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品德與社會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造成這方面的原因有許多,如:社會、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重視這門課程、教師本身素質跟不上這門新課程的發(fā)展等。如何才能上好品德與社會課?通過教學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提高認識,思想上重視《品德與社會》
品德與社會是國家重視小學德育的重要體現,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與社會的重視與否,課程上得好與壞,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提高認識,就要從思想上重視,加強品德與社會的教學工作,讓品德與社會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結合實際,讓道德教育工作有特點
我們國家農村人口占絕大多數,因此農村的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必須面向農村,緊密結合農村實際,突出農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與社會課加強愛農村、愛勞動的教育?,F在就有許多身在農村而不愛村、不愛勞動的學生,他們的學習成績普遍很好,他們學習的動力是考上大學,走出農門,離開家鄉(xiāng)……這樣的想法是偏面的。這種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來自家庭、社會、個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這時如果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僅僅停留在說教上顯然是不行的。這就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結合實際采取多種方法來教育學生樹立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如在教《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首先用類比法引導學生說說參與勞動的不同感受,從而教育學生要尊重勞動,熱愛勞動,熱愛農村。
其次,要結合品德與社會課加強農業(yè)科技教育。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它在農業(yè)生產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我教《春天的種植》一課時,先播放VCD多媒體課件,做“農事5分鐘新聞發(fā)布會”,對學生進行農業(yè)科技教育,再組織學生展開“種子發(fā)芽”的條件討論。然后結合類似事例,引導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于農業(yè)生產發(fā)展的重要性,增強他們從小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長大攀登科學高峰的自覺性。
三、課堂教學,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開
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這種以說教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現實社會面前顯得是那么的蒼白無力。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經過這幾年教學的不斷實踐,我探索出以下幾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模式。
1.明理激情導行模式
這是在傳統(tǒng)的講解模式基礎上演化而來的,適用于品德與社會新授課中的各種課型。它是以教師為主導,通過直觀演示、口頭講解、文字閱讀、評價行為、激發(fā)情感等手段傳遞信息。學生通過觀察感知、理解教材、動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師評價提出行為要求。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道德知識或某一方面的行為方式。選用這種教學模式的時候,要注意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問題——討論”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著眼于學生個人的潛能和整個人格的發(fā)展,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機會,培養(yǎng)學生“悟理——講理——用理”的能力,適用于哲理性較強的課。在教學實踐中,這種教學模式最受學生歡迎。
3.角色扮演模式
這種模式通過設置與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向生活“取樣”,從中引出相應的情緒反應和行為。這種模式比較適用于以行為訓練為主的課和故事性較強的課文。大部分的中低年級學生特別喜歡這種模式,往往在課后還自發(fā)地圍在一起繼續(xù)“扮演角色”,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收到的效益較好。
總之,小學品德與社會的教育目前雖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這些不足是可以彌補的,只要我們重視它、認識它、理解它,那么我們就能解決它。同時我們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將這些問題迎刃而解,使小學品德與社會教育能夠達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從而讓品德與社會真正地走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