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人教育的哲學基礎、學習觀和教育目標對指導現代大學體育創(chuàng)新教育具有直接的指導意義。體育創(chuàng)新教育理念通過把世界濃縮為結構化的學術“課程”,激發(fā)學生在體育學習中的情感意志達到身體訓練與精神磨練融合的效果,實施全人教育,實現人與社區(qū)、人與自然界、以及人的主觀意識與客觀世界相聯系,達到共融和諧,從而達到生命的認同。
【關鍵詞】:全人教育體育創(chuàng)新教育;“整體論”
一、全人教育的概念及主要觀點
1.全人教育的概念
全人教育的概念從具有代表性理論上歸納,由該理論提倡者隆·米勒解釋為:教育應被理解為培養(yǎng)處于發(fā)展中的兒童的道德、情感、身體、心理、審美、精神和智力等方面的一種藝術。同時,他也認為全人教育運動還在理論創(chuàng)立階段。隆·米勒認為,人本主義教育思想一直堅持認為20世紀70年代,科學、哲學和文化歷史學等學科團體為以這種方式理解教育提供了一個貫穿中心的概念———“整體論” (holism)的觀點。用整體的方式去思考,教育追求的是包含和整合意義和經驗的多重層面,而不只是狹隘地界定人的發(fā)展的可能性。全人教育的實踐者都認為,該教育的核心在于教育首要關注的是人類學習如何適應生活的深層次的挑戰(zhàn),以及為適應這種挑戰(zhàn)作好準備。它的提出者將全人教育描述為:所有學生和教師共同學習和成長的發(fā)現、表達和掌握多層面經驗的旅程,歸納出以下幾點:
一是全人教育關注個人潛能的發(fā)展。在智力、情感、社會、身體、審美、創(chuàng)造力和精神等方面它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并承擔個人和集體的責任。
二是全人教育追求理解和意義。它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健康的、整體的、好奇的人,使他們具有“整體”觀點,能夠在任何新情境中學會他們需要知道的任何知識。
三是全人教育注意到個人的潛力。它包括所謂的“處于危險中的學生”,他們中的大多數在強調線性的、序列化進程中機械的、分解的教學范式里遇到嚴重的學習困難。
四是全人教育認識到所有的知識都產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事實” (facts)只不過是共享的觀點。它鼓勵跨學科之間的轉化式學習,并鼓勵學習者采取批判的方法對待他們所生活的文化、道德和政治情境。
五是重視精神知識(非宗教意義上的)。靈性(Spir-ituality)是所有生命之間的聯系狀態(tài),在統(tǒng)一中尊重多樣性。它是對存在、歸屬和關愛的體驗,是敏感和憐憫、快樂和希望。它是內心生活與外部生活的和諧,是對宇宙神秘性的好奇和敬畏之情以及對有意義生活的情感。它是指向對人類精神的最高的渴望。
2.全人教育的主要觀點
全人教育的哲學基礎可以概括為三個概念:聯結(connectedness)、整體性(wholeness)和存在(being)。隆·米勒認為全人教育不一定要發(fā)展為統(tǒng)一的思維,理念的多元化,系統(tǒng)的不固定化,正是全人教育思維之特色,找到其理念共通之處,構成全人教育的基本的理論觀點。
第一,整體思維。全人教育的核心思維為“整體思維” (holisticthinking),追求人的整體發(fā)展,其哲學基礎是“整體論”,其根本理念是所有的生命都是整體統(tǒng)一,以關系網絡互相連結,任何一樣變動都會導致連鎖反應,應該從“整體”上去追求個人“精神的同情與和平”。
第二,多元化的學習觀。全人教育的核心方法論為連結(connection)、互動(interaction)、轉化(transformation)。全人教育學者承認“經驗”在學習中所扮演的角色,約翰·米勒歸結出三種學習范式:單向直線式的互動(transaction)學習、系統(tǒng)式的交替(transmission)學習和網絡式的轉化(transformation)學習。三者之間構成同心圓的包含關系,后一種學習范式包含前一種范式的內容,包容性構成全人學習(holisticlearning)的一個重要特征。
第三,追求靈性的教育理想。全人教育核心內容為精神、靈性、創(chuàng)造、和諧、互助、愛等。在理論上,強調蒙特梭利的全宇教育(cosmiceducation),這種教育理想的實質在于培養(yǎng)人的靈性(spirituality),在生理上、情感上和智能上發(fā)展自己,也在精神上發(fā)展,凈化靈魂,培育個體的精神健康成長。
二、我國體育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實踐的現狀與不足
目前我國在體育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實踐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仍然存在著很多不足,有待進一步改善,具體有以下幾方面:
1.體育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指導思想
全人教育的學習理念在學習內容上,重視人的完整發(fā)展,以及人類靈性與愛,和平,同情,和諧等美德的開拓。體育人才培養(yǎng)的指導思想,有待為了適應現代人收入水平、價值觀念、人生觀念、生活追求、消費模式等的改變而樹立全新的指導思想。體育產業(yè)的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要求,體育與經濟應協(xié)調發(fā)展,與學校教育的全人教育理念相協(xié)調,從精神發(fā)展,人性健康發(fā)育出發(fā),重置體育教學設計與課程,提升體育教師教學能力,整理利用教育資源。
2.體育創(chuàng)新實踐及人才培養(yǎng)新模式
“全人教育”要求體育訓練、文化教育、創(chuàng)新思維三位一體,改進目前的由國家的強制性制度安排下實現的以各級體校為基礎的“三級訓練網”模式,改變以行政手段進行的人才培養(yǎng)方式為教育規(guī)律全面發(fā)展的人性關注。利用體育教學自身優(yōu)勢,使各級體校在體育訓練與文化教育的時間分配上趨于平衡,提高體育專業(yè)人員的文化素養(yǎng)及研究水平,在創(chuàng)新人才理念的更新上,能夠了解理念并在實踐中嘗試實施,達到體育教與學的平衡。
3.體育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理論研究的跟進
體育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亟需經濟學界給予應有的關注,對于處在初始階段的中國體育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迫切需要實踐經驗的借鑒。學術界對體育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理論研究和國內外經驗教訓總結還不足以支持中國體育產業(yè)化的發(fā)展,理論的跟進勢在必行。
三、 “全人教育”對體育創(chuàng)新模式改革的啟示
1.培養(yǎng)教師綜合教學能力與教學資源整合
“全人教育”提出高校體育教學的出路是改革,改革的關鍵是教師。作為高校體育教師,要從理論上了解全人的概念,打通理論到實踐的教學通道,以適應體育創(chuàng)新教學發(fā)展的需要。高等院校要拓展校內體育資源充分挖掘地域資源,將校內外資源整合使 用;既 要 保 證 專 項 課 程 硬件條件,也要發(fā)揮地域優(yōu)勢;發(fā)掘和利用公共資源和自然資源,才能有效保障高校綜合體育改革和教育教學的需要。
2.政策與制度保障
“全人教育”教育體育教學改革的有效實施和發(fā)展,要健全政策完善制度。體育教學多為戶外實踐,需要學校在后勤、設施和教學機制等方面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在“三自主”的專項制改革中保駕護航,在與教學改革相配套的教學管理制度、教師教學評估、學生評價 制度、培訓制度、互評制度等方面提供配套保障。
3.評價機制與體系的科學應用
全人教育指導體育教學改革必須有全面、多維的綜合評價機制和評價體系作 保 障。根 據 教 學 改 革 目 標 和 教 學 原 則,對 “教”與“學”,“過程”與“結果”進行全面的價值判斷。通過改革考核目標,改變傳統(tǒng)的考核方法,將結果評價和過程評價有效結合,注重分析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吳立保,謝安邦.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大學教學改革[J].現代大學教育,2008(1)69.
[2]楊亞輝.全人教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的一種視角[J].中國高等教育,2010(12)62.
[3]王利,何世權,張慧峰.高校體育課程—戶外運動教學體系的 研 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9):1159.
[4]謝燕歌,洪 浩.普 通 高 校 公 共 體 育 課 程 教 學 指 導 思 想 探 索 與 思 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4,3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