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法、術、勢治國策略的政治現(xiàn)代化啟示。
1.法家法、術、勢治國策略綜述。
1.1法家的法治觀。法家是戰(zhàn)國時期形成的思想流派,以管仲、商鞅、慎到、申不害、韓非為代表。其思想要點是:人性都有自私自利的一面,趨利避害是人們的共性;儒家的“仁”和道家的“道”都不能實現(xiàn)君主專制統(tǒng)治和富國、強兵、王霸的政治目標,只有把國家和君主的意志變成“法”,通過君權實現(xiàn)法治才能達到治國的目的。商鞅說“人生有好惡,故民可治也”。管仲認為“民之情,莫不欲生惡死,莫不欲利惡害”,他說“法者,所以興功懼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爭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規(guī)矩繩墨也?!鄙鞯秸f“民一于君,事斷于法,是國之大道也”。韓非說“故其治國也,正明法,陳嚴刑,將以救群生之亂,去天下之禍,使強不凌弱,眾不暴寡,耆老得遂,幼孤得長,邊境不侵,君臣相親,父子相保,而無死亡系虜之患。此亦功之至厚者也”,他又說君主應“寄治亂于法術,托是非于賞罰,屬輕重于權衡”。法家主張的“法治”以人性自私自利為出發(fā)點,以加強君主專制統(tǒng)治和富國強兵王霸為主要目的,以法律政令為手段,以君權獨斷為推行方式,是以君主人治為基礎的法治。從理論上講,法家的“法治”思想是在君本位基礎上,形成的具有現(xiàn)實主義的政治思想;目的高于一切,法律無條件為政治目的服務,是這種思想的精髓;“法”是以君治官、以官治民的工具和手段,“法”體現(xiàn)的是君主意志,官和民是被治理的對象。從實踐上講,法家的法治思想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是比儒家和道家更有實際意義的政治思想。中國幾千年的政治實踐,儒家和道家思想形成了政治文化,是政治的軟件系統(tǒng);法家思想形成了國家機器,是政治的硬件系統(tǒng)。
1.2法家的權術觀。法家除主張以法治國外,還主張運用“權術”治國理政。所謂權術,就是使用權力的方法、手段和技巧。申不害認為“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操殺生之柄,課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執(zhí)也”。主張權術治政的法家認為,君臣之間絕無仁愛信義存在,為臣的多覬覦君主的權位,為君的則應千方百計地保持自己的權位,君主要用權術來控制臣下。權術作為君主駕馭臣下的手段,具有秘密性、莫測性和非常性,其目的是觀察臣下的奸惡,防止奸臣搞陰謀詭計、結黨營私、篡權奪位,使臣下悚懼,不敢為非。
1.3法家的權勢觀。法家認為“治”離不開“權勢”,君主應該以權威造成君尊、臣卑、民賤的“勢”,居“勢”臨下,臣民自服。慎到說“堯舜若無勢不能治”?!豆茏印氛f“明主在上位,有必治之勢,則群臣不敢為非。是故群臣之不敢欺主,非愛主也,以畏主之威勢也。百姓之爭用,非以愛主也,以畏主之法令也。故明主操必勝之數(shù),以治必用之民,處必等之勢,以制必服之臣。故令行禁止,主尊而臣卑”;《商君書》指出“君尊則令行”,而君尊令行的條件是“權者,君之所獨制也”,“權制斷于君則威”;“多賢不可以多君,無賢不可以無君”,“君立則賢者不尊”,“立君而尊賢是賢與君爭,其亂甚于無君”。韓非認為“桀為天子,能制天下,非賢也,勢重也。堯為匹夫,不能正三家,非不肖也,位卑也....故短之臨高也以位,不肖之制賢也以勢”,“賢人而詘于不肖者,則權輕位卑也;不肖而能服賢者,則權重位尊也”,“尊君卑臣,非計親也,以勢勝也”。
2.法家法、術、勢治國策略的政治現(xiàn)代化啟示。法家思想是在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基礎上形成的政治思想,對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產(chǎn)生了決定性的影響。首先,法家思想在戰(zhàn)國時期就形成了法術勢兼用的政治思想體系,以權力為核心,化權力為法律、權術、權勢,形成了君權治國的系統(tǒng)理念,為君主專制制度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第二,法家思想的實踐,形成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自秦漢始,順延兩千多年,中間雖有變革,但萬變不離法家之宗。第三,法家融會了儒家和道家有利于君主專制的基本思想,通過儒法互補、道法互補,形成了君主專制的政治文化。第四,法家主張與時俱進的社會變革,是中國政治在同一思想基礎上不斷演進的官方動力所在。第五,法家主張的法術勢兼用理念,使中國專制思想無孔不入,權術權勢無所不用其極,在不斷強化君主地位的同時,也強化了國民的奴性心理。第六,法家為了強化統(tǒng)治者的地位,主張愚民政策,認為人民越奴越愚,越有利于君主專制統(tǒng)治,只求順從,反對超越,對下屬智高于上、賢優(yōu)于上者,不擇手段給予打壓,由此造成國民以自卑求自保的心理。
法治思想的政治現(xiàn)代化啟示。(1)制定法律。相對于現(xiàn)代這會,制訂法律,有法可依是現(xiàn)代社會法制建設的關鍵。沒有社會各方面的法律,法律制度無從談起,法治社會更無法建立。法律是統(tǒng)治階級意志的體現(xiàn),在古代社會它體現(xiàn)的是專制君主的意志,而在今天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時期,人民當家作主,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xiàn)。法家文化所指的法律是禮儀制度和宗法等級制度上升為國家意志而形成的,法律的內容是維護階級統(tǒng)治的倫理道德,法律只是輔助道德來治理國家。今天中國的社會不再是為了維護君主的意志,而是維護廣大人民的利益的,而是在消除階級的基礎上建立的平等的、民主的、自由的和文明的社會主義社會。為了更好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促進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偉大目標,必須有健全的法制建設。(2)懲罰和教育。在現(xiàn)代社會,懲罰犯罪是對國家刑罰權的賦予,保障人權是對國家刑罰權的規(guī)制。對犯罪進行制裁是為了維護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為了實現(xiàn)有一個安定祥和的社會,不僅要達到懲罰犯罪的目的,還要達到教育犯罪分子的目的,因此,法家思想中人性本惡的思想在現(xiàn)代社會中是不適用的,但其對犯罪分子進行懲罰,對官員按照一定的職務對犯罪進行分工的思想還是影響著現(xiàn)代法律的發(fā)展。(3)依法治國。依法治國法家作為當時社會地主階級實力人物的思想代表,雖然他們沒有擺脫外在世界的功利,但是他們更注意探索和尋找規(guī)律,他們也生活在殘酷的競爭社會中,但更注意實力的積聚和權力的運用。他們的政治理想是耕戰(zhàn)強國,一統(tǒng)天下。雖然當時的從實質上來說還是人治,但對現(xiàn)代社會還是有著許多積極影響的。法家是先秦諸子中對法律最為重視的一派。他們以主張“以法治國”的“法治”而聞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論和方法。這為后來建立的中央集權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jù),后來的漢朝繼承了秦朝的集權體制以及法律體制,這就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政治與法制主體。 法家在法理學方面做出了貢獻,對于法律的起源、本質、作用以及法律同社會經(jīng)濟、時代要求、國家政權、倫理道德、風俗習慣、自然環(huán)境以及人口、人性的關系等基本的問題都做了探討,而且卓有成效。
3.法家勢治思想的政治現(xiàn)代化啟示。勢與術是與法相結合的治國策略,在當時對國家的統(tǒng)治和發(fā)展有重要作用。勢治思想主要是對于形式的把握,是準確判斷時機,因時制宜的處理問題的權力運用法則。勢的思想在當代來說,主要啟示在于準確判斷國際國內的發(fā)展動向,根據(jù)不同的發(fā)展契機來不斷更新國家的治國理念和方針策略,對于形式的準確把握是一個國家在不斷發(fā)展的國際環(huán)境中取得話語權和主動權的關鍵。例如當前的國家軟實力的構建以及新興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都對于一個國家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國家間綜合國力的較量的關鍵因素和方向經(jīng)歷了不同時代的不同變更。從工業(yè)革命開始的工業(yè)化較量到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的新興產(chǎn)業(yè)的科技較量表示,能夠準確預見未來發(fā)展趨勢的國家總是能夠及時轉變發(fā)展策略,借助時代的特點崛起,例如美國、日本等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而相比之下,守住落后的治國理念和思想?yún)s不跟著時代變更的國家總是被一波又一波的時代發(fā)展浪潮所湮沒。
4.法家術治思想的政治現(xiàn)代化啟示。術在法家思想中有重要作用,但是在古代其主要的操縱者是君主,對象是群臣吏民。一般而言,術的思想主要與法和勢相結合,是君主操控臣下的手段,對于法家而言,是推動法家思想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在當代,術治思想應進行演化和變更,成為處理國家間關系和人際關系的參考,但是在民主化和人人平等的現(xiàn)代,術不應存在于權力和權利的較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