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技術美學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使科學與美學,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得以實現(xiàn)。它帶動了技術的日趨人性化和藝術形式的推陳出新,成為現(xiàn)代設計重要的表現(xiàn)形式。本文解釋了美學、技術美、技術美學的含義,著重闡述了技術美學原理指導下的產品設計應遵循的規(guī)律。
【關鍵詞】:美學;技術美學;技術美
1關于美學的概念和理解
“美學”(Asthetik)這個術語最早出現(xiàn)于“美學之父”鮑姆嘉通在1735年發(fā)表的《關于詩的哲學沉思錄》中,之后,鮑姆嘉通于1750年正式出版了《Asthetik》一書。隨后,康德、黑格爾等賦予美學以更進一步的系統(tǒng)的理論形態(tài),使之在他們的哲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古希臘哲學家對美的問題非常感興趣,他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美的定義。比如,畢達哥拉斯學派主張美在于數(shù)的和諧關系,最美的圖形是球形和圓形,克拉克利特主張美在于對立統(tǒng)一的和諧;蘇格拉底主張美在于有用,如果分糞筐適用金盾不適用,那么糞筐是美得,金盾是丑的。柏拉圖對這“美是什么”的問題展開了艱苦的探索,他否認了當時流行的各種觀點,認為美是不美的事物,不是使事物顯得美的質料或形式,不是某種物質或精神上的滿足等,全部的對話以這樣一句古希臘諺語結束:“美是難的”。由此可見,探討“美是什么”的問題并不是一件輕松容易的事情。
2技術美學
技術美學(aestheticsoftechnology)是研究美意識的技術表現(xiàn),以及人的精神需求與物質需求恰當結合的科學,是應用美學的分支,是技術學科及美學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
技術美學與產品設計有著非常深厚的歷史淵源,可以說,產品設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技術美學的誕生,引導了技術美的發(fā)展。反過來,技術美學也促進了現(xiàn)代產品設計審美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在產品設計中,技術美學主要體現(xiàn)于產品的功能、形式和材料上。
3技術美
技術美是技術美學最核心、最基本的范疇。沒有技術美的存在,也就沒有技術美學的產生。“技術美”是科學技術與美學完美結合的產物,是人類生產勞動充分考慮“人性化”與“協(xié)調性”的結果?!凹夹g美”雖然以主體的人工造型取勝,卻仍如自然一樣,渾然天成。從構成上看,技術的主要內容是功能美,也包括形式美和藝術美的因素。其產品的造物結構形式與功能的關系等等都是技術美學本體論的重要內容。
4技術美學原理指導下的產品設計
4.1“道”與技術合規(guī)律性
“故通于天下者,德也;行于萬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義,義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此語出自《莊子·天下》,是對“技”(技術)與“道”(美)關系的更進一步闡釋。在莊子看來,道家思想中的至美之“道”最終歸結為對事物本性的順應與依從;而“技”不過是“道”的最外在、最具體的體現(xiàn),因此,“技”也應該是對事物本性自然而客觀地表達與展示[1]。
莊子認為,“技”應該是循法自然的至美之“道”的外在體現(xiàn)和具體表達,屬于直觀的、可感的經驗與實踐范疇;而“道”則是“技”的內在意蘊和本質,屬于非直觀的、難以傳達的形而上學范疇。應該說莊子在這里傳達了這樣一種哲學主張:真正高超的技術(“技”)是美的本質(“道”)的體現(xiàn)?;蛘哒f,技術是美的本質的“外化”。
4.2產品應具有功能合目的性
《莊子·天下》中有這樣一段表述:“猶百家眾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薄肚f子》明言現(xiàn)實中的各種技術都各有各的長處,但只有那些適應時代與社會發(fā)展要求的技術才能被社會認可和接受,并得以應用。
這里,莊子在探討技術的適用性問題的同時,也談到了技術的合規(guī)律性與合目的性問題,即技術的審美性問題(即關于技術美的問題)。在莊子看來,技術的最高境界就是“達道”或“合道”。而“合道”本身就包括“合時”與“合用”,即莊子所謂“時有所用”。
4.3功能要有力動性和社會性
技術美的特征在于表現(xiàn)功能的力動性,這種力動性無論在動態(tài)產品或靜態(tài)產品上都可以表現(xiàn)出來。高聳云天的鐵塔把人的視線引向天空,也把人的精神提升到超越于現(xiàn)實的存在。橫跨江河的大橋把兩岸連接起來,使道路可以跨越障礙而延伸開來。在這些靜止的直觀形態(tài)上,展示出充滿動勢活力的美的外觀。這就是技術美功能的力動性[2]。
技術美這一范疇的提出,確立了物質文化領域所特有的審美形態(tài),它對于我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也許有人會說,強調技術美使人見物不見人,造成人們對于科學技術的拜物教,這是一種誤解。實際上,強調技術美,正是突出了人的主體地位和技術的社會目的性,因為審美價值是以滿足主體情感需要為尺度的主客體相統(tǒng)一的價值關系。技術美的確立,不但不會造成人們對于科學技術的拜物教,相反卻能促進科技發(fā)展與社會生活的和諧,因為美的事物具有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適應性。
4.4產品應具有特殊的形象性
產品的形象性主要表現(xiàn)在產品的感性形象上。然而技術美得以實現(xiàn)的積極因素和必要條件是產品的感性形象。人通過感官——眼、耳可以直接感知產品的具體形象,因此產品設計不僅要注重產品功能的合目的性,更要意識到體現(xiàn)產品物質載體的感性形象?;诩夹g美學提出,當代中國設計應積極吸收后現(xiàn)代設計富有價值的內容,如產品個性化、審美豐富性的追求,以改變國內某些產品單調、模仿、缺少個性等狀況,提高產品市場競爭力。
4.5產品具有文化美
文化對設計內容起著決定性的影響。文化是設計內容的直接來源,不同的文化知識形態(tài)客觀上限制著對設計內容的選擇。也正是因為各個國家歷史、地理、人文文化的不同,決定了各個國家的設計風格的迥異。以服飾設計為例,不同地區(qū)、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服飾的審美取向是不同的。世界各地的服飾設計所運用的款式及色彩等要素,是各民族在不同歷史、不同地理環(huán)境條件及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產物,既有共性又有個性,構成了設計文化的一部分內容。
4.6要有較大的可變性
技術和科學的發(fā)展始終是緊密聯(lián)系的,科學為技術發(fā)展提供理論上的指導和依據,而技術實踐又推動科學的發(fā)展。隨著新工藝、新技術的不斷產生和運用,促進了新產品開發(fā)和老產品更新?lián)Q代的加速。產品的審美標準也隨著技術美的發(fā)展而變化。然而審美標準的變化直接影響消費心理和購物導向。因此,這種消費心理和購物導向則對產品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設計產品要有較大的可變性。
4.7產品要充分體現(xiàn)“人性化”
隨著社會實踐的發(fā)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美學越來越注重研究現(xiàn)實環(huán)境問題和技術的人性方面因素,而技術美本體提供了“人性化”尺度?!叭诵曰笔且环N全方位考慮和滿足人的生存目的的設計原則,它已經成為當代設計的新潮,而人性化和技術美是緊密相連的。
技術美不像藝術美的體驗那樣僅與審美心境緊密相關,其審美體驗中充滿著智力結構中多種知識的綜合作用,尤其那些技術性知識,如發(fā)明、程序、模式、結果等,使人從中感受到人類自身的創(chuàng)造之美,體悟到它給人類詩意生存和整個自然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和諧之美帶來的博大精深的含義,感受到人通過技術美展現(xiàn)而達到的人與自然相互支持和協(xié)同進化的“親和性”關系。
5結束語
綜上所述,技術美作為人類文明的一部分,是現(xiàn)代設計美學特征的時代產物,對現(xiàn)代設計產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然而,現(xiàn)代設計對美的表達日趨多元化,技術美僅僅是多元表達的一種手段,只有將技術美與設計的其他美學特征和影響因素有機結合,才能實現(xiàn)現(xiàn)代設計多元、和諧的良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鄧大軍.《莊子》的技術美學意蘊——兼與“包豪斯”學派技術美學思想比較.科技教育創(chuàng)新.中國科技信息2008年第3期.
[2]孔壽山,金石欣,楊大鈞:《技術美學概論[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