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化教學是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它的魅力所在,不僅是直觀形象、光色絢麗和悅耳動聽,還能創(chuàng)設特定的教學情境,使教學內容充滿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并能造就想象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創(chuàng)造能力。電教手段的這些優(yōu)勢恰是現(xiàn)代美術教學不可缺少的,在教學中運用電教手段,充分發(fā)揮其獨特功能,并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進行優(yōu)化組合,促使學生較快的掌握知識,開闊視野,展開想象,增強學習興趣,提高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多媒體教學技術運用,為美術教學帶來了“教”與“學”的重大改革,大大提高了教學的質量,激發(fā)學生繪畫興趣,它集圖像、聲音、文字、動畫等各種功能為一體,把教學素材逼真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不僅讓課堂上充滿了兒童情趣,而且使課堂教學效率大為提高,就像為美術課堂教學插上了騰飛的翅膀,提升了美術教學的品位。
一、多媒體技術的參與使孩子縮短感知距離
布魯姆認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興趣是對事物感到喜愛和關切的情感,是主動學習的前提。我在美術課中利用多媒體的電教與其它傳統(tǒng)教學媒體有機組合運用,不但激發(fā)學生求知欲和學習興趣,而且能有效地提高美術課教學效果。
低年級孩子思維尤其的活躍,當你把他們帶入多媒體教室時,已經讓孩子們激動不已了,尤其是運用多媒體技術上美術欣賞課,孩子們的興趣更加濃厚。
在低年級的教學中,我比較注意學生對課堂學習的喜愛和興趣,利用投影片直觀教學,教會他們觀察認識自然界的東西。因為城市里的小朋友,很難有機會親眼目睹野外生長的昆蟲,所以在教授《瓢蟲的花衣裳》時就通過多媒體讓學生有了觀察各種昆蟲的形態(tài)美、色彩美、花紋圖案美等的直觀效果,以此作為很好的媒介,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觀察興趣,也為誘導學生愛護大自然提供了很好的契機。
造型和表現(xiàn)課中,我比較注重啟發(fā)學生觀察昆蟲,利用投影片放大展示認知對象,讓學生觀察昆蟲,了解昆蟲的共同特性,有頭、胸、腹,有一對觸須、六只腳,還有兩對翅膀,教會學生怎樣看,看哪里,特別是找出那爬在地上,伏在樹上,飛在天上的各類昆蟲的生活習性,使學生對校園內外科技世界有所了解,懂得保護自然環(huán)境與人類生存息息相關的道理,加深理解,使學生對投影片中有關內容有較好的直觀認識,既縮短了學生對客觀世界的感知距離,又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對人類的熱愛,從小樹立向科學探索的志向。
二、多媒體技術的參與使孩子表現(xiàn)更加主動
課堂教學是教學活動的一個關鍵環(huán)節(jié),它直接關系到孩子們獲取的知識有多少,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以往要上好美術欣賞課,教師要收集大量的圖片和有關的錄像帶,在課堂上費盡口舌,可孩子們卻提不起興致,往往事倍功半?,F(xiàn)在我們采用電腦多媒體教學,美術欣賞課的效果則大為改觀。當教師把存有美術欣賞資料的光盤裝進光驅,鼠標一點,許多生動畫面立即出現(xiàn)在孩子們的眼前。他們身在課堂,卻能打破時空、地域的界限,在繪畫長廊漫步,在想象空間中飛翔。生動的畫面伴著優(yōu)美的音樂讓學生新奇激動,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家鄉(xiāng)的橋和塔》一課,欣賞完后導入新課講解橋和塔的外形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各種幾何圖形的切割組合,順序排列都十分講究。為了讓孩子們理解橋和塔的外形可以用實物的外形來設計,傳統(tǒng)教學往往是利用幻燈機,用彩筆在紙上邊講解邊示范作畫過程,緩慢不清。而今在電腦中進行圖形的繪制、著色、編輯和修改,都十分方便、快捷,鼠標一一點擊講解,孩子們既新奇又興奮,在這種氛圍中,擴展了孩子們的想象空間,充分調動了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變被動為主動,讓孩子們自己講解自己操作填色,還可以進行師生互動,創(chuàng)建新型的師生關系,課堂氛圍顯得輕松、愉快、民主。
三、多媒體技術的參與使孩子開闊知識視野
在美術教學中,運用多種媒體進行美術欣賞,為學生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形聲信息,從而引導學生進入作品的特定氛圍,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如臨其境。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形象在美的領域中占據著統(tǒng)治地位。”美的形象性特點,決定著人們審美活動不是用邏輯思維方法,而是用形象思維方法。電化教學為此創(chuàng)造了契機。
在二年級《風來了》想象畫課中,我用謎語形式導入本課,讓學生想一想,在自然界現(xiàn)象中有什么是摸不著,卻能感受到的,然后讓他們借助可視情景,把遇見的風情形描述出來。為達到情景教學,我利用錄像的特點,放送一段不同程度的風力,引起物象不同變化的片段:風吹得地上飛沙走石;風箏被風吹得高高的;陽臺晾著的衣服在和風吹拂下微微晃動;水稻被滂沱的大雨、狂風刮得倒向一邊,老樹也連根拔掉;秋風乍到,小朋友穿上了長衣……這一組組畫面,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極好的想象條件。同時,我還因勢利導,讓學生看一段大漠深處的西北人們利用風力發(fā)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情景。這樣聲音與圖象有機的交融及我的旁白啟示,使學生對生活自然現(xiàn)象產生濃厚的興趣,并對它進行深入細致的觀察,積累經驗,很自然將生活感受用概括、集中、強化,甚至夸張的方法把一幅風的想象畫出來。從而鍛煉了學生的形象記憶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同時,我在學生創(chuàng)造想象的練習過程中,播放風雨聲混合成的輕音樂,讓學生欣賞,使學生仿佛看到牧民們在風和日麗下悠悠地放牧,那排排風車矗立在吐魯番盆地上,呈現(xiàn)出一副美麗的詩情畫面,加強了學生對美的含義理解,并且領悟表現(xiàn)美的不同藝術手法,強化了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達到冶情益趣。
四、多媒體技術的參與使孩子思維更加活躍
錄音、投影、錄像、幻燈、計算機等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相對教師的語言和傳統(tǒng)的直觀性教具來說,具有較豐富的表現(xiàn)力。因為它能提供直觀、多彩、生動的形象,把許多看不到摸不著的事物現(xiàn)象規(guī)律再現(xiàn)出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誘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想象,創(chuàng)造力也就得到發(fā)揮。
例如,我在上三年級《感受聲音》這一創(chuàng)作課中,我播放著《國歌》,使學生由《國歌》聯(lián)想到升旗的情景,回想起升旗過程中人物的動作和表情,再播放天安門前升旗儀式這一莊嚴的情景錄象,接著加上老師的描述,學生聯(lián)想到我國體育健兒站在國際領獎臺上,熱淚盈眶地望著我們親愛的國旗冉冉升起的情景,把這種難以用語言表達的感情融化在畫面上。最后選出一些創(chuàng)作得好的作業(yè),在全班給予表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