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職英語課堂教學的任務之一就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習興趣和提高其課堂參與度,做學習的主人翁而不是被動填鴨的對象。為了達到讓學生主動地、愉悅地學習英語的目的,趣味游戲教學是完成這個任務的一個重要教學方法。趣味游戲教學強調“有趣”和“知識”的融合,通過游戲激發(fā)興趣,利用情境引導學生,寓教于樂,快樂學習,讓教與學都能實現(xiàn)事半功倍。在中職英語教學中實施趣味游戲教學就是要充分利用形象而生動有趣的具體游戲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提高中職英語教學有效性。本文就此分析了如何在中職英語課堂中開展游戲教學。
《英語課程標準》指出: “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任務是: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使學生樹立自信心, 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睂τ谥新殞W生來說,他們英語基礎普遍較差,英語對他們是陌生的、有距離的,如果按部就班的按照教學計劃上課,很多學生就會因跟不上進度而灰心喪氣,甚至自暴自棄,嚴重地影響教學效果;因此不如另辟蹊徑,以他們喜聞樂見的方式---游戲來鍥入主題知識點,富有趣味的游戲活動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調動其積極性, 使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之中。
以下筆者根據(jù)多年教學經驗介紹幾種實用而有趣的課堂游戲活動。
游戲一:疊杯抽紙
道具:三個紙杯,兩張白紙;將白紙裁成合適大小,分別隔在口向下堆疊的紙杯中間。
規(guī)則:要求以最快的速度抽去白紙且保證紙杯垂直下落套疊在一起。否則為失敗。
點評:該游戲簡單實用,操作性強,趣味性很高,極受學生們的歡迎,可將學生分組計分競賽以增強效果,制造出更加熱烈的氣氛。
知識點:可在游戲前導入相關詞匯:whoosh, swish, white paper, paper cup, pile up, stack, draw off等,并在過程中鞏固,加深印象。
游戲二:戴帽甩茶袋
道具:一個鴨舌帽,兩個帶線的茶袋;將兩個茶袋的連線系在帽子的兩側,戴上帽子使茶袋自然垂在帽子左右兩側。
規(guī)則:要求游戲者戴著帽子只晃動頭部使得兩個茶袋都落到帽檐上。否則為失敗。
點評:該游戲簡單實用,操作性強,趣味性很高,極受學生們的歡迎,而且難度較游戲一更大,富有挑戰(zhàn)性。
知識點:可在游戲前導入相關詞匯:peaked cap, tea bag, waggle, shake, swing, cap peak, thread, head等, 并在過程中鞏固,加深印象。
游戲三:反手揀豆子
道具:一堆五顏六色的糖豆。
規(guī)則:要求游戲者只用反手(弱手)將不同顏色的豆子按照顏色分開、各自歸類??梢苑纸M比賽,看誰速度最快。
點評:該游戲簡單實用,操作性強,趣味性很高,極受學生們的歡迎,可將學生分組計分競賽以增強效果,制造出更加熱烈的氣氛。
知識點:可在游戲前導入相關詞匯:candy bean, colorful, weak hand, strong hand, pick out, white, black, blue, red, yellow, purple, green, orange, pink, grouping等,并在過程中鞏固,加深印象。
游戲四:單詞接龍
道具:無
規(guī)則:要求游戲者分組組隊,每組人數(shù)控制在5、6人左右,排成一隊,第一個人在黑板上任意寫一個單詞,寫完后快速站到隊伍最后,后面的人緊跟上以該單詞的尾字母為首字母寫下另一個新單詞,以此類推,形成一個循環(huán);開始,可以把難度降低,以單詞長度三個字母為起點,隨著游戲的推進,可以逐漸提高難度,如把單詞長度限制在四、五、六甚至更多字母以上??梢杂嫊r比賽,看誰以更快的速度達到規(guī)定的單詞數(shù),單詞不允許重復,否則為犯規(guī)。
點評:該游戲簡單實用,操作性強,趣味性高,比較受學生們的歡迎,可將學生分組計分競賽以增強效果,制造出更加熱烈的氣氛。該游戲對于復習學生平時所記單詞,鞏固詞匯量以及發(fā)揮想象力具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 精心設計的游戲活動必須以教學目標為指導原則, 把教師、學生和課堂等方面的情況聯(lián)系起來進行周密考慮, 尋找出三者間的平衡點, 做出優(yōu)化與設計,寓教于樂,讓學生樂在其中并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王小慶.好用的英語教學游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第一版
【2】胡一寧.實用英語教學法.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7月第一版
【3】唐雪梅.淺論教師激勵的策略.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7期
【4】王承君,馬曉燕.從需求中催生的外語教學方法.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07
【5】唐艷文.英語課堂的游戲教學.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1(01)
【6】王鑫玥.游戲教學法在英語課堂中的應用.繼續(xù)教育研究,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