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字當頭,促進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fā)展是我國一以貫之的教育方針?!笆陿淠荆倌陿淙?。”德育工作一直是我國學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如何與時俱進、適應大學德育工作要求、結(jié)合大學德育工作特點和大學生身心成長特征做好大學德育工作,是擺在大學德育工作者面前緊迫而重要的課題。
關(guān)鍵詞:德育;工作;大學
一、大學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大學德育工作在大學教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現(xiàn)有教育體制下,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階段的德育作為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雖然被反復強調(diào),但在學生的學習、生活實踐中卻常常被貌似弱化。究其原因,不是德育工作不重要,也不是學校等教育部門不重視德育工作,而是德育工作已經(jīng)滲透到文化課等學科教育中,而是義務教育、高中教育階段的德育目前還較難用理論考試的方式去評判和衡量。更由于基礎(chǔ)教育以文化課基礎(chǔ)理論教育為主,文化課的考試分量比較重,德育實踐在當下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中難以經(jīng)常性地組織和開展。
大學是承上啟下的教育。大學生即將從校園步入社會,走向工作崗位。社會和工作對學生的要求是全方面的素質(zhì)要求,而絕不僅僅是對學業(yè)本身的考量,特別是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品行修養(yǎng)的完善,這些在社會和工作中往往比知識及學業(yè)更重要,而大學教育是為社會輸送合格且全面人才的最后一站,大學德育質(zhì)量如何,直接關(guān)系到大學生能否適應社會及工作的需要,直接關(guān)系到國家、社會對人才培養(yǎng)及使用的需要。由于沒有升學考試壓力指標的存在,大學能夠從理論到實踐給予德育工作以應有的重視。
二、德育工作者要做大學生的“友”,不當大學生的“官”
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初步形成。他們已經(jīng)有獨立判斷事物、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師不必賢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大學德育工作者要轉(zhuǎn)變“高高在上”“好為人師”的教育觀念,要走進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空間,了解他們在學什么、在做什么。要走進學生的心靈空間,了解他們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要和學生打成一片、抱成一團,經(jīng)常和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
大學德育工作者絕不能以師自尊、官氣十足、盛氣凌人。更不能對學生指手畫腳、頤指氣使。要對學生平等相待,要同學生平和相處,解決問題如春風化雨,交流思想要和風細雨。大學德育工作者要想學生之所想、急學生之所急,與學生同喜同憂,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德育工作者既是他們的老師,更是他們的朋友,而絕不是每天都管著他們的“官老爺”。
大學德育工作者既是管理者,更是服務者。和學生交心、交流、交友,不僅不會影響到對學生的管理,學生反而會理解、聽從并主動協(xié)助老師管理。大學德育會因此變得和諧溫馨、生機勃勃。
三、著力開展以“培養(yǎng)大學生的適應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為主要內(nèi)容的德育工作
高中生到大學生角色的轉(zhuǎn)換,意味著學生從家庭到半社會的跨越。學生在大學以前的學習和生活,主要以家庭和學校為主,學生每天有父母的陪伴,在學習和生活上更有父母的協(xié)助和代勞。
步入大學校園后,學生遠離父母親人。這一切都改變了,學生需要開始適應沒有父母陪伴和代勞的全新的學習和生活。學生需要從心理上逐漸適應大學校園這個全新的環(huán)境,需要去獨立處理和同學間的關(guān)系,需要獨立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德育工作者肩負著如何引導和幫助大學生順利適應大學學習和生活的重任。德育工作者要經(jīng)常性地組織開展一系列德育教育活動,活動突出大學生的自我組織和管理,德育工作者只是作為活動的組織者、服務者中的一員。比如,組織新入學的大學生開展相知、相識會,活動交流會,溝通聯(lián)誼會等,讓每一名大學生都有表達、交流思想的機會,都有陳述意見和建議的權(quán)利。溝通鏈接友誼,交流融化壁壘。組織大學生在一起溝通和交流,會使他們盡快適應大學校園的學習和生活,會使他們之間的人際關(guān)系更和諧、更健康。
四、結(jié)合大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努力創(chuàng)新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
大學生思維活躍、思想成熟。有一定的獨立判斷事物、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說教、灌輸式的德育模式已經(jīng)完全不適應大學生的身心成長特點和大學德育工作。大學德育工作者必須與時俱進,結(jié)合大學生群體的身心成長特點和大學生個體的個性化差異,創(chuàng)新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廣泛征求學生意見,號召大學生博采眾長、集思廣益。組織大學生開展喜聞樂見的德育活動,德育活動要“寓教于樂”“寓教于活動”,讓大學校園的德育活動成為大學生自己的活動。要經(jīng)常性地組織校外德育實踐活動,讓大學生更多地了解社會、接觸社會,使他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更形象、更直接、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參考文獻:
周宏.論大學德育的文化屬性[D].云南大學,201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