求就更高了,要求他們連貫介紹his/her family (指著剛才的那位學生)。這樣的設計既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的不同需求針對全體學生,也調動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而且掌握了課本的學習重點,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二、課堂設設置問題要難易適度逐步推進
教師對問題的設置必須根據(jù)實際需要,圍繞教學目標,從學生的認識能力,認識結構出發(fā),選擇合適的問題,把問題和學生的理解能力相結合,從而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在學生認真閱讀的基礎上,通過提問題,推想出課文中沒有寫到但又與之密切相關的內容知識,逐步推進,加深理解。如我在教授錢學森這一單元知識時,先對課文進行由表及里的提問:
(1)Who was QianXuesen ?
(2)When and Where was he born ?
(3)What has he done for our country ?
最后提問:What can we learn from him ?
通過這樣的提問,促使學生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加深了對課文知識的理解,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三 、對于學生的回答要適時鼓勵質疑并及時給予巧妙的評價
教師對于學生在課堂上的回答應該立刻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對于回答及時并且正確的學生,一定要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用肯定的評語加以評價如:Good/ Right /Great / Very good / Perfect等。并且有時還要鼓勵學生們拓展其邏輯思維和想象力,發(fā)散性引導學生深入主題,創(chuàng)造出其他的獨特性的答案如:What else ? Anythng else ?Any more ?并給予肯定的評語。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先指出其錯誤之處,再根據(jù)其可取之處進行鼓勵,不能損害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這樣也能加強師生間的情感溝通和協(xié)調相互的關系。
當然,課堂提問還有多種多樣,主要能夠讓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活躍課堂,達到教學目的。有效的課堂提問將會實現(xiàn)學生基本的經(jīng)驗體驗和基本思想方法的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力和實踐能力,達到解疑的目的,課堂教學的效果就會顯現(xiàn)出來了。
參考文獻
[1]《龍海教育》.2005年第1期
[2]中華現(xiàn)代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