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說:“人有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蓖瞥缭鴩娜苏J為這三者他兼而有之。毛澤東青年時期,潛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予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的結論。蔣介石對曾氏更是頂禮膜拜,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梁啟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鈔序》里曾評論曾文正公不但是近代,而且是有史以來數一數二的人物。梁啟超還說曾國藩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典范人物,古今中外很少有能與他比擬。
【關鍵詞】:曾文正公;立德;立功;立言
曾國藩作為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具精神偶像,他一生勤奮讀書,推崇儒家學說,講求經世致用的實用主義,被人推許為繼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個“儒學圣哲”;自幼便有澄清天下之志,縱觀一生建功樹業(yè),終為扭轉乾坤的偉人賢者,可謂“道德功業(yè)文章冠冕一代”。梁啟超對曾國藩傾心推崇,稱“吾謂曾文正集,不可不日三復也?!逼湓冈鴩肛M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在并時諸賢杰中,稱最鈍拙;其所遭值事會,亦終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鑠今而莫與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歷百千艱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銖積寸累,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以剛,貞之以恒,帥之以誠,勇猛精進,堅苦卓絕……」[1]。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2],
毛澤東說,曾國藩是達到儒家“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至高境界之完人。
一.立德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立德”主要講的是個人修養(yǎng),即私德,如“溫良恭儉讓”、“克己復禮”、“忠信篤敬”、“知止慎獨”、“存心養(yǎng)性”等。如今要講的首先應是公德,其一是團體的共同道德,其二是個人對于該團體相互關系的道德。但就“公德”的根本內容和目的而言,就是“相善其群”,即“利群”,這也是公德的實質,它尤其是國家得以建立的根本。私德既是個人自處的德操,也是個人對待他人、處理與他人關系的道德,而公德則是個人對于群體的道德,是私德的外化與升華。也就是說,人之為人,不僅僅在于獨善其身,也在于有兼善天下的胸懷。其二者對于當今社會公民道德體系的建立,特別是官員道德體系建設也具有相當的指導意義。
“譽之則為圣賢,毀之則為元兇,大譽大毀,集于一人之身,真乃古今第一人!修德省身,縱橫捭闔,儒之大將。受之以虛,將之以勤,植之又剛,貞之以恒,帥之以誠?!盵3]對曾國藩的評價,近百年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曾國藩褒揚者有之,斥罵者也不乏其人。事實證明曾文正是大成者,他不僅事功偉大,而且其偉大的人格更讓人感動。左宗棠曾暗示曾國藩“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懇請曾國藩自立為王。[4]曾國藩攻破天京后威震天下,功高震主,隨時有殺身之禍。就軍事實力而言,他已經控制了全國最大的軍事力量,就連清廷也望塵莫及。若他振臂一呼,極有可能就可以從滿族人手中奪回統(tǒng)治權,而且曾國荃、彭玉磷等10余名湘軍將領也曾勸進于他。曾國藩為表明自己并無反意,寫下了著名的詩句:倚天照?;o數,流水山高心自知。[5]“倚天照?;o數,高山流水心自知!”說的是一種人生境界,頗為類似張騫對蔡鍔的評價:“須知蔡先生之所以可敬,不在云南起義,推翻帝制,擁護共和,而在能本其固有之良心,不爭私利,不貪天功,以盡瘁國事”。
二.立功
歷史上有由于退居山林的隱而成名者,更有積極入世的顯而聞達者。曾國藩的成功屬于挺深入局,積極入世,開拓創(chuàng)新,勇于探索的那一種。曾國藩說:“肥盾已鳴高、疏食以自足、入山惟恐不深、入林惟恐不密乃市井尋常人的做法”。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大概很少有人還會固步自封,與世隔絕,過著一種洋洋自得與個人小天地的孤陋生活,把自己變成一個窮居陋巷老死不相往來的人。曾國藩對孔孟儒術的信奉也是取自積極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儒家對君國的責任感與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刺激著曾國藩的政治熱情。
作為一名從未經歷戰(zhàn)陣的書生,曾國藩自出山第一天起,就已作好不計成敗得失、不顧安危禍福、拋卻身家性命的準備。正如他在給江忠源(湘軍初期統(tǒng)帥)的一封信中所言:“大局糜爛至此,不欲復執(zhí)守制不出之初心,能盡一分力必須拼命效此一分,成敗利鈍,付之不問?!盵6]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是曾國藩作為仁臣的最高理想,這就是他為什么在征剿太平天國岳州靖江湖口三次大敗以后投河自盡的原因。表面上他是兵敗后無顏見江東父老,內心卻是儒家文化熏陶所致。他要以死報國,以身全志?!抖Y記》中說:“國君死社稷,大夫死眾,士死制?!贝笳煞蚓褪且獮橹矣诼毷囟I身。正是這種不成功便成仁的精神,影響了后代無數熱血青年。
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也就意味著剿滅太平天國的目的業(yè)已實現,曾國藩的“事功”也由此而達至峰巔。自古“狡兔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睌[在他面前的道路無非三條:一是起兵反叛清朝,問鼎中原;二是保持實力,維持現狀;三是裁撤湘軍,自剪羽翼,以明心志。此時的曾國藩如若反戈一擊,只要他打出“驅除韃虜、恢復漢人江山”的旗號,草擬一封類似于《討粵匪檄》的《討滿清檄》,振臂一呼,必能起到豪杰景從、天下歸心之效。然而他并沒有這么做,而是選擇了第三條路,放棄了這個中國近代史上可能會改朝換代的機會!試想,如果曾國藩反叛,處于水深火熱中的千萬百姓就會經歷著更大的磨難??梢娫鴩侨嗣翊蟊姷挠泄χ?。
同治九年,天津教案發(fā)生后,法國調兵集結于天津、煙臺,揚言“將天津化為焦土”,曾國藩受命去天津處理教案,當時他已染病在身,在圣旨下達的當天,他還讓李鴻章幫他運來建昌花板木材,為其準備后事之用。在幕僚勸說他稱病請辭時,他說:“我身為直隸總督,天津發(fā)生鬧事,我能不管嗎?”他引用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的悲壯詩句自勉,決心向林則徐學習,力疾受命。到達天津后,他一方面為百姓的行動尋找正義的因素,另一方面在地方官面臨壓力時,他好言寬撫他們,更是拒不同意法國代表提出的“嚴懲地方官員、殺官抵命”的要求,在天津地方官因此案被革職后,他還動員僚屬私人出資,安撫官員家小。他親自為這些“罪官”送行,并沉痛地表示:“三位進京受審,老夫心里深感疚意”,“讓你們遭此不應有的委曲,這些日子,老夫慚愧清議,負疚神明,后悔萬分。”在辦案過程中,力主“不能將地方官員抵命”,導致法方堅船利炮和清廷的訓斥的威壓,在多重法、情、勢沖突面前,他左右為難,這給曾國藩的良心造成極大的痛苦,但他仍多次表示“萃六州之鐵,不能鑄此一錯”。經過一番調查了解與案情審訊,得出并無教堂拐騙人口、挖眼剖心、誘污婦女之事,并詳細分析了之所以產生種種謠傳的原因。在此基礎上,曾國藩頂住法國公使要求處決府縣抵命、清廷嚴厲催逼及兇手或藏匿難緝或無人招供等多重壓力,作出了自己的判決:府縣張光藻、劉杰革職發(fā)配;判處20名兇犯死刑,29名充軍流放;賠償(包括撫恤)白銀497000余兩。
天津教案無論是情、形還是法、勢在諸方面都存在著明顯的沖突,要解決這些沖突就不得不扭曲自我。從辦理此案的第一天起,曾國藩就自明且必然成為一個悲劇性人物。“然當是時,海內初定,湘軍已遣散,天津咫尺京畿,民、教相鬨,此小事不足啟兵端,而津民爭怨之……而國藩深維中外兵勢強弱,和戰(zhàn)利害,維自引咎,不一辯也?!盵7]要打,必然失敗,失敗后損失更慘;要保和局,必然向侵略者妥協(xié),作些讓步,這要遭到頑固派的打擊,也不能泄天津人民的義憤,而且對于一個堅決反對借洋兵助剿、主張遣散阿思本艦隊、痛恨“媚夷”、要奪英法之所恃的曾國藩本人來說,也不是心甘的。他反復籌思,終理智戰(zhàn)勝了情感,按照他對形勢的清醒的分析,他選擇了保持和局,向侵略者作出讓步的一途。在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下,這樣選擇是無可厚非的,只有這樣才能避免一場新的戰(zhàn)禍。曾國藩在確保和局的前提下,做到了少損失,少屈辱。畢竟,一場戰(zhàn)禍的損失是遠遠大于因天津教案帶來的損失和屈辱的。
就洋務運動來說,他是引進西方科技的帶頭人,是引進西方近代文化的倡導者,被譽為洋務運動的領袖,同時也是熱情的實踐者。他開創(chuàng)了中國近代史上的許多個第一:他開辦了中國第一家近代軍工廠、制造出中國第一艘輪船、興辦起中國第一家大型多功能近代工業(yè)基地、建立中國第一個翻譯館、派出中國第一批留學生。這不僅為啟迪和培養(yǎng)中國近代科技人才以及許多科學奠定了基礎,尤其對近代思想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事實上,正是這樣的影響日積月累,積小成大,積少成多,逐漸孕育出思想界的啟蒙與文學界的改良與革命。這在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是居功至偉的。
三.立言
立言的本質無非就是堅持真理,發(fā)現真理,給這個世界留下人類的精神財富,能夠“立言”的人,在中國畢竟不多。
曾國藩繼承桐城派方苞、姚鼐等而自立風格,創(chuàng)立晚清古文的“湘鄉(xiāng)派”,乃湖湘文化的重要代表。他創(chuàng)作古文,深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為后世所贊。清末及民初嚴復、林紓,以至譚嗣同、梁啟超等均受他文風影響。所著有《求闕齋文集》、《詩集》、《讀書錄》、《日記》、《奏議》、《家書》、《家調》及《經史百家雜鈔》、《十八家詩鈔》等。不下百數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傳于世。另著有《為學之道》、《五箴》等著作。在我看來,這里體現的核心又是“創(chuàng)新”,其實也只有創(chuàng)新才能推動事物的不斷前進,不論是文學還是社會。一潭死水的文學只能日漸沒落,敢于改革的社會才能歷久彌新。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觀更是影響深遠。臺灣學者侯王渝評道:曾國藩的家庭教育,“言近旨遠,意誠詞懇,娓娓不倦,尤足振聵發(fā)聾,警頑立懦,使人滌瑕蕩穢,化惡遷善,于轉移風尚,變化氣質,所關匪淺”。正因為如此,從清末到民國,從官僚士大夫到普通民眾,都爭相效法曾國藩為人之道,影響至今,實出乎曾國藩本人意料之外。中國現代史上兩位著名人物毛澤東和蔣中正都高度評價過曾國藩。蔣介石認為曾國藩為人之道,“足為吾人之師資”。并多次告誡他的子弟僚屬:“應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書版及書札”,“曾文正家書及書札……,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毛澤東青年時期,潛心研究曾氏文集,得出了“予于近人,獨服曾文正,觀其收拾洪楊一役,完滿無缺”的結論。即使是在毛澤東晚年,他還曾說:曾國藩是地主階級最厲害的人物?!皣∈爻嫉?,思不出其位,故其為文也,循規(guī)蹈矩,無汪洋姿肆氣象”。曾國藩治學嚴謹,崇尚儒學,畢生服膺程朱理學,又主張兼取各家之長,其學術思想以程朱理學為主體,把中國封建文化歸納為“義理、詞章、經濟、考據”四門學問,有獨特見解,對當時和以后都有一定影響。
后記: 中國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業(yè))、立德(成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為后人留下學說)“三不朽”之說,而真正能夠實現者卻寥若星辰,曾國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敗太平天國,保住了大清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時弊”、整肅政風、學習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現了“同治中興”;他克已唯嚴,崇尚氣節(jié),標榜道德,身體力行,獲得上下一至的擁戴;他的學問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師,“其著作為任何政治家所必讀”(蔣介石),實現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yè),不愧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8]作為中國近代史上最具影響的風云人物,中國本土最具勇敢堅毅的改革家,中國歷史上最具完善人格的士大夫,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具理想的化身,曾國藩的離世,象征著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尊精神偶像的消失。然圣賢已逝,大儒已亡,留給我們是無限的憧憬。
人生在世,活就要活得有意義,這主觀上就離不開“立德立功立言”的愿望,客觀上也就是給這個世界留下了什么,是物質財富抑或是精神財富。那么怎么去做,取決于每個人自己對世界的認識。不管人們相信與否,“立德立功立言”一說正如古人所論,“雖久不廢”,始終是左右人們行為的一種思想規(guī)范。
“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有一副對聯(lián)評價曾國藩如是說。
參考文獻:
[1]梁啟超.曾文正公嘉言類鈔序[M].上海:廣益書局,民國二十四年.
[2]《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叔孫豹答范宣子關于“死而不朽”之言“‘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若夫保姓受氏,以守宗祊,世不絕祀,無國無之,祿之大者,不可謂不朽?!?/p>
[3]黃琳.品讀曾國藩—做人做事做官[M].北京:中國三峽,2008.
[4]清朝野史大觀·清人逸事(卷七)[M]. 北京:中華書局印行,1936.
[5]唐浩明: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M].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2009.
[6]曾國藩:曾國藩全集[M].長沙:岳麓書社,1986.
[7]趙爾巽等.清史稿·曾國藩傳[M]. 北京:中華書局,1977.
[8]百度百科 曾國藩簡介,www.baike.baidu.com ,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