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口傳心授、口耳相傳、世代傳承的無形的活態(tài)流變的文化遺產, 它鮮活地扎根生存于民族民間, 主要表現為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 是一個民族的生命記憶和活態(tài)文化基因, 是人類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勞動的結晶, 是文化多樣性的生動展示。
【關鍵詞】:廣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一、廣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
2005年起, 廣元市正式啟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幾年來的工作卓有成效。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一是建立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機制。成立了以副市長為組長,市直文化、財政、教育、規(guī)劃、建設、宗教等部門組成的保護工作領導小組; 成立了由文化行政部門有關負責同志和相關領域的專家組成的廣元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評審委員會,實行專家咨詢和評審制度; 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保護專業(yè)工作隊伍。出臺一系列文件: 制定頒發(fā)了廣元市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決定》、《廣元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施意見》等一系列文件, 全面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各縣、區(qū)相應成立了工作機構, 出臺文件,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二是初步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廣元地處川陜甘三省結合部,人杰地靈, 文化發(fā)達, 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川北薅草鑼鼓等四項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李家鑼鼓、白龍花燈、射箭提陽戲、旺蒼端公戲、高觀皮影、喚馬剪紙、廣元女兒節(jié)等14個項目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起廣元市人民政府先后公布了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計60余項。國家、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初步建成。
三是實施一系列保護措施。建立了薅草鑼鼓陳列館、麻柳刺繡陳列室、白花石刻工作室以及成立了青川薅草鑼鼓藝術團; 將麻柳刺繡納入中小學鄉(xiāng)土教材,同時部分縣區(qū)將傳承人列入縣(區(qū))政府設立的公益性崗位。組織白花石刻、麻柳刺繡、高觀皮影、李家鑼鼓、白龍花燈、射箭提陽戲、旺蒼端公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參加兩年一屆的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進行展覽及演出,并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節(jié)時在我市廣場進行展出, 用豐富的的實物展示各項目制作加工技藝、工序, 通過豐富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向觀眾展示他們的價值和影響。為配合展覽, 還組織麻柳刺繡繡工、剪紙藝人、皮影表演藝人等進行現場表演。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現代傳媒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宣傳力度, 喚起廣大民眾自覺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四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發(fā)式保護成效顯著。白花石刻、麻柳刺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在保護的基礎上開發(fā), 在開發(fā)中實施保護與傳承, 積累了成功經驗, 走出了一條傳承發(fā)展新路。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 農村大量勞動力轉移, 使源于民間傳統(tǒng)手工技藝很少人學習傳承, 部分優(yōu)秀的手工絕技瀕于失傳。為搶救、保護、傳承、發(fā)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 各級人民政府逐步加大對其保護力度。
五是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積極鼓勵民族民間文化愛好者,利用節(jié)假日、農閑日開展自娛自樂的各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組織民族民間文化作品展覽和民族民間文化能手的評選活動。近幾年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全市民間文藝調演、匯演、全市民歌大賽,同時整合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精心打磨出全方位反映廣元地方特色文化的川北民俗歌舞《蜀道風》、反映川北婚嫁習俗的情景劇目《紅燭映九天》,作為廣元對外宣傳、旅游演出的保留劇目。
二、廣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存在的問題
廣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起步較晚,從普查結果來看,其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種類繁多,但保護工作涉及面廣,綜合性強,總體來看還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
(一)保護本體消亡。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中華文明的厚重底蘊和組成部分,傳承著人類祖先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的先進文化。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隨著科學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一些落后和古舊的風俗習慣和文化的消亡是不可抗拒的歷史趨勢和自然規(guī)律。如市境內的古老方言、劃碼、巴人文字、古老諺語及傳說、勞動號子及小調等由于使用人數的逐漸減少而高度瀕危。
(二)大眾參與缺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活動是一個系統(tǒng)和綜合性的工程,需要多種社會角色的和方方面面的廣泛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既然來自民間,又承載于民間,必須還文化于民間,樹立一種“文化民主”的意識。從近幾年的工作情況來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者的認識和態(tài)度還了解得很不夠,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不夠到位,保護意識不強,還沒有引起他們的高度重視和廣泛參與。
(三)政府包攬過度。從各地的情況來看,政府的包攬化傾向及與其相關聯(lián)的社會參與的形式化問題依然存在。官方的過度干預往往容易導致包攬包辦、“好心幫倒忙”的不良后果。在保護工作實施過程中,這種越俎代庖的做法并不罕見。一些原本由民間操辦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隨著政府的介入,原本的主人變成了看客,儀式內容也開始“官俗”化。
(四)保護理念偏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自開展以來,只注意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具性價值,缺乏保護深層次內在價值的理念,沒有確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體法律地位和內在價值,“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人與自然對立的傳統(tǒng)保護理念,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現實危機,勢必導致“法律失靈”。
三、對廣元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思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歷史悠久, 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卻是一個新的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的特性以及它本身存在形態(tài)的復雜多樣性決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
(一)在文化生態(tài)環(huán)境中進行保護。廣元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傳統(tǒng)表演藝術,包括薅草鑼鼓、射箭提陽戲、高觀皮影、元壩獅舞等各種民間傳統(tǒng)戲劇、民間傳統(tǒng)曲藝、民間傳統(tǒng)舞蹈、民間傳統(tǒng)音樂、民間傳統(tǒng)美術;二是民俗活動、禮儀及節(jié)慶;三是傳統(tǒng)手工藝技藝,包括木門醪糟、劍門手杖、青川根雕等各種工藝美術制品的獨特制作技藝、四是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包括廣元民間各種定期舉行傳統(tǒng)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tǒng)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
(二)重視對傳承人的保護。要重視“非遺”傳承人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道德的重要載體,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則是民族歷史、科技、文藝與道德的傳承者,他們是中華文明的守望者。保護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就是保護好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保護好他們,才能使我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代代相傳、蔭澤后人。
(三)要抓好關鍵,加強保護民俗活動。大量“非遺”項目存在于民俗活動中,民俗活動是“非遺”長存長盛的沃土。民俗活動最根本的一個特點是群眾的自發(fā)性。對這種自發(fā)性的引導和發(fā)揮,不但體現“非遺”保護的人民主體地位,也是“非遺”保護持續(xù)性、有效性的基本主張和舉措。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是文化發(fā)展與進步的源動力。保護民俗活動,就是發(fā)揮人民群眾在“非遺”保護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使“非遺”項目更具旺盛的生命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的重要基礎。保護好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只有保護和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才能夠在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上鑄造文化發(fā)展繁榮的新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