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民國“最后一位才女”的張充和先生,擅長詩詞、書畫、昆曲,長期在美國從事書畫、昆曲的傳授、創(chuàng)作活動,弘揚中華文化。一年前她與世長辭。一年后逝世周年之際,三聯(lián)書店出版了著名藝術史學者白謙慎編著的《張充和詩文集》,書中共收錄了張充和自少年時代以來創(chuàng)作的古體詩詞225首,其中友人唱和詩詞34首、散文66篇,是迄今為止收輯最全的張充和文學作品集,展示了她豐富多彩又清澈明朗的一生。
《張充和詩文集》里新詩很少,大多是古詩詞。沈尹默曾以“詞旨清新,無纖毫俗塵”評價她的詞?!伴W灼光芒若有無,星星搖動一莖扶。直從葉破疑方解,不是珍珠是淚珠?!边@是張充和十三四歲時作的《荷珠》詩,教書先生左履寬批為“妙不可階”?!坝浫∥淞晗下罚猴L何限根芽,人間裝點自由他,愿為波底蝶,隨意到天涯。”這首《桃花魚》是張充和1943年在嘉陵江畔見到桃花水母的感賦,無意中卻預示了她的人生路途,她心心念念于自由,為此可以漫漫跋涉,雖身系天涯亦在所不辭。
由于身處燦若星辰的一眾名家賢士之間,張充和的知交師友中有陳寅恪、胡適之、沈尹默、章士釗、聞一多、沈從文、卞之琳、張大千等等。這位集聰慧、秀美、才識于一身的“張家四小姐”,詩、書、畫、音樂俱優(yōu)秀,早在三十年代就曾在北大開班講授,享譽一時。她的書法格調極高,一筆娟秀端凝的小楷,骨力深蘊,氣息清朗。董橋贊曰:“張充和的毛筆小楷漂亮得可下酒,難得極了。”但她最為人所關注的還是昆曲,此曲進入世遺即與她有關。1943年在重慶粉墨登臺的一曲昆曲《游園驚夢》,曾轟動大后方的杏壇文苑,章士釗、沈尹默等人紛紛賦詩唱和,成為抗戰(zhàn)烽火年間的一件文化盛事。30多歲時,她嫁給了德國漢學家傅漢思,到了美國后,她一直熱心為昆曲奔走,來往之間,從親自上臺到走向幕后,被稱為“最后的閨秀”。
張充和的散文分為三部分,一是發(fā)在張家創(chuàng)辦的《樂益文藝》上的少作,有《別》《梁石言先生略傳》《我的幼年》文章。二是她在《中央日報》“貢獻”副刊擔任編輯時發(fā)表的作品,內容涵及親情、師道、成長、變故、友誼、旅程、信仰、感悟等等,充滿了禪意和哲理,隱含著無限的悲憫之心。此外是晚年的充和追懷憶舊文章,以及未刊的《曲人曲事》一組短文。這些作品行文樸實親切,情真意摯,描寫舊時習俗、家庭生活,趣味盎然。
“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睆埑浜鸵簧驼{,為人謙和,淡泊名利。她曾說過:“我寫字、畫畫、唱昆曲、作詩、養(yǎng)花種草,都是玩玩,從來不想拿出來展覽給人家看。”充和先生本是無刻意于以著作傳世的,編輯《張充和詩文集》這本書,既是對先生的紀念,也是與有心人一道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