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越來越多地學生走進大學的校門,一些學生由于家庭經濟狀況較差,不得不依靠國家的經濟資助來完成學業(yè)。但是研究調查表明高職教育中的貧困生不僅僅需要經濟幫助,還需要在精神上給予支持和鼓勵,幫助他們克服不良價值觀點以及錯誤的心理問題,擺脫經濟和精神的雙重貧困。
【關鍵詞】學生資助;貧困生心理情況;心理資助;高職院校
一位優(yōu)秀大學生不僅需要豐富的知識儲備,還要具備基本的道德素質和綜合能力。高校通過高等知識教學幫助大學生完成學業(yè)提升學生自身的文化素質。而學校對學生的道德投資可以幫助大學生建立正常的心理精神狀況,不自戀也不自卑,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只有做好這兩種投資才可以將貧困生培養(yǎng)成為一個“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四有青年。本文主要針對高職院校的貧困生心理狀況進行分析,從而討論如何開展精神資助,以及精神資助的最終效果等。
1 高職院校貧困生的現狀
1.1 高職院校貧困生的生活現狀
目前我國對于學生經濟方面的幫助和獎勵主要是助學金和獎學金兩大類,而在這兩大類中又會出現國家?guī)椭蜕鐣椭炔煌洕鷣碓吹馁Y助和獎勵,這就決定了基本每個申請助學金的學生可以拿到一筆助學金來完成學習或者減輕生活壓力;另外一些學生成績較好的貧困生還可以得到數額不菲的獎學金,如果貧困生對于這兩種金額都可以得到,那么他的學費和基本生活費就得到了保障。除此以外,學校還設有勤工儉學崗位更可以幫助貧困生獲得經濟來源,緩解生活學習壓力。因此,總體來看只要在高職院校中,確定某位同學是貧困生,那么這位同學的學費和基本生活費是有足夠的保障的。
1.2 高職院校貧困生的心理精神狀態(tài)
大多數貧困生會因為不好的家境狀況、落伍的衣著打扮、不太好的外貌等各種不確定因素,產生各種各樣的低落自卑情緒。具體有以下幾種:
1.2.1 較強的“低人一等”的自卑心
大多數貧困生會因為長期“被資助”的生活狀態(tài),產生強烈的自尊心,認為自己接受資助的做法是“被侮辱”、會過分在意被資助的方式和周圍人對自己被資助情況的看法,這種心理存在的時間越長,就會越關注周圍人的想法,時常覺得周圍人的經濟狀況都比自己好,認為自己不論哪方面都比別人差等,長期下來,貧困生就會生出強烈的自備情緒。
1.2.2 “等、靠、要”消極思想根深蒂固
大部分貧困生的資助是通過申請或者大眾傳媒的傳播等方式得到的,這種方式會助長學生“等、靠、要”的消極情緒,讓貧困生以為只要自己學習好,經濟水平不夠,就可以請求幫助,等待資助,從而失去自食其力,奮發(fā)拼搏的積極情緒。
1.2.3 與人交往能力較差
貧困生在交往過程中會過分留意同類學生的經濟狀況、衣著打扮等財富方面的情況,相比之下又會感覺自己的衣著等經濟方面不適合與同學一起玩耍、學習等,并且會時常擔心人際交往中的經濟花銷,不能“放松”自己的內心,讓自己真誠的、完全地沉浸在友誼之中。除此之外,在人際交往中因擔心得不到朋友的喜愛,往往會做出一些不對等的行為,讓自己處于友誼的被動方,但是這樣的友誼是畸形的、不對等的,很難讓貧困生感受到友誼的美好感覺,并且這樣的友誼一旦破碎對貧困生造成的精神傷害是相當嚴重的,甚至會妨礙貧困生與他人的正常交往。
1.2.4 抑郁、焦慮、敏感、冷漠等負面情緒較多
大多數貧困生因為自卑心理,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抑郁狀態(tài),表現為情緒低落、嗜睡、對社交行為不感興趣等消極感情。社會生活壓力逐漸增加,貧困生會更加擔憂自己未來的生活、工作、學習,情緒變得焦躁易怒。貧困生會因為擔憂別人對自己的看法,擔心自己的衣著打扮和言行不恰當,擔心自己得不到他人的喜愛或者同情,從而在精神上變得越來越敏感,越來越脆弱,不利于長久的社交發(fā)展。部分貧困生還會因為交往困難,導致對外界事物熱情和關心程度不高,只愿意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只關注自己的生活狀況,對他人的一切行為漠不關心,變得自私自利、冷漠無情。
2 貧困生精神現狀的產生原因
2.1 錯誤的價值觀
貧困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因為各種意想不到的因素,對發(fā)生的事情產生不同的觀察角度,形成不一樣的想法。或者貧困生由于自身被資助的特殊經歷,產生了任何事情靠幫助的錯誤心理,甚至部分貧困生精神不正常,認為世界都欠自己東西,覺得自己就應該被同情、被幫助,貧困生逐漸形成了錯誤消極的價值觀,影響著正常的生活和學習。
2.2 家庭教育
部分貧困家庭中,家長的行為是不正確的,給貧困生的價值觀形成帶來錯誤的導向作用。甚至部分家長直接給孩子錯誤的精神教育,使貧困生逐漸變得貪婪、自私、痛恨社會和國家等,這些錯誤的情緒會給貧困生的未來發(fā)展帶來不好的影響。
2.3 社會教育
中國社會的大環(huán)境是有愛的,社會群眾之間會利用互幫互助的方式,促進共同進步。難免就會給貧困生帶來錯誤的精神暗示,讓他們以為依靠社會的幫助,就可以衣食無憂,從而對生活失去斗志。除此之外,其他社會成員從小便會被要求,做人應當禮讓他人,對于一些家庭狀況不好的學生更要給予他人潤物細無聲的幫助,解決他們的生存問題,保護他們的自尊心。這樣的社會氛圍會讓部分貧困生變得自大,失去原有的正確定位,或者會變得過于自卑,認為自己沒有價值和存在意義。
2.4 學校教育
學校為了解決貧困生學習困難的問題,往往會利用國家補助資金和社會的捐獻資金,為貧困生提供經濟幫助。但是在幫助的過程中,往往會要求學生提供家庭經濟狀況證明材料,學校根據材料內容做出評比,選出最需要幫助和其余需要幫助的貧困生種類。這樣貧困生的家庭狀況會被其他同學知曉,貧困生不得不接受其他同學的同情和注視,給他們的精神帶來極大的壓力,甚至部分品德較差的學生會亂拿貧困生的經濟狀況和衣著打扮開玩笑,讓貧困生更加自卑,以及產生對學校、社會、和其他同學的仇視心理。
2.5 對比差距帶來的心理落差
貧困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會不自覺得將自己的物品、家庭環(huán)境、衣物等和其他人做比較,比較之后,認為自己各方面能力不如其他人,產生較大的心理落差,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部分貧困生為了擺脫他人對自己的同情等異常情緒,會選擇撒謊、盜竊等錯誤行為彌補自己內心的缺失,當嘗試過撒謊、盜竊給自己帶來的精神好處之后,就會迷戀上這種感覺,最終形成有缺陷的性格。
3 對貧困生給予精神資助的方法
3.1 勤工儉學
學??梢蕴峁┣诠ぶ鷮W崗位,貧困生可以通過勤工助學崗位得到經濟幫助,而勤工助學崗位又可以幫助貧困生提高工作能力和交往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幫助其實現個人價值。除此之外,勤工儉學崗位的帶隊老師可以對學生給予精神幫助和引導,糾正其不好的心理活動,幫助貧困生提高道德素質,樹立健康、積極的價值觀。
3.2 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可以提供心理健康課堂、心理健康活動中心、輔導員關心等方式,幫助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利用這些方式,鼓勵貧困生正視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提高貧困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避免貧困生出現妄自菲薄的錯誤思想。除了提供這樣的心理輔導和教育以外,學校和老師還可以幫助學生轉變思想,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現在的家庭狀況,教育他們通過努力學習等方式得到更好的未來生活途徑,擺脫落后的生活狀態(tài)。教育貧困生利用學生充實自己的人生,提高自己的價值,讓自己的成長經歷對其他貧困生帶來激勵作用,從而提高眾多貧困生的自信心。
3.3 發(fā)揮學校組織和社團作用
學校組織和社團是高職院校學生人際交往的良好平臺。學??梢越M織社團活動,拉近貧困生與其他同學的關系,使他們融入集體活動中,消除心理的焦慮和敏感情緒,給他們帶來良好的精神體驗,提高人際交往水平。并且學校社團和其他組織可以利用一些貼近貧困生生活的活動,讓他們樹立自信心。例如,可以提倡節(jié)儉生活,反對鋪張浪費。除此之外,社團可以提供免費的交往活動,減輕貧困生的經濟壓力。
3.4 改變貧困學生資助評選方式
傳統(tǒng)的貧困生評選是通過學生老師評比方式,來確定貧困生人數和等級,傳統(tǒng)方式會讓貧困生的自尊心受損,并產生不正確的消極思想。學??梢詫⒇毨膶W習成績和受資助資金相結合的方式,鼓勵貧困生提高學習能力,在努力學習之后得到的資助后讓貧困生產生積極的心理情緒,并且相信努力才會有回報,從而產生積極的情緒。
4 結語
高職院校貧困生的培養(yǎng)是學校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應當重視對貧困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讓其成長最終不辜負全社會的物質資助和道德資助,讓其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促進我國的現代化建設,讓貧困生可以為家鄉(xiāng)的進步和發(fā)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并且在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經濟資助氛圍,鼓勵貧困生通過自強自立等方式,成為社會的杰出榜樣。
參考文獻
[1]黃宦霖.節(jié)約型社會視閾下高職院校受資助貧困生“以資促儉”機制構建研究[J].廣西教育,2014(09).
[2]萬洪蓮.高職院校貧困生精神資助研究[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10).
作者單位
湘西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 湖南省吉首市 41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