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篇論文主要論述趙孟頫書法風格成因。眾所周知,趙孟頫書寫字體工整秀麗,筆法穩(wěn)健,獨具一格。那么,是什么原因使趙孟頫一生致力于臨習創(chuàng)作,并且形成其獨有書風呢?本篇就首先以趙孟頫書法風格入手,其次從他出身皇裔,幼時勤學一心報國,到國破易主,元朝朝廷效力,二臣方面先做一個總結(jié)分析;然后再從其書學思想,書法風格方面進行分析。從宏觀的歷史潮流到趙孟頫細小的家庭環(huán)境,從當代文人到后世學者對趙孟頫的評價,從趙孟頫自身心境變化統(tǒng)一進行整合,分析。從多個方面同時進行可以更準確的把握分析對象的特征。
【關(guān)鍵詞】:趙孟頫;風格成因;宋末元初;書法
回顧中國古代書法史,書法大家層出不窮,每一個朝代都有其流傳書風,也都有其擅長的文字。篆、隸、真、行、草隨每一時代的變遷都曾到達過它們的鼎盛成熟時代,而在這之中必然在書法史上有地位不可小覷之人。他們?yōu)闀ǖ陌l(fā)展起了至關(guān)重要的影響,而他們的書法作品也為后人所臨習。趙孟頫就是在眾多書法家中不可忽視的一位,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據(jù)著重要地位。因其特殊的身世,獨樹一幟的書法風格,古往今來,人們對趙孟頫的書法地位及其評價存在諸多爭議。其書法風格獨樹一幟,亦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影響。
一、趙孟頫書法風格特征解讀
《元史-趙孟頫傳》道:“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趙孟頫無論在楷書、小楷領(lǐng)域還是行草書方面都有所研究,形成自己的風格。由此看出,趙孟頫近乎全才,篆隸真行草樣樣涉及,樣樣精通。一生在不斷學習之中,早歲學思陵,中年學鐘繇二王,晚年師從李北海,集百家之長,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藝術(shù)風格。他不僅學習晉唐之法,效仿“二王”,而且回歸魏晉筆法,逐漸融合,自成一家法度。
古有楷書四大家,趙孟頫為其中之一,世人也稱趙孟頫的書體為“趙體”,它雖沒有“顏筋柳骨”,外形圓潤,但其筆畫不失結(jié)實有力,結(jié)體不失其特點,點畫相連呼應(yīng),有人說趙孟頫筆畫柔弱無骨,過于秀氣,但則內(nèi)實堅強。如其傳世之作《三門記》、《膽巴碑》,字字流美動人。再來看看小楷方面,眾所周知趙孟頫學習鐘繇,后臨習王羲之王獻之,形成了筆法工整,頗有一些晉人韻味。
除了楷書,趙孟頫行草方面也有研究。如著名的《洛神賦》、《晝錦堂記》、《草書千字文》,趙孟頫師從二王,繼承了二王平和書風,靈動流暢,細膩圓潤,而不失動感。
二、趙孟頫書法風格形成分析
1、趙孟頫所處時代背景對其書風影響
趙孟頫是宋末元初之人,經(jīng)歷了兩個朝代的交替,因其身世特殊,歷經(jīng)兩個朝代,宋末元初,忠于兩朝君主,由前朝皇裔到出仕新朝,正是由于趙孟頫的特殊性,古往今來,人們對趙孟頫的書法地位及其評價存在諸多爭議。趙孟頫出生于南宋,生于皇家,從小便受到皇親國戚的影響,學到很多輔助治理國家之道,南宋滅亡之際,皇朝內(nèi)外動蕩不安,此時的趙孟頫選擇隱居。進入元代后,因其得到元世祖的賞識,多次邀趙孟頫入朝做官。但是,趙孟頫本身的身份特殊就使得他在當代和后代備受爭議。但他也并不是沒有想過隱居,深知作為一名前朝人的無奈與不安,在元期間多次遠離朝廷,雖迫于壓力,但還是選擇出仕。因其身世的特殊,所以不自覺會流露出一種不羈與倔強。同時,他也向往隱逸的生活,寫出來的書法給人一種晉韻端莊之感。趙孟頫無論什么書體,都可以根據(jù)自己獨特的風格寫的很好,自如。
也正是因為身處的特殊時代,造就了他書法風格,有人說“書品即人品”,不愿意推崇臨習趙孟頫,甚至貶低他,在此我們并不討論身為兩朝官員趙孟頫的人品的好壞。就單單從他的書法上說是很值得學習的。
2、趙孟頫習書歷程對其書風影響
前文已經(jīng)簡單介紹過趙孟頫的習書歷程,可謂師從多家,臨習借鑒古人。學習鐘繇、李北海、二王,同時崇尚復古,回歸魏晉筆法。早年學習打下堅實基礎(chǔ),筆力瓊勁,學習宋高宗有一種大將之風。自宋高宗后書從二王中來,解體緊密,縈帶順暢,吸收了二王用筆含潤溫和、結(jié)構(gòu)端正。這個時期字形結(jié)字取自二王,也表現(xiàn)出一種秀逸典雅之美。之后,綜合對二王筆意的研究,開始學習鐘繇、李北海之書法,在之前的基礎(chǔ)之上對線條進行豐富,使線條更加飽滿,結(jié)體趨于中正。在他一生的書法學習過程中,是有官場起起落落的,是有在朝廷做官的階段,同時,也有因無奈而回家隱居的階段。結(jié)束十年官宦生涯之后,學習書理,更有其自己的反思,對筆對意的把控理解能力更是突飛猛進。此外,他還臨習過褚遂良、虞世南等人,篆書學習過石鼓文、詛楚文等等。到了晚年的趙孟頫可謂是人書俱老,一生學習,一生創(chuàng)新,終成“趙體”,用筆干凈、利落,雖無大起大落,但線條質(zhì)量之高,筆畫雖不如柳公權(quán)顏真卿等人硬朗,但其透露的是一種俊逸之情,觀其行書草書,章法平和,很少形成反差,但賞心悅目令人心曠神怡。所以說,趙孟頫先臨習晉唐名家集百家之長,學其意蘊,究其筆勢,結(jié)合自身,終成一家之法,獨具特色。
三、趙孟頫書法藝術(shù)對時代的意義
1、趙孟頫書法藝術(shù)對所處時代的意義
隨著社會歷史的不斷變遷,各個王朝的更替,雖然時代在進步,但是在變更的同時,一些文化的傳承問題就隨之而來了。每一個新的王朝的興起,肯定要與上一個時代劃清界限,劃上句號。對上一個王朝的種種都要做很慎重的決定,比如上一個王朝的藝術(shù)文化,朝廷大臣,時代信仰等等等等。在這個時候,怎樣才能對書法的傳承與發(fā)展做出貢獻呢,我們知道斷不可出現(xiàn)秦朝統(tǒng)一中國出現(xiàn)焚書坑儒的狀況。作為兩朝更替之人,趙孟頫做了很好的行為。對書法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晉代“尚韻”,唐代“尚法”,宋代“尚意”。自南宋以來,宋代書風一反古法,尚意書風的開始流行。雖宋高宗提倡魏晉思想,但宋已有唐朝楷法,遂已不需嚴謹法度。元朝統(tǒng)治者為其政權(quán)穩(wěn)定,人心統(tǒng)一,相當重視思想建設(shè),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漢法。而趙孟頫身為朝廷一員,又是宋朝皇室之后,他所作所為極大地影響了元朝及后世的書法發(fā)展。趙孟頫追求古韻,回歸魏晉筆法,崇尚復古,這為元代書法增添了豐富性。在篆隸楷行草各方面都是藝術(shù)價值的。
2、趙孟頫書法藝術(shù)對當代的意義
歷代學習書法之人數(shù)不勝數(shù),能叫上名來的其實并沒有多少。眾所周知,“歐顏柳趙”,可見其四人書法藝術(shù)之深。
現(xiàn)在書法地位愈發(fā)重要,中小學生書法進課堂活動已經(jīng)展開。越來越多的孩子開始從小學習書法,從小接受書法這樣一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而趙孟頫也是孩子初學的一個選擇,容易上手,好掌握,且趙孟頫楷行書皆有,易貫通。
其次,當代對趙孟頫的研究不在少數(shù),研究他的書法,研究他對宋元的貢獻,研究后世臨習其的價值。同樣,也研究趙孟頫對宋元兩代的影響。
趙孟頫為宋室之后,元代重臣,書法藝術(shù)別具一格,而書法風格成因也是由當時代的背景以及趙孟頫本身條件所共同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