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課題研究的內容
當今社會正處在信息時代,獲取信息和掌控信息的能力是每個人在生活與工作中必須具備的能力。與此同時,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對教育的思想、觀念、模式、內容和方式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不僅帶來了教育形式和學習方式的一系列變化,而且為現(xiàn)代教育教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與學習工具。因此信息社會對當今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對每個人都應該具有對信息的獲取、分析、加工、利用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從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由課堂的主導者變?yōu)檎n堂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讓學生由被動的接受狀態(tài)變?yōu)閷W習的主體,并要求學生學會高效率地自主學習,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的主動建構者。這就要求我們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環(huán)境下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探索建構新的課堂教學模式,來適應信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推動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fā)展,為社會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講授型教學模式為主,以教師為中心,利用課本、教參、板書和各種媒體作為教學手段, 通過講解、提問、答疑等方法, 向學生傳授知識。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不會借助大量輔助教學設備, 基本可以根據(jù)教師的備課進行教學, 教師容易控制整堂課的時間、節(jié)奏,教學過程相對完整。傳統(tǒng)教學模式是一種線性模式, 學生通過聽、記被動地接受知識, 是一種單向的教學方式, 教與學之間缺乏互動性, 學生不能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教學內容和進度。
新型教學模式下教師將成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各種媒體是教師演示講解的工具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成為學生認知的工具。教師由“教學”轉變?yōu)椤皩W”,由單純以傳遞知識為主轉變到以設計教學為主,從訓導者轉變?yōu)閱l(fā)者、幫助者、促進者、個別化學習方式最直接的組織者和實施者。
1、探討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的方法和規(guī)律、建構信息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新型的教學模式、探索現(xiàn)代教育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方法途徑;
2、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和信息能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自主探究的學習方法和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發(fā)展,全面提高學生素質;
3、提高教師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設計和組織教學的能力。
二、本課題研究的方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對有關現(xiàn)代教育技術、教學模式等有關理論的學習,積累詳實的資料,并找準理論依據(jù),為后期開展研究奠定基礎。
(2)調查法。
(3)案例研究法。將本校教研組開展的系列課堂教學活動(包括公開課、賽課、觀摩課、示范課、匯報課等)當作一個個案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進行歸納處理。
(4)經(jīng)驗總結法。通過開展的教學實踐活動,及時總結經(jīng)驗,及時加以推廣,將一般做法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并作出適當?shù)谋硎?。?/p>
三、本課題研究的組織
1、課題指導專家和領導
韓富志:蘭考縣基礎教育教研室主任,中學高級教師;
曹明英:蘭考縣基本教育教研室教研員,小學高級教師;
史天寧:蘭考縣教師進修學校語文組組長,中專高級講師
2、課題組
主持人: 梁寶珠 (全面負責本課題的規(guī)劃與實施)
成員:付新菊 尚建立 (負責本課題研究的文字材料撰寫工作)
徐保蓮 沈慧玲 柴鳴(負責本課題研究所需素材的收集及實踐工作)
四、課題研究的分工
1、課題組組長
梁寶珠:中專講師,全面負責課題的各項工作
2、課題組成員
付新菊 :負責本課題研究的文字材料撰寫工作
尚建立 :負責本課題研究的所需的調查問卷的收集、整理、匯集工作
徐保蓮:負責在本校內收集本課題研究所需素材及實踐工作
沈慧玲:負責在本校內收集本課題研究所需素材及實踐工作
柴鳴:負責在本校內收集本課題研究所需素材及實踐工作
五、本課題研究的進度
1、2015年5月至2015年9月制定研究方案,明確課題組成員分工,收集資料,編寫調查問卷,為課題研究做準備。
2、實施階段:2015年10月至2016年2月撰寫開題報告,發(fā)放調查問卷探索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并在課題組成員所在學校進行試點試驗。
3、總結結題階段:2016年3月至年2016年6月撰寫論文收集案例,整理裝訂資料,撰寫研究論文和研究報告。
六、本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第一階段(2014年5月-9月):搜集查閱與論文相關的文獻資料,了解國內外的研究現(xiàn)狀,關注最新的研究動態(tài) 明確課題組成員分工,收集資料,編寫調查問卷,為課題研究做準備。
第二階段(2011年10月—2016年2月):整理研究資料; 撰寫開題報告從調查報告中篩選典型問題,發(fā)放調查問卷,進行跟蹤分析研究,探索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并在課題組成員所在學校進行試點試驗。
第三階段(2016年3月-2015年6月):撰寫論文 收集整理案例,整理裝訂資料,撰寫研究論文和研究報告。
專家評議要點:側重于對課題組匯報要點逐項進行可行性評估,并提出意見和建議,限1000字以內。
專家組聽取了課題研究開題報告,審閱了課題研究的有關前期準備資料,經(jīng)過認真評議,形成如下論證意見:
1、課題選題具有研究價值。課題立足學校實際,旨在推進教育技術環(huán)境下教師教學模式更好的有效實施,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轉變。課題符合國家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改革教育教學的總要求,對推動學校教育信息化發(fā)展和現(xiàn)代教育技術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課題的主導思想及其研究內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及推廣意義。
2、課題研究目標明確。旨在通過對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利用校園網(wǎng)平臺為學生綜合實踐活動提供學習、交流、展示、評價的支持,貼近學生,有較強的可行性。課題定位了理論目標及實踐目標,既兼顧了學術價值又突出了實踐意義。
3、課題研究內容具體。課題明確了教育技術環(huán)境下教師教學模式的轉變?yōu)楹诵牡难芯績热荩^為準確地把握了課題研究的方向,面向實際,有較強的實用性。建議對研究對象、研究范圍做更清晰的界定,加強研究內容和研究目標的關聯(lián)度,并適當細化和具體化,對平臺建設需要深一步研究。
4、課題研究方法得當。如本課題中的行動研究法,能保證課題研究真正服務于教學改革。建議由于在實際研究過程中可能涉及到其余的研究方法,請酌情補充并注意研究方法實施時的科學性、規(guī)范性。
5、課題研究計劃全面。按時間序列進行了詳細的過程設計,并對實施階段進行了詳細的論正述劃分,課題組成員結構合理,研究任務分工明確。建議為保證課題研究的落實,課題組應重點關注“研討充分”的保障條件,可定期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