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現已形成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為主的森林法體系,為我國森林資源的經營和保護起著積極的作用,同時也存有立法宗旨不明,對破壞森林資源的行為懲處力度較弱,等問題。為實現我國森林資源合理的經營和保護,實現森林資源三項功能的最有效配置,有必要針對上述幾個方面進行完善,以實現森林資源有效的法律保護。
【關鍵詞】:森林資源;森林法;法律責任
一、我國森林資源保護現狀
根據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2009-2013)結果,全國森林面積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1.63%,與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比較,森林面積凈增1223萬公頃,增幅6%;森林覆蓋率提高1.27個百分點[1] 。但是,我國的森林覆蓋率明顯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我國森林資源分布呈現出較大的地域差別,東北、西南、東南部山區(qū)以及邊疆地區(qū)的森林資源比較豐富,而中原地區(qū),諸如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的森林資源是比較匱乏的,最為嚴重的是我國的西北地區(qū),森林覆蓋率連1%都達不到。
二、我國森林資源保護立法進程
中國是世界上較早利用法律手段保護森林資源的國家之一,據史料記載,世界上最早關于森林開發(fā)與保護的機構始設于我國西周。在周朝,全國各地設立山虞和林衡掌管山林[2]。新中國成立后,我國1979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試行)》,并于1984年9月頒布了我國第一部正式的《森林法》,之后,國家和地方相關部門又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guī)、司法解釋等法律規(guī)范。總的來說,我國目前涉及林業(yè)的法律、法規(guī)、條例、辦法等規(guī)范文件眾多,已經形成了以《森林法》為林業(yè)基本法的森林資源保護法律體系。
三、我國森林資源保護立法中存在的不足
(一)《森林法》定位不準確,立法目的偏頗
我國《森林法》的定位,在傳統(tǒng)行政法領域,林業(yè)主要是以生產木材為主的產業(yè),與林業(yè)相對應的《森林法》也是以保障木材生產為主的行業(yè)法;傳統(tǒng)民法領域中,林業(yè)主要是市場經濟中的一個產業(yè),《森林法》主要是保障經濟性私利的私法[3]。大多情況下,它是以保障木材開采的法律價值而存在,這樣大大降低了森林法律相關制度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力度。上世紀80年代,受我國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森林法》中計劃經濟的痕跡較重,偏重于大而全式的立法模式。在制定森林法的相關法律規(guī)范時,其關注的重點是林產品的產量和經濟利益,而并非森林的生態(tài)效益。比如,我國對林木的劃分主要按照人類使用林木目的的不同,完全沒有依照有利于維護森林資源發(fā)展的分類標準。
(二)懲罰力度不夠,懲罰措施單一
我國目前刑法中涉及森林犯罪的罪名較少,在定罪量刑方面也存在量刑偏輕的問題,同時,我國《森林法》第六章規(guī)定破壞森林資源違法行為的懲罰措施,主要有賠償損失、罰款、補種、沒收違法所得、糾正、行政處分以致追究刑事責任。實踐中主要以罰款為主,且數額較低。對于沒收所得、糾正行為或者行政處分又往往因為法律定性不明確,或者操作中沒有詳細規(guī)則,使得除罰金以外的懲罰措施形同虛設。
(三)各方當事人權責不清
現行的《森林法》、《森林法實施條例》中對權利的主體規(guī)定為:國家、集體、單位和個人。在具體實踐中,從事森林經營的既有國家、集體、也有自然人、企業(yè)、非企業(yè)組織,甚至還有外國投資者等[4]。在權利主體責任范圍的規(guī)定上,森林法采取分散式的立法方式,以森林經營管理的法律規(guī)范為主線進行立法,即在具體涉及到主體責任時才予以說明,從而使得各個主體的責任范圍分散于森林法各處,不僅不便于各個主體對于森林資源的保護,還可能造成多種主體爭相保護,或者無人負責的積極或者消極沖突情況。
四、完善我國森林資源立法保護建議
(一)完善立法目的
保護森林資源不能只為其經濟效益,更為重要的是其生態(tài)效益。森林法的立法目的應當從促進森林經營和經濟發(fā)展的傳統(tǒng)角度轉向促進森林生態(tài)建設、森林資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指導思想,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功能以應對氣候變化。在此過程中,要明確森林立法的基本理念,突出它的生態(tài)效益,既要保證它的可操作性,還要保證它的規(guī)范性。也應針對不同時期的要求,做好立法的調整工作,以確保它的時效性與可靠性。
(二)加強違法犯罪行為的懲罰力度
首先,加大罰款的處罰力度,對個人和單位都要嚴罰。其次,應當提高犯罪與量刑的層次,對一些影響及其嚴重的案件可以采取公開、曝光的形式來加大其對公眾的影響與教育。最后,將政策性的規(guī)定改為法律規(guī)范。因為政策性的規(guī)定缺乏法律的強制力與約束力的,無法對嚴重危害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行為進行處罰和定罪。
(三)明確權責,落實各方當事人法律責任
明確各個主體的職責,責任要落實到各級部門,防止互相推諉情況的出現。實行“第一人受理制度”,一旦出現部門間責任劃分不清,或者消極保護的行為出現,則第一個受理情況或者申請的單位,要負責向爭議中的共同主管上級進行情況的上報和職責的快速落實,不能消極對待[5]。要明確林場、護林單位以及涉林主體等以及森林公安在加強林業(yè)資源保護工作中的側重點,同時配合我國現有的行政復議法、物權法、國家賠償法等相關法律規(guī)定,以貫徹當事各方對于法律責任的執(zhí)行。
(四)協(xié)調不同法律部門的內容
森林法不可能包羅萬象,森林法要與其他相關法規(guī)形成體系才能更好地發(fā)揮作用[6]。對于森林資源保護法之間的沖突來說,可以設置專門的森林法務部門來管理。除了要考慮到國內法有關森林資源保護的法律規(guī)范的相互協(xié)調,森林法律國際間的合作與協(xié)調也是森林法律立法執(zhí)法的趨勢[7]。我國《森林法》的修改,還應與國際森林保護及貿易發(fā)展保持同步進行,以防止其他發(fā)達國家的“綠色沖擊”。目前,森林保護國際條約、協(xié)定和議定書等成為國際間森林保護的準則,對各國森林立法產生重大影響。我國只有積極做好森林保護研究與立法,保持與國際間的森林法律協(xié)作和互動,才能夠有效的趨利避害保護本國森林資源。
參考文獻:
[1]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結果(2014-02-26)http://www.forestry.gov.cn.
[2]李可,中國森林立法史與《森林法》之修改[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5,22(1):114-118
[3]蔡守秋,《森林法》修改的幾個問題[J].現代法學,2004,26(5):47-57
[4]黃李焰、陳少平、陳泉生,論我國森林資源產權制度改革[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5,20(2):186-192
[5]吳依陽,我國森林資源保護立法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
[6]李雨,森林資源的法律保護[J].西北林學院學報2010,25(5): 224~ 228
[7]孫法柏,論森林保護的國際法律合作[J].法治論叢,2005,20(1):4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