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大量文化差異,因而在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中必定會產(chǎn)生一定的誤譯。本文以葛浩文翻譯的《浮躁》英譯本為例分析文學作品中的誤譯和原因。為從事文學翻譯人員提出建議,從而在以后的翻譯實踐中能更有效的傳播中西方文化。
【關鍵詞】:葛浩文;《浮躁》;文學翻譯;誤譯
一.《浮躁》簡介及譯者葛浩文
《浮躁》是賈平凹先生的“商州系列”的第一部作品,小說以小水與金狗的愛情為主線,描述那個時代社會的沖突和浮躁,展現(xiàn)出那個時代的傳統(tǒng)思想與新思想的沖突和躁動,在高層次文化審視下概括了中國當代社會時代情緒,寫出了歷史陣痛悲哀與信念。
二.誤譯現(xiàn)象分析
美國當代著名學者、翻譯家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在1991年將其翻譯為 Turbulence,總體來說忠實于原文,語風格鮮明,并榮獲第八屆美國美孚飛馬文學獎,對傳播中華文化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由于文化、藝術和語言本身等方面的差異,許多誤譯不可避免的產(chǎn)生了?,F(xiàn)就《浮躁》英譯本Turbulence 中所選幾段內(nèi)容,將譯文與原文進行比較研究,來分析和探討其中的誤譯現(xiàn)象。
2.1 習語和典故的誤譯
例1.“你要做了陳世美,千人罵萬人唾的!”葛浩文譯的是“If you want to act like Chen Shimei in the play, who abandoned his wife for another woman,he people will scorn you and spit in your face!”(他因為另外一個女人而拋棄了妻子)。雖然譯者在例1的“陳世美”之后添加了“in the play, who abandoned his wife”,使得譯文自然、通順,易被讀者接受,但泛指的“another woman”,卻沒有譯出原文的內(nèi)涵。在中國,陳世美已成為“嫌貧愛富背叛婚姻”的代名詞,但在英語文化中,卻是一個文化“缺省”?!皐ho abandoned his wife for another woman”的譯文,對離婚率頗高的西方讀者來說是很平常、很自然的個人私事。無論是因愛情,還是因錢財,離異再婚,都不會招致“千人罵萬人唾”的。因此在這里,葛浩文的譯法并不正確,反而容易讓西方讀者想不通這是為何。
2.2物質(zhì)形態(tài)層的誤譯
例2.“巫師便在一張黃表上畫了符,一張壓在炕席上,一張貼在門框上?!备鸷莆牡淖g文是:“The sorcerer wrote a charm on two slips of yellow paper,putting one under the straw mat on the kang and pasting the other above the door.”我國農(nóng)村北方地區(qū)普遍有火炕,用磚或土坯砌成,與煙囪和鍋灶相通,可燒火取暖,為清潔上有一層席子,稱“炕席”。譯文將炕做了音譯,并未將這一特有的物質(zhì)文化形態(tài)翻譯到位。因而,譯文的讀者并不能夠體會出原文所要表達的語境內(nèi)涵。賈平凹的《浮躁》以其濃郁的民風民俗和突顯鄉(xiāng)土文化的方言土語為其特色,無疑反映了作品的時代背景、文化語境、人物個性、社會地位及生活水平等,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明喻與隱喻。而譯者這樣簡單的處理并未能起到這樣的作用。
2.3語言習慣的誤譯
例3.“田中正就對金狗和大安說:‘深山出英俊,一點不假吧?一棵嫩白菜硬是讓瞎豬拱了!”葛浩文將其譯為“Tian Zhongzheng turned to Golden Dog and Da’an:‘Now you see the truth in the saying that deep mountains produce beauty. A tender, fresh cabbage like that in the hands of a blind pig.”原著中的這句話充滿了濃郁的陜西方言色彩,賈平凹先生對這句話的意圖是展示一個邋遢男人失去心愛人的內(nèi)心,“嫩白菜硬是讓瞎豬拱了”是典型的中國農(nóng)村式語言,具有強烈的農(nóng)村生活色彩,通過代表著美麗妻子的“嫩白菜”和粗魯丈夫的 “瞎豬”來展示作品思想。而譯文中的“fresh cabbage”和“a blind pig”完全無法表現(xiàn)原文作者想表達地情緒和思想。
三.誤譯產(chǎn)生的原因分析
文學作品的翻譯產(chǎn)生誤譯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不同文化在語言文化、物質(zhì)文化、心理文化、行為文化等等各個方面都大有不同。如果譯者對源語文化缺乏足夠了解或受本民族文化背景的制約而無法正確認識源語文化中的意象,那么便很難表達原作者的思想、情緒和意圖準確無誤地傳達出來。無論譯者采取什么翻譯策略,都屬譯者行為。但譯者個性不是獨立于社會的,只能是一個民族的歷史、傳統(tǒng)、政治、經(jīng)濟、意識形態(tài)、審美趣味等諸多因素在譯者身上的綜合效應。方言土語、民風民俗的文化缺省等其他層面的文化差異也是產(chǎn)生誤譯的重要原因。翻譯應從文化的多個側(cè)面入手,同時關注主體文化和政治體制及意識形態(tài)的差異,才能在不同的地域和不同額時代做好翻譯工作。
四.結(jié)語
由于大量的文化差異存在,導致在翻譯過程中要無時不刻地考慮其產(chǎn)生誤譯的可能。凡誤譯都是歪曲或置換了文化交流的內(nèi)容,譯文讀者讀到的是贗品,自然不會與原文讀者有相同的感受。因此,忠實地創(chuàng)造出既表達原意又順應目標語文化語言規(guī)范的文本,不僅是對原文的忠實,也是對原文作者和原語文化的尊重,同時,又既是對譯文讀者的誠信,也是對譯語文化的敬重。翻譯工作者在提高自己的雙語能力的同時也應該加強對譯語雙方的文化了解、精通和掌握。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作好翻譯工作,同時傳播中西方文化。
參考文獻:
[1]Howard Goldblatt, Turbulence[M],Baeon rouge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91.
[2]賈平凹,浮躁[M],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2001.
[3]景爾強, 關中方言詞語匯釋[Z], 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00.
[4]梁根順, 文學作品中文化詞語翻譯的忠實維度——從《浮躁》英譯本的譯例說起[J],外語教學,2007(6).
[5]劉宓慶,當代翻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6]王軍虎, 西安方言詞典[Z],江蘇教育出版社, 1996.
[7]文軍、王小川等, 葛浩文翻譯觀探究[J],外語教學,2007(6).
[8] 趙榮,班榮學, 從關聯(lián)理論看“狼”與“wolf”的英譯——《浮躁》英譯本個研究[J], 西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