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山東省蓬萊市北溝鎮(zhèn)大姜家村黨支部書記
試想,一個人凡事都“不出心裁”“老是知足”,他還能有所作為嗎?要改革,要前進,唯有像姜世譚那樣,銳意進取,敢走前人未走過的路。必須看到,“知足常樂”的哲學嚴重阻礙著我們民族的振興。姜世譚精神的可貴之處首先就表現(xiàn)在這“老不知足”上。
———1984年習近平在《農(nóng)村青年》發(fā)表文章《讓姜世譚們“棄盾舞雙劍”》
姜世譚,1977年至2011年任山東省蓬萊市北溝鎮(zhèn)大姜家村黨支部書記,是改革開放大潮中在蓬萊涌現(xiàn)出的一批農(nóng)民企業(yè)家典型。1984年,姜世譚帶著村民將糧田變葡萄園,沖破當時全國“以糧為綱”的藩籬,使村民收入7年漲了6倍,卻由此也引來各種爭議。
1978年冬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發(fā)表后不久的一天,山東省的“魚米之鄉(xiāng)”大姜家村黨支部辦公室發(fā)生了一場激烈的討論。
28歲的姜世譚剛上任村支書一年多,他提議:“我的意見,馬上整地,把100畝糧田改種葡萄?!贝搜砸怀?,支部委員們炸開了鍋:“小書記這是要大逆不道?!?/p>
有人質疑:“現(xiàn)在國家提高了糧價,為什么反而種起葡萄?”“毀田種葡萄,上級怪罪下來,誰負責?”
“我負責!”在一片發(fā)問聲中,姜世譚用自己擔責的方式暫時平息了爭論。
第二天,姜世譚就讓林業(yè)隊長姜永周套上犁具在村南頭這片糧田里整葡萄園。村民們聽說村里要壓縮良田面積,拿出100畝地栽種葡萄,有的搖頭,還有的吹冷風:獨出心裁,有好戲看。
開弓就沒有回頭箭,姜世譚以支部名義把整地任務分配到村民。那個冬天,姜世譚白天帶著村民整地、插苗、打樁、架棚,晚上做村民們的思想工作。
農(nóng)村的核心是村黨支部,黨支部的決策執(zhí)行能力決定了改革能走多遠。村黨支部支委有10個,姜世譚上任后發(fā)現(xiàn)人數(shù)不少,卻人浮于事,非常渙散。“這怎么能行?村黨支部應該打出去的是拳頭,不是沙子?!苯雷T明知縮減支委會得罪人,但經(jīng)上級同意,義無反顧將支委從10人壓縮到7人。
村黨支部“瘦身”后團結一心,做好了種葡萄的各項準備,迎來了1979年的春天,100畝的良田改成了葡萄園。
1979年,葡萄還沒有收入,有人罵姜世譚是敗家子。1980年,還不見收成,姜世譚照樣挨罵。告狀信接二連三飛向公社,公社領導對姜世譚的大膽之舉,意見分成了兩派。有的說“這么大一片葡萄園太打眼”,有的則采取“不反對、不支持、不干涉”態(tài)度。
1980年,姜世譚又做了件“火上澆油”的事:把100畝已經(jīng)長出麥苗的麥田毀了改種葡萄。大姜家村徹底被推上了風口浪尖,附近村莊的村民都趕去看新鮮:他們到底能折騰個啥模樣?
其實,姜世譚那時候已經(jīng)與當?shù)刂茝S聯(lián)系好,在那個葡萄貨源緊缺的年代,酒廠允諾大姜家村產(chǎn)多少葡萄就收購多少,收購價一畝至少2000多元,而種糧食只有一兩百元。姜世譚心里清楚,大姜家村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豐收,來臨只是時間問題。
1981年秋天,葡萄園如期豐收。一筐筐葡萄被拉走,換回大把大把鈔票。姜世譚特地在葡萄園開村民大會,1981年全村總收入達到68萬元,人均收入增了兩倍,各項付清,全村還剩9萬元現(xiàn)金。正如姜世譚所料,此前所有的爭議和質疑,在這一刻都煙消云散,大家紛紛稱贊“小書記為村里辦了大好事”。
但剛消除爭議不多久,姜世譚又陷入了議論紛紛。姜世譚永遠不滿足于現(xiàn)狀,一個又一個項目上馬。他列數(shù)了那幾年村里的“狂飆突進”:1982年開罐頭廠,1983年開果汁廠……
大姜家村的財富由此滾雪球式發(fā)展,到1984年全村總收入達到150萬元,其中九成都是工副業(yè)收入,人均收入達到800多元。
姜世譚聲名鵲起,上級找他談話,準備調他擔任鎮(zhèn)領導。姜世譚這時在村里干得正是熱火朝天,有些猶豫,征詢父親意見,父親說“是人才在哪都會發(fā)光”。姜世譚想,要干番事業(yè)不一定要去鎮(zhèn)里、縣里去當官,在村里也有一番天地。這一干,就是35年。
在北溝鎮(zhèn),記者走訪10多位熟識姜世譚的人,多年來的爭議讓大家對他的評價不一,但是大家都承認“老姜這人不錯”。姜世譚說,這就夠了。
(摘自《長江日報》,馬振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