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陽路,一條位于舊法租界的街道。1902年到1943年間,這里以法國駐華公使名命名,稱作畢勛路。汪精衛(wèi)政府接收上海法租界后,這里便以山西省地名改名為汾陽路。
俄裔猶太人曾在霞飛路(今淮海中路)上開了很多商店和飯店,為了做生意方便,這些猶太人就喜歡住在離霞飛路近的馬路,汾陽路就是其中之一。上海眼耳鼻喉科醫(yī)院的10號樓過去就是猶太醫(yī)院。而上海音樂學院也曾是猶太人聚集的場所。
上海音樂學院校園里有一尊首任院長蔡元培先生的塑像。1927年11月27日蔡元培先生和音樂教育家蕭友梅博士共同創(chuàng)辦了國立音樂院,它便是上海音樂學院的前身。而在國立音樂院成立之前,這里原為猶太俱樂部和花園住宅。1910年建造的法國文藝復興風格的猶太俱樂部和1926年建造的德國式花園建筑在音樂學院的校園里,目睹著一屆屆對音樂充滿熱忱的年輕人在這里的成長。由于上海音樂學院和上海藝術研究所的存在,汾陽路上開了許多琴行和音像店,讓這條蜿蜒的街道更顯韻律。琴行里選琴的琴童、路邊背著吉他走過的青年,整條街道都蔓延著藝術的芬芳。也許今天與你擦肩而過的那個人,會是下一個樂壇大師,誰知道呢?
汾陽路79號是素有“海上小白宮”的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該花園建筑是被建筑界、文化界一致稱贊的近代優(yōu)秀建筑。由于“小白宮”并不沿街而立,不仔細觀察門牌號和那塊“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的牌子很容易就會與它擦肩而過。1905年,這里是法國公董局總董住宅;1960年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遷入,并于2002年開放了工藝美術博物館。整棟建筑外形保存完好,室內(nèi)裝飾雖經(jīng)修葺,但風格仍能與原狀保持一致。只要付上8元門票,你就能一面感受這棟百年老建筑的震撼,一面欣賞江浙地區(qū)能工巧匠們的精巧技藝。你能想象那幅戴安娜王妃畫像是一針一線繡出來的嗎?
這樣一條富有藝術氣息的街道,有沒有讓你忍不住多看兩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