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教經(jīng)印度傳入中國并流行于中國,同時佛教建筑盛行。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等。眾多的佛教建筑的存在,對佛教的傳播與推廣起到了促進作用。其中中國佛教寺廟建筑在初期受印度影響,但很快便開始了中國化進程。本文便以中國白馬寺與印度那爛陀寺為例談中印佛教寺廟建筑的異同。
【關(guān)鍵詞】:佛教寺廟 ;白馬寺;那爛陀寺;建筑異同
一、印度佛教文化在中國的傳播與發(fā)展
佛教是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在各國都有著廣泛的信眾,特別是在中國,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最大的宗教。佛教起源于公元前 6-5 世紀的印度,是由印度人悉達多·喬達摩創(chuàng)立的,即釋迦摩尼。佛教主張無常和緣起思想,贊成眾生平等思想,基本教理有四諦、五蘊、八正道賀十二因緣等,主張依經(jīng)、律、論三藏,修持戒、定、慧三學(xué),以斷除煩惱而成佛為最終目的。
佛教于東漢永平十年(公元 67 年)正式傳來中國,當時中國的國都是洛陽,所以佛教便在洛陽首先傳播。到了永平十一年,在洛陽城外建造了一座僧院,為了紀念那匹將經(jīng)書馱來的白馬,所以命名為白馬寺。東漢時期,絕大多數(shù)佛經(jīng)譯在洛陽,白馬寺是最重要的譯經(jīng)道場。西域的佛教學(xué)者相繼來到我國,至東漢末年,共譯出佛經(jīng)二百九十二部、三百九十五卷。佛教興盛,可以帶動佛教建筑的大量興建,而眾多的佛教寺廟建筑的存在,也對佛教的傳播與推廣起到了促進作用。
二、白馬寺與那爛陀寺的創(chuàng)建
在印度,佛教早期并無寺院,后來摩揭陀國的頻毗沙羅王,布施迦藍陀竹園,印度佛僧才有了第一個寺院。印度人稱佛寺院為“僧伽藍摩”。 僧伽藍摩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精舍式,一是支提式。這兩種形式的建筑,不但建筑單體的風格不同,周邊環(huán)境與空間的組織也不相同。那爛陀寺,又作那蘭陀寺、全稱那爛陀僧伽藍。為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北方之大寺院,五世紀初,笈多王朝之帝日王為北印度曷羅社槃社比丘建立本寺,歷代屢加擴建,遂成為古印度規(guī)模宏大之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學(xué)府。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印度佛教建筑的兩種形式逐漸發(fā)展為中國佛教建筑中的寺院和石窟,兩種形式都發(fā)展出了璀璨的文化。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 68 年),孝明帝在洛陽城外建造了一座僧院,為了紀念那匹將經(jīng)書馱來的白馬,所以命名為白馬寺。白馬寺采用了印度佛教寺廟“精舍式”的建筑形式,是我國的第一座“精舍式”建筑。
三、兩寺的建筑選址與空間布局
遺址是印度大乘佛教佛寺遺址,其地即今拉查基爾北方約十一公里處之巴達加歐,庵沒羅林、森疏其外。那爛陀在 11、12 世紀時,由于外來軍隊入侵,被放火焚毀了。從1861年開始,那爛陀寺院遺跡被陸續(xù)挖掘,已發(fā)掘出8座大型寺院,4座中型寺院和一小型寺院。8大寺按南北方向一字排列,大門朝西。大寺每邊9僧室,恰如義凈所述,中寺每邊7僧室,小寺院每邊5僧室。如今那爛陀寺的發(fā)掘面積已經(jīng)超過了15萬平方米。那爛陀寺分為僧院區(qū)和教學(xué)區(qū)。僧院區(qū)由大致相近的院落組成,共有12座。每個院落的四周排列著狹窄局促的僧房,院子內(nèi)有石桌、水井和廚房,每個院落都有走廊通向外面,教學(xué)區(qū)有寺廟和佛塔。周圍散布著許多佛塔,其中真身舍利佛塔最富氣勢,這座塔分三層,外觀雕有精美的圖案,角樓的壁龕中雕刻著佛陀在菩提伽耶、王舍城和弘法的故事。
白馬寺位于河南省洛陽市老城以東12公里處,基地北依邙山,南臨 310 國道,這里交通十分便利,周圍林木茂盛,負陰抱陽,背山面水,風景優(yōu)美,號稱“中國第一古剎”,是佛教傳入中國后第一所官辦寺院。寺大門之外,廣場南有近些年新建石牌坊、放生池、石拱橋,其左右兩側(cè)為綠地。左右相對有兩匹石馬,大小和真馬相當,形象溫和馴良,這是兩匹宋代的石雕馬,身高1.75米,長2.20米,作低頭負重狀。白馬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寶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均列于南北向的中軸線上。有五重大殿和四個大院以及東西廂房。雖布局均衡、對稱,但主次分明、主體突出。三大殿居于中軸線上,占中軸線的三分之二;其次,體量非常宏偉,整個白馬寺建筑沒有超過他們的,三者下面的臺基高一米左右,并且由南至北逐步升高,極為規(guī)范,宏偉肅穆;再者,三大殿所在空間,疏朗開闊,更顯出三大殿雄偉肅穆的特點。
四、營造寺廟的材料與體量
1861年後,考古遺跡恰如義凈所述:那爛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圍有長廊。寺院以磚、石構(gòu)造為主,木制為輔,寺高三層,高三到四丈,用磚建造,每層高一丈多。橫梁用木板搭造,用磚平鋪為房頂。寺的屋頂、房檐、和院落地面,都用特制的材料覆蓋,這種覆蓋料是用核桃大小的碎磚和以黏土制成,覆蓋輾平后,再用浸泡多日的石灰雜以麻筋麻滓爛皮涂上、蓋上青草、磨光、上赤土汁、上油漆,最后光亮猶如明鏡一般。如此施作的寺院地面,堅實耐用,歷經(jīng)二、三十年仍堅固如初。建筑分布面積極廣,建筑物莊嚴龐大,建筑層相對較少,當時的學(xué)生宿舍雖然只殘留了接近地面的一小部分,但結(jié)構(gòu)依然相當清楚。每間宿舍大小近 20 平方米,在宿舍的附近,有一個較大的廳堂,面積比宿舍大好幾倍。由此可見當時它是規(guī)模宏大的建筑群。
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以木結(jié)構(gòu)為主,當然,在以木結(jié)構(gòu)為主的白馬寺中,由于各種原因建造者也使用了磚的建造。木材是一種十分優(yōu)秀的建筑材料,但是由于古時候長期的使用這種建筑材料,造成木材匱乏,到明清時期,大木料原料已經(jīng)變得十分稀少了。為了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當時的建造者們發(fā)展出了拼合構(gòu)件技術(shù)。拼合構(gòu)件主要包括拼合梁、包鑲梁、斗接柱、包鑲柱斗接包鑲柱等。白馬寺中比較粗大的木料,便采用了這些方式。
在以木結(jié)構(gòu)為主的白馬寺中,由于各種原因建造者也使用了磚的建造。大部分的磚墻起到一個圍護和分隔內(nèi)外的作用,建筑主要依靠木構(gòu)架受力承重,同時通過磚墻與木結(jié)構(gòu)的連接、相通,就能輕易地穩(wěn)定墻身。石材也是一種堅固耐久的材料,但是加工起來耗時耗力,并且石材自重較大,因此始終難以大規(guī)模使用,在中國的傳統(tǒng)建筑中,最常見的使用就是石砌基座了。
結(jié)論
縱觀白馬寺與那爛陀的多方面的比較我們不難看到:兩寺作為中印佛教寺廟建筑的代表,是古代印度和中國人民的一項偉大的工程業(yè)績,當時建造這樣的龐大的寺廟,聚集了眾多的人力物力,是因?qū)Ψ饘W(xué)的信仰使他們建造這樣偉大的佛教建筑,然而,今天當我們站在印度和中國的這些古老的寺廟面前時,仍然有一種神秘和非凡之感。無論是兩寺的不同之處還是相同之處,其中都無疑體現(xiàn)了在佛教文化的背景下,佛教寺廟建筑的傳入和繼承、發(fā)展與革新的本土化歷史痕跡以及偉大而深刻的歷史意義。
參考文獻:
[1]薛林平.中國佛教建筑之旅[M].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7.
[2]何留柱.何淼淼.中國古代佛教建筑設(shè)計的思想特色與風格分析[J]. 2006第6期.
[3]大臧經(jīng)(卷55)[M].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4]周國林.大唐西域記注譯[M].湖南:湖南岳麓書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