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世界各個民族的文化的多樣性造成不同文化中人們對動物的情感態(tài)度不同,從而導致在不同文化中動物詞匯的內(nèi)涵意義有所差異。本文旨在通過對比英漢動物詞匯文化內(nèi)涵的異同,揭示出東西方在文化價值觀及思維方式的差異,從而使跨文化交際過程更加順暢。
關鍵詞:動物詞匯 文化內(nèi)涵 情感態(tài)度
一、引言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學習一門語言,就需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知識。世界民族的多樣性造就了豐富多彩獨具民族特點的各種不同的文化。在人們長期與動物接觸的生活中,逐步形成了賦予動物的不同感情色彩,從而產(chǎn)生了許多與動物有關的習語。 因此,了解英漢語言中動物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將有利于我們避免文化沖突,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
二、英漢動物詞匯文化內(nèi)涵對比
1.同一動物詞匯在英漢語言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內(nèi)涵。由于人類在世界上的生存環(huán)境大致相似,因而同一動物的多數(shù)特征也類似。人們賦予同類動物的內(nèi)涵意義也就相同或類似。
以“蛇”為例。由于蛇形態(tài)奇特,行蹤詭異,再加上可怕的蛇牙與蛇毒,在人們的印象中這是個神秘而令人恐懼的爬行動物。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人們常常把蛇與惡毒邪惡相聯(lián)系。在漢語中有“蛇蝎心腸”“蛇口蜂針”“佛口蛇心”都是來描述蛇的邪惡。。在英語語言文化中,蛇是個不吉祥的動物。據(jù)《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記載,蛇在撒旦的教唆下,誘惑了夏娃犯下了原罪。這反映出人們對蛇的恐懼,蛇成了魔鬼與邪惡的象征。英語中的很多關于蛇的表達都是消極負面的。如:a snake in the grass (潛伏的敵人,潛伏的危險),warm a snake in one’s bosom (姑息養(yǎng)奸,養(yǎng)虎為患),a snake in a bosom (恩將仇報的人)。最經(jīng)典的關于反映蛇的陰險惡毒的故事當屬《伊索寓言》中農(nóng)夫與凍僵的蛇的故事。
以“狼”為例。在與人類的接觸當中,恐怕只有狼這種動物會引起人們較為強烈的憎恨。作為一種群居性肉食動物,狼常常會襲擊牲畜及人類。可以說,在英漢兩種語言文化中,狼都是扮演著反面的角色。在人們的印象中,狼是狡詐而兇惡的。在《伊索寓言》和《圣經(jīng)》都提到了“披著羊皮的狼”(wolf in sheep’s clothing)。很多負面的表達都到了扣狼的頭上。如:see a wolf (嚇得張口結舌),keep the wolf from the door (勉強度日),throw sb to the wolves (置人于危難而不顧),wake not a sleeping wolf (不要惹事生非)。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狼也是帶著丑惡的名聲。狼被給予邪惡及兇殘的形象。如:“狼狽為奸”﹑“狼子野心”﹑“如狼似虎”“子系中山狼”等等。
以“鼠”為例。鼠作為一種雜食性哺乳動物,與人類共生與自然已經(jīng)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因為老鼠面目可憎及其危害成了令人厭惡的壞角色?!对娊?jīng).碩鼠》就表達了對老鼠的痛恨之情。漢語關于鼠的詞匯或說法都含有貶義。如:“鼠目寸光”“賊眉鼠眼”“抱頭鼠竄”“鼠雀之輩”“老鼠過街,人人喊打”等。在西方文化中,鼠也是不受歡迎的動物。但微小的差別是鼠在英語文化中的內(nèi)涵義主要是膽小。類似于漢語中的膽小如鼠。
三、同一動物詞匯在英漢語言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
以“狗”為例。狗作為與人相處歷史悠久的動物。在英漢兩種語言當中,都有很多關于狗的詞語和說法。在中國,傳統(tǒng)上狗的功能是看家護院,地位較為低微。因此,在中文中,關于狗的詞匯常常帶有貶義。如:“走狗”“狗崽子”“狗急跳墻”“狗仗人勢”“狼心狗肺”“狗膽包天”“狗血噴頭”“狗眼看人低”“狗腿子”“狗拿耗子多管閑事”“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在英語國家的人看來,狗是人類忠實的伙伴和朋友。很多跟狗有關的用語大都含有褒義。例如:Love me, Love my dog. (愛屋及烏),Lucky dog (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 (凡人皆有得意之日),a jolly dog (快活的人),a top dog (重要人物) 等。
以“貓”為例。貓作為一種與人類長期共處的動物。與狗相比,不是很受人歡迎。在英語語言文化中,有很多與貓相關的說法和詞匯,大部分都是貶義的。在英國人的眼里,貓是邪惡女巫的化身。在西方國家,如若看見一只黑貓從身邊跑過被認為是不祥的征兆。在英語中,有許多的關于貓的負面詞匯表達。例如:cat burglar (翻墻越窗的小偷),love cat (玩弄女性的男人),whip the cat (一毛不拔),a cat in the pan (叛徒),a barber’s cat (面帶病容和饑餓的人),set the cat among the pigeons (帶來麻煩),have the cat got your tongue (難以啟齒) 等等。在漢語中,關于貓的詞匯使用頻率較低,并無特殊的含義。
以“龍”為例。龍是神話虛擬的一種動物。在中國古代文化中,龍是一種能呼風喚雨的神奇的生物。在封建社會,龍是權力和帝王的象征,有很高的地位。龍在中國人眼里,不僅代表權力,還有吉祥的意義。人們?nèi)绱讼矚g龍,漢語中便出現(xiàn)了大量的關于龍的正面詞匯,如:“龍騰虎躍”﹑“龍馬精神”﹑“龍鳳呈祥”﹑“龍飛鳳舞”等等。可以說,龍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然而在西方文化中,龍卻沒有這么高貴的地位。與中國人對龍的崇拜和喜愛不同,在西方人的眼里,龍是邪惡的化身,在《圣經(jīng)》中,龍是與上帝作對的惡魔撒旦(Satan),是“惡”的代言物。Dragon 也有“兇暴之人”的寓意,如:She is a real old dragon (她真是個老悍婦)。
以“貓頭鷹”為例。貓頭鷹由于其晝伏夜出的特點及奇異的外貌特征,使它給中國人留下不祥之物的印象。一看到它就有厄運即將來臨的感覺,再加上貓頭鷹凄慘的叫聲,更加深了人們的恐懼感。而在西方人的眼中,貓頭鷹(owl)卻有聰明智慧的文化喻義。
以“蝙蝠”為例。蝙蝠因與“?!弊滞?,在中國人眼里就有了“吉祥﹑幸運”的含義。在中國民間的工藝品中,圖案多采用蝙蝠以示吉利。對于西方文化來說,蝙蝠(bat)絕不是什么吉祥之物,人們把蝙蝠丑陋的外表與夜出的特征和黑暗邪惡聯(lián)系在一起。因此,英文中就有了:“as blind as a bat”(有眼無珠),“have bats in one’s belfry”(異想天開)。
以“魚”為例。“魚”本來在漢語中,并無特殊含義。但因與“余”諧音,寓意“年年有余”?!棒~”又與“玉”同音,寓意“金玉滿堂”。都有了吉祥的意義。中國的年夜飯不可缺少魚,因為它有吉利的意思,人們希望來年能交好運。而英語國家的人對“魚”(fish) 的看法多半有些貶義。如:a cool fish (無恥之徒),a loose fish (放蕩之人),fish in the air (竹籃打水一場空)。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一些動物詞匯在中英兩種語言的文化內(nèi)涵意義的對比,反映出漢英兩種語言的語言特征和民族文化。要掌握好這些動物詞匯,一定要進行深入閱讀及探索詞匯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只有這樣,避免誤解,使跨文化交際過程順暢進行。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 語言與文化 [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胡文仲,杜學增. 中英文化習俗比較 [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羅春鳳. 英漢動物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對比分析 [J]. 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04).
[4]宋婷婷. 英漢動物詞匯內(nèi)涵意義對比 [J]. 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05).
[5]閆傳海,張梅娟. 英漢詞匯文化對比研究 [M]. 西安: 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