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嗩吶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是我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之一,屬于典型的吹管樂器,廣泛流傳于中國各地,不僅音色明亮,且音量大,發(fā)音高亢、嘹亮,在民間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伴奏中廣泛應用。隨著不斷的發(fā)展和改良,其演奏技巧越來越豐富,表現(xiàn)力得到了明顯提高,已逐漸成為了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并開始廣泛應用于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中。本文簡析了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嗩吶的歷史傳承,并著重探討了嗩吶這一極具特色的中國民族樂器的發(fā)展與定位。
關鍵詞:嗩吶 民族傳統(tǒng)樂器 傳承 發(fā)展
1.嗩吶,又名喇叭,英文名稱Surna(音譯),小嗩吶又稱海笛,是中國民族吹管樂器的一種。嗩吶是在木制的錐形管上開八孔(前七后一),管的上端裝有細銅管,銅管上端套有雙簧的葦哨,木管下端有一銅質的碗狀喇叭口,在臺灣地區(qū)民間稱鼓吹,廣東地區(qū)將稱為“八音”。嗩吶雖有八孔,但第七孔音與筒音超吹音相同,第八孔音與第一孔音超吹音相同,分別由右手的中指、小指、無名指、食指,以及左手的無名指、食指、中指、大拇指來控制音高,通過用力吹氣使之振動發(fā)聲,常用音域為十七度音。雖然在眾多的民族樂器中嗩吶看起來并不起眼,但是嗩吶聲音宏亮,具有穿透力、音色優(yōu)美,發(fā)音集中、表現(xiàn)力強、個性突出,擅長表現(xiàn)歡騰、熱烈、喜慶等情緒,在民樂團及民族樂器中卻占據(jù)著不可動搖的地位。據(jù)日本學者林謙三的著作《東亞樂器考》一書,現(xiàn)普遍認為嗩吶由波斯、阿拉伯一帶傳入中國。在西晉時期的新疆克孜爾石窟寺的壁畫中就已經出現(xiàn)了嗩吶演奏的繪畫,金、元時期文獻資料中就已出現(xiàn)嗩吶等名詞,最晚在16世紀就在中國的民間流傳了,可見嗩吶在我國的歷史。經過長時間的傳播,嗩吶在清代出現(xiàn)了鼎盛時期,成為我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民族樂器之一。明代時期嗩吶已十分流行,曾被戚繼光用于軍樂之中。明代后期,嗩吶在戲曲音樂中占據(jù)了重要位置,并迅速成為了戲曲音樂中不可或缺的樂器。清代時期,嗩吶更被編入了宮廷音樂中。到了現(xiàn)代,嗩吶依然使用廣泛,在民間的婚喪嫁娶等儀式上,以及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都有其身影,同時嗩吶也被用于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梢哉f是嗩吶我國歷史悠久,流傳最為廣泛,技巧豐富的民間吹管樂器。2006年,嗩吶藝術更是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著名的嗩吶作品有《百鳥朝鳳》、《全家福》、《抬花轎》、《六字開門》、《一枝花》等。
2.嗩吶技藝的傳承方式,與其他藝術行業(yè)有相同之處,但也有其自身的鮮明特點。原來嗩吶藝人特別講究師承關系,幾乎沒有自學成才的藝人,一般都要拜個出名的師父,這樣名聲就會好一些,即所謂名門之后,才不被人歧視,同時還能結交師兄弟,拉攏生意。民間藝人學習嗩吶,不像院校開設很多與音樂有關的課程,老師手把手的教學,他們學藝的方式主要包括家傳和師傳。家傳,顧名思義,就是家里的長輩把技藝傳給自己的后人,在同輩當中也以先受藝者或技藝高者為師。通過這種渠道一代一代的傳下來。師傳就是不是世家出身的人,想學習嗩吶這門手藝,通過拜師來完成學藝的渠道。由于藝人的名氣越來越大,學生越來越多,后來就出現(xiàn)了嗩吶名人辦班教學的模式,這也是學習嗩吶的一種方式。藝人的學藝過程同其他藝術行業(yè)一樣也是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學習方法,一般先學習節(jié)奏樂器,如梆子、小擦等。把節(jié)奏樂器練好了,然后才能學習嗩吶。學習嗩吶跟現(xiàn)在不一樣,原來的嗩吶藝人大多是不認識譜子的,一般采用口傳心授的方式教學,等把曲子熟悉了再教指法。有的直接上樂器,還有的先在其他的東西上練習,比如拿根木棒比劃。然后再用嗩吶練習。藝人在開始學習嗩吶時都是先學習樂曲的“大梗”,就是最簡單的原始曲調,現(xiàn)在叫旋律主干。學好之后,隨著自己技藝的提高,再給樂曲添枝加葉,使平淡枯燥的大梗,變成悅耳動聽的樂曲。
3.民間嗩吶藝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也造成了他們對嗩吶演奏理論的缺乏,只要吹得好就行了。根本顧不得研究這個嗩吶技巧是如何吹奏出來的,那個嗩吶曲目是從哪里吸收過來的。比如山東民間樂曲《五字開門》,為什么叫這個名字等問題。由于嗩吶藝人識字不多,曲名傳錯的現(xiàn)象也比比皆是。如有地區(qū)把《柳青娘》誤叫作《柳生芽》,《凡字調》變成了《凡四調》。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傳播渠道的不暢。雖然有的藝人演奏水平很高,但是對于嗩吶理論卻知道的很少,這樣他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理論水平也不會太高,除非另拜名師。新中國成立后,民間藝人進入大專院校或團體,他們邊工作邊積極學習。除了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外還致力于嗩吶的理論研究,并出現(xiàn)了大批優(yōu)秀理論研究成果,為后來嗩吶演奏理論的研究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4.嗩吶都有哪些種類。 嗩吶品種繁多,我們通常根據(jù)其桿的長短不同將嗩吶分為以下五種,非別是小嗩吶、中嗩吶、大嗩吶、柏木干、海笛。接下來,我就來介紹這五種不同的嗩吶。 ①小嗩吶:小嗩吶的桿長一般約為22到30 厘米之間。其中我們最為常用就是桿長為23 厘米的小嗩吶。該種嗩吶主要在閩、贛、湘、粵等省份廣為流傳。小嗩吶具有音色柔和的特點,這種嗩吶的用途主要是用來獨奏或者合奏,尤其是與二胡等一些傳統(tǒng)的民間樂器相結合,其演奏的效果更為完美動聽,小嗩吶有時候也為一些歌舞伴奏。比如在湖南流行的嗩吶就有所不同,該嗩吶不僅僅具有小嗩吶的一般特征,還能夠對一些說唱音樂進行“嗩鼓”的伴奏。 ②中嗩吶:該嗩吶的桿長一般約為32到40 厘米左右。其中最常用的就是桿長為37 厘米左右的嗩吶,該嗩吶又叫“黑桿子”。 ③大嗩吶:該嗩吶的桿長一般為42到57厘米。其中最常用的嗩吶是桿長50厘米的嗩吶,該嗩吶因為桿子比較長,因此被稱為“大桿子”嗩吶。這種嗩吶一般在遼寧、吉林、黑龍江等地區(qū)廣泛的流行。 ④柏木桿:該種嗩吶的桿子比起大嗩吶的桿子要稍微的短一些,該種嗩吶主要在河北、河南和山東等華北地區(qū)流傳較為廣泛。該種嗩吶的哨子主要是用蘆葦制成,哨片呈現(xiàn)出扇面狀,該嗩吶的聲音清脆明亮,該種嗩吶的用途主要是用來吹奏小調、卡腔等的演奏。 ⑤海笛:該種嗩吶比較特別,該嗩吶的桿子的長度不到6 寸, 而且各零部件都較小, 非常的精致,并且在江蘇、浙江和安徽一帶比較的流行, 其音色尖銳高亢, 悠遠響亮,銀色也非常的清澈,因此該種嗩吶多用于器樂的合奏之中。
5.總之,嗩吶與人們的生活關系密切,備受群眾的歡迎,除流行在中國外,還流行于世界各地,可以說嗩吶是一件世界性的樂器。通過了解嗩吶的歷史與傳承,可以使人們感受到中國社會的變遷與人世的變化。嗩吶在我國經歷了幾百年的發(fā)展變化,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xiàn)力,已可以說成為一件獨具特色的獨奏樂器,可用于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已經深深扎根于人民的生活當中。尤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嗩吶藝術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視,使嗩吶這個民間樂器進入了大專院校和專業(yè)樂團,從此嗩吶走向了專業(yè)的音樂歷史舞臺,嗩吶事業(yè)呈現(xiàn)了一片繁榮之景象,新作品和青年演奏家層出不窮,為我國嗩吶事業(yè)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嗩吶在未來的發(fā)展道路上,正確處理好傳承和發(fā)展的辯證關系,一定會穩(wěn)步前進,走出一條具有自己特色的科學發(fā)展之路。
參考文獻:
[1]劉勇《中國嗩吶藝術研究》,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6 年 1 月.
[2]林謙三(日)《東亞樂器考》,音樂出版社,1962 年 6 月.
[3]范國忠、仲冬和《嗩吶練習曲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 年 7 月.
[4]天津音樂學院民樂系《中國民族器樂論文集》,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