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女性主義批評從20世紀80年代自西方傳入中國以來,經歷了30多年的發(fā)展,其發(fā)展歷程主要有3個階段,引進吸收階段、繁榮階段以及深化階段。在每個階段,女性主義批評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整個發(fā)展過程并非一帆風順,但最終被有效地植入中國當代文學批評話語體系之中,成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批評多元格局中的一員,初步發(fā)展成為一個富有特色的學術領域,并逐漸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女性主義批評,為推動中國女性文學研究的發(fā)展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本文主要介紹女性主義批評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
【關鍵詞】:女性主義批評;中國;傳播
女性主義批評是指20世紀后期興起于歐美,以女性性別意識為焦點去闡釋文學與文化現(xiàn)象的一種文學批評理論。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的興起,首先歸功于西方女權主義運動的產生、發(fā)展和擴大。女權主義的第一次浪潮出現(xiàn)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這次女權運動使西方婦女獲得財產權和選舉權。20世紀60年代后,西方產生了第二次女權運動,這次的女權運動影響深遠,使婦女獲得與男人平等的權利,包括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
一、女性主義思想在中國的萌芽
有史以來,中國的社會就是男尊女卑的。男人可以三妻四妾,移情別戀,女人卻只能從一而終;男人可以吃喝嫖賭,女人卻要遵守三從四德;男人可以因私欲休妻,女人卻不能以任何理由休夫;男人死了妻子可以續(xù)弦,女人死了丈夫只能守寡。在中國古代流行著一句話,“女子無才便是德”,女人在待字閨中的時候就被父親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成親后,只是一個供丈夫發(fā)泄的工具和傳宗接代的機器,就更沒有必要接受教育了?!凹揠u隨雞,嫁狗隨狗”,女人成親后聽天由命,即使受到虐待也無可奈何,唯有忍受。還有所謂的“三寸金蓮”,女子在四、五歲便要纏足,一纏裹就是數(shù)年,“小腳一雙,眼淚一缸”,這其中的痛苦不言而喻,更何況一雙尖尖的小腳,如何承載其繁重的勞作?但是男人喜歡小腳女人,正是男人這種畸形的審美觀使女人從小就開始受壓迫。幾千年的封建體制和傳統(tǒng)使男人認為這些都是理所應當,甚至作為當事者的女人也習以為常,女人是邊緣化的群體,只是作為男人的附屬品存在。
幾千年來并沒有幾個人為中國婦女所受的壓迫鳴不平,偶爾有幾篇文章,幾個人物,但是影響甚微。中國古代的名著幾乎都是以男人為中心,《三國演義》、《水滸傳》講的都是大老爺們的故事,里面的女性人物不僅少而且都是作為配角存在;《西游記》里面女性形象較多,但是著筆較多的都是“妖女”;《金瓶梅》是第一部以女人為主線的小說,雖然那些女人都不是正義的化身,但是通過對女性情感和性欲的描寫,女性形象從“妖女”過渡到了“女人”。后來的名篇《紅樓夢》,《家》,《京華煙云》等一定程度上都受到《金瓶梅》的影響,《金瓶梅》開了“女性形象”主要刻畫之先河。
18世紀末,西方列強入侵中國大陸。不得不承認,西方列強的入侵,給我們帶來了巨大災害的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西方先進的思想和文化。
19世紀末,各地天足會出現(xiàn),破除了纏足的陋習;康有為、梁啟超等從國外留學歸來的知識分子主張男女平等,并且開設女學堂,為中國婦女走出家門、接受教育提供了可能;“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思想通過書籍和報刊的傳播,打破了人們習以為常的舊觀念,使人們對婦女的生活有了新的認識,為婦女身心解放拉開了序幕。
20世紀初,中國的女權思想聲勢浩大,許多有識之士為婦女解放運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些男性作家對此也深有見解,著名作家林語堂非常關注女性問題,在他的許多作品中有所體現(xiàn),他以自己獨特的女性觀著手寫了很多著名小說,比如在《京華煙云》中,批判了女子纏足現(xiàn)象,鼓勵女子上學堂接受新思想等。五四時期,魯迅在他的有關婦女問題的論著中,不僅肯定了女性的價值,主張恢復女性的權利,并且就男人長期壓迫女人這一問題上進行了男性的自我批判。在他唯一的一部愛情小說《傷逝》里面,他塑造了一個新的知識女性形象子君,面對家人阻擾自己的愛情,她敢于說出自己的心聲,“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① 這些男性作家,都曾在國外留學,一定程度上都受到西方先進思想的影響。
不僅是知識男性,知識女性在這場解放運動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她們身在其中、深受其害,她們熱情飽滿、竭盡所能為自己爭取與男性平等的權利。秋瑾無疑是中國女權思想的先驅,她創(chuàng)辦《中國女報》,并撰文宣傳女性解放思想,提倡女權和女學。為了婦女的解放,她甚至獻出了自己年輕又寶貴的生命。五四之后,文壇上涌現(xiàn)了大批著名的女性作家,如冰心、廬隱、丁玲和張愛玲等,她們“以文學為武器,向束縛女性的陳規(guī)陋習作了挑戰(zhàn),表現(xiàn)了一個被壓抑的女性群體的反抗意識和對自我生存底蘊的尋覓,第一次‘浮出了歷史地表’?!雹谛轮袊闪⒑?,我國憲法確立了婦女的權力和地位,使我國婦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但“男主內、女主外”的思想還普遍存在。改革開放后,西方先進的思想和理論大量涌入中國大陸,“feminism”也是其中一員。
二、女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fā)展
第一階段:引進吸收階段
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從事外國理論研究的學者開始接觸到西方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為該理論在中國的傳播拉開了序幕。朱虹被看做是中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發(fā)起的先驅。1981年,她發(fā)表了《lt;美國女作家作品選gt;序》,最早為國內學者介紹了美國帶有女性主義色彩的“婦女文學”。兩年后,她編選的《美國女作家短片小說選》中,主要介紹了一些研究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的經典著作。比如說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一間自己的房子》、西蒙·德·波伏娃的《第二性》、以及凱特·米利特的《性政治》等,這些名著的介紹使國內更多的知識女性對女性主義批評產生興趣,為中國女性了解西方的女性主義批評理論奠定了基礎。80年代前幾年大多是對女性主義一些著作的籠統(tǒng)的介紹,內容比較受局限。
直到1986年,《第二性》(第二卷)的中文譯本才開始在中國出版,其中有句至理名言,“一個女人之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雹垡簿褪钦f,女人受壓迫不是因為生理因素,而是因為社會環(huán)境造成的?!斑@部著作因其所具有理論的原創(chuàng)性、體系性及較大的影響力,被看作是西方女性主義批評在中國的一個轉折點。”④1988年《第二性》(第一卷)的中文譯本隨之問世,1989年《一間自己的房子》的譯本也在中國大陸出現(xiàn),還有許多其他有關女性主義的國外書籍也被翻譯成中文,這些譯本的出現(xiàn)促進了中國的女性寫作,加快了該理論引進的步伐。而且,譯者還介紹了該理論的研究者對女性自身缺陷的反思與對未來的展望,推動了該理論在中國的健康發(fā)展。近些年,關于女性主義批評的論文和著作在數(shù)量上成倍增加,與此同時,該理論的研究者也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李小江教授是其中之一。就女性這一問題,她發(fā)表了很多著作,1986年主編的《女子與家族》,1987年《夏娃的探索》,1989年出版的三部著作,分別是《性溝》(論證了男女兩性在社會中互不理喻、難以協(xié)調的現(xiàn)象的歷史根源和發(fā)展)、《女人:一個悠遠美麗的傳說》(為若干“壞女人“正名,并通過一系列典型的婦女形象,展現(xiàn)出一部比較完整的女性形象史,由此來見女性的進化和發(fā)展)以及《女人的出路:致20世紀下半葉中國婦女》,對中國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女性主義批評理論在20世紀60年代就在西方興起,直到80年代才傳入中國,是文革導致傳入的滯后。該理論傳入中國的同時,中國的文壇開始繁榮復蘇,再次涌現(xiàn)出一大批女性作家,她們都深切地關注“女權”這個話題。“同時,女性主義文學批評方法為中國當代‘女性寫作’的構建提供了一種有力的工具,拓寬了中國女性文學的批評研究視野,研究成果日漸豐富”⑤,如1989年出版的由孟悅、戴錦華合著《浮出歷史地表—現(xiàn)代婦女文學研究》,主要介紹了中國現(xiàn)當代的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國女性文學研究開始受到重視。陳虹用女性主義明確地界定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女性寫作”的發(fā)展軌跡,“從對女性主義懵懂無知的張潔、張辛欣憑女性的經驗觸摸到了女性主義問題,到王安憶接受了理論,卻對理論表示了獨立的懷疑和判斷,再到更為幸運的一代林白和海男,她們有女性主義理論,有女性經驗,開始自覺有意識地關注女性問題,中國當代文學中的女性主義、女性寫作、女性文本搖搖晃晃、蹣跚著腳步走向了成熟。”⑥
第二階段:繁榮階段
20世紀90年代初,譯著的數(shù)量相對于與第一階段后期有所減少,“但選集更有特色更有針對性,更有許多單獨的文章、講稿被引入,對女作家和理論家而言有相當?shù)膯⑹咀饔??!雹?/p>
張京媛主編的《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于1992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這本書被認為是國內學者編輯的第一本西方女性主義批評文集,論文集收集了19篇國外的關于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的論文,探討了女性主義的界定,以及女性主義批評理論同其他西方理論之間的關系。在該論文集的序言中,張京媛討論了“Feminism”一詞的譯法,她主張將其譯為“女性主義”,因為“女權主義”指的是“婦女為爭取平等權利而進行的斗爭”,而“女性主義”則標志著“進入了后結構主義性別理論時代”。更重要的是,“女權”二字比較敏感,不容易讓人接受,會阻礙“Feminism”在中國的發(fā)展,而“女性”二字比較中立,男女都能接受。
1994年盛寧的《20世紀美國文論》也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盛寧在書中對“Feminism”一詞的譯法有不同于張京媛的看法,她認為,“女權主義的文學批評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一種以社會變革為目的的文化運動,然而同時又具體地表現(xiàn)為對西方文學傳統(tǒng)的人士進行一次‘破舊立新’的話語變革”⑧,女權主義文學批評是婦女解放運動的產物,不能脫離“女權運動”而存在,因此她認為譯為“女權主義”更貼切。
“Feminism”的兩個譯本并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只是每個人理解的層次不同。女性主義不僅包含了兩性的權力關系,而且更加關注有關性別沖突的多層次內涵,這也是目前國內多用女性主義一詞的原因之一。
第三階段:深化階段
1995年9月4日,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這次會議規(guī)模宏大,內容涉及與婦女相關的各個領域。大會制定并通過的《行動綱領》和《北京宣言》指出要用具體行動去保護婦女的權利,呼吁提高全球婦女的地位。這次會議為西方學者重新認識中國、學習中國文化敞開了大門。 大概這時,女性主義批評理論在中國掀起了第二次浪潮,不僅西方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的譯著數(shù)量增多、內容涉及范圍更廣,國內學者對其評述也更加深刻,西方學者對我國文學進行的探索成果也在國內得到介紹和評析,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
1994年李小江、朱虹等人主編的《性別與中國》得以出版,書中收集了1992年2月在哈佛大學召開的國際研討會的論文,此次會議的主題是“用性別觀念分析中國:婦女、文化與國家”。這些論文主要出自西方學者之手,論題廣泛,“將婦女研究、中國研究與歷史研究、文化研究熔于一爐”,甚至有一些論題是國內學者尚未涉足的,論文中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見解,為國內學者開拓了新的視角。
劉慧英1995年出版的《走出男權傳統(tǒng)的樊籬》,對男性作品中“柔弱”的女性形象進行了反駁,對傳統(tǒng)的男權意識進行了猛烈的批判。
1999年凱特·米利特《性的政治》譯本問世,該書是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發(fā)展過程中振聾發(fā)聵的經典著作之一,也是西方女性主義批評理論形成的標志。譯本對國內學者也有很大的影響,她在書中指出:“性別之間的沖突較之民族與階級間的沖突更為悠久,兩性間的爭斗、壓迫和反抗與人類歷史伴隨始終,從未止息?!雹馑J為性別關系同種族關系、階級關系一樣,都是一種政治關系。男性和女性之間是一種支配和從屬的關系。
2003年,李小江主編的《讓女人自己說話》四部曲出版,她主張女人要用“女性的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思想,證明自己存在的重要性,對一些已經發(fā)生的事情和存在的現(xiàn)象做出“女性的解釋”,給史學提供了新的視角,產生了多種思考。
從95年至今,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在中國茁壯成長,在學術領域中發(fā)展壯大,成為中國獨樹一幟的文藝理論。并且,該理論與其他批評理論相結合,產生了新的研究方向,如馬克思女性主義批評,生態(tài)女性主義批評等。我國許多高校陸續(xù)開設了“當代西方文藝理論”這門學科,有的高校專門為“女性主義批評”開設了獨立的課程,為女性主義批評理論在中國的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
三、對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的評價
世界上任何一種理論都不是完美無缺的,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理論也不例外,它也存在著諸多的缺陷,仍需更多的學者繼續(xù)努力使之改善。
由于我國沒有實際的、規(guī)模宏大的“女權運動”作為女性主義批評理論產生的背景,有些學者認為,我們只是在盲目地照搬西方女性主義批評理論,沒有自己的創(chuàng)新點。這種說法太過于極端,我們確實主要借鑒了西方先進的思想和理論,但是東西方國家國情不同,制度也不同,女性主義批評理論自從傳入中國,在這個大環(huán)境的熏陶下,女性主義批評理論日趨成熟,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文藝理論。
注釋:
①魯迅:《傷逝》[M],婦女兒童出版社2000年版。
②林樹明:《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大陸的傳播》[J],1999(2)。
③西蒙德波伏娃,陶鐵柱譯:《第二性》[M]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年版,第23頁。
④劉紅衛(wèi):《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的發(fā)生和發(fā)展》[J],2010(1)。
⑤劉紅衛(wèi):《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的發(fā)生和發(fā)展》[J],2010(1)。
⑥陳虹:《中國當代文學:女性主義、女性寫作、女性文本》[J],1995(4)。
⑦荒林、諸葛文饒: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海南師范大學學報,2007(2)。
⑧盛寧:《20世紀美國文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⑩凱特·米利特著,鐘良明譯:《性的政治》[M],科學社會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
參考文獻:
[1]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鐵柱譯.湖南文藝出版社,1986.
[2]張京媛.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3]李小江、朱虹.性別與中國[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4.
[4]劉慧英.走出男權傳統(tǒng)的樊籬[M].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5.
[5]張巖冰.女權主義文論[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6]凱特·米利特.性的政治[M].鐘良明譯,科學社會文獻出版社,1999.
[7]魯迅.傷逝[M].婦女兒童出版社,2000.
[8]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 [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9]李小江.讓女人自己說話[M].三聯(lián)書店,2003.
[10]荒林.中國女性主義[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11]陳虹.中國當代文學:女性主義、女性寫作、女性文本[J].1995.
[12]林樹明.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大陸的傳播[J].1999.
[13]荒林、諸葛文饒.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和影響[J].2006.
[14]劉紅衛(wèi).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的發(fā)生和發(fā)展[J].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