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審美體驗是貫穿于創(chuàng)作、欣賞、消費及傳播之始終的精神活動。審美體驗是主體與作為審美對象的審美客體構成的一種已然的融入和超越的內在狀態(tài)。西方現代美學對審美經驗的解釋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種是主觀論的解釋,強調審美態(tài)度的作用;另一種是客觀論的解釋,強調審美對象的作用。在客觀論者看來,審美經驗最主要的源泉在于審美對象本身所具有的審美特質。
【關鍵詞】:審美;經驗;欣賞;評價
美是能夠是人們感到愉悅的一切事物,而審美是人們對一切事物的美丑做出的一個評判過程。人之所以要審美,是因為世界上存在著許多需要我們取舍的方面,存在著許多我們需要的美的東西。審美能力的高低對一個人的觀察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
在教學中,評價是多方位和多層次的。有教師和學生對客體的評價,又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對評價的再評價;評價既可以是外部語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內心的檢校與評判。通過大量的審美感知和體驗的交互活動,逐漸使主體的評價標準與客體的審美價值相吻合,以達到欣賞教學的目的。
本文就此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繪畫欣賞教學中審美特征的形成
許多教師有這樣的體會,欣賞教學難于藝術實踐教學,而現代作品欣賞則更難。這也許因為在欣賞傳統(tǒng)的 再現性作品時,有關史料和作品內容豐富了教學內容,符合了學生追求現實意識和經驗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種 課堂秩序和教學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現代表現性作品欣賞的著眼點不能直接為日常意識所接受,學生一時無法 超出現實經驗和欣賞習慣的閾限,因而使教學發(fā)生了困難。對“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體驗并不是日常意識 和習慣所能企及的,審美意識的形成需要有個學習的過程。這并不是說對再現性作品的欣賞不是一種審美意識的活動,但一個不具有較強審美意識的人,往往能欣賞前者而不能欣賞后者。在帶領學生參加的一些的畫展上,許多學美術專業(yè)的學生都向我提出這樣疑問:“這些畫 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覺到了什么”等評價性的意見。他們大有乘興而來、敗興而去的情緒。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即觀者的評價標準尚未建立在審美價值的基礎上,當面對著新的審美現象時,其評價標準就失去了有效性。
我們已經知道,欣賞教學具有三個主要功能——認識、教育、審美。然而,這個屬于審美范疇的教學離開了審美功能,專注于認識和教育功能是否符合欣賞教學的要求?假如,我們從倫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銅盔的金屬質感,能否成為幫助學生認識某種物理屬性的輔助教材;假如,一幅畫講述的是某些倫理道德、社會思想和時代精神性的內容,是否可以作為一種傳達思想觀念的工具去完成德育課的教學內容,回答是肯定的。
二、繪畫欣賞教學中審美價值與評價
1.審美價值的客觀性
藝術的審美價值是建立在實踐價值基礎上的,具有客觀性。在欣賞中,由于地區(qū)和民族等文化差別,會出現價值觀的差異,甚至會有完全不同的價值標準。在對某一作品實際判斷中,不同主體會出現不同感受。由于文化習慣的差異,一幅山水國畫也難以被一個西方人所接受,主體的評價與價值客觀性符合與否,還要看主體所操持的欣賞媒介是否符合主體的欣賞習慣。一個具有欣賞水平的人,能感知和體驗各種媒介的審美現象,甚至能將日常信息轉換成審美信息進行體驗。從中我們看到,減弱客體媒介中所粘附的非審美信息和 壓抑主體的非審美情感是評價符合審美價值的客觀性的重要條件。所以在教學中,欣賞材料的選擇和教師的講評是極為重要的。同時,需要教師在課前查閱多方面的史論資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從中抽繹出普遍性的規(guī)范和準則,這樣才能使評價標準更符合審美價值的客觀性。
2.審美評價的功利性
在美術欣賞中,對作品的審美感知具有社會功利性。一方面,審美意象和信息在激發(fā)主體審美經驗的同時,也可能激發(fā)起個人的現實意識,即審美判斷中潛伏著利害判斷。如,對畫中蘋果的色彩和形狀產生美感時,也可以作為“望梅止渴”的情感體驗。即是純粹幾何形所傳達一種普遍情感也能激起個人無意識的利害判斷。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著人類社會有益的內容,如果將壯觀的戰(zhàn)爭場面看成是一種總體藝術,那么人們是不會想往那種藝術的。因為審美價值的判斷要受認識價值和倫理價值的制約,即對人類社會有益的內容制約著審美 價值判斷。如,有時代和地區(qū)風格的作品或為某集團的個人情感所認可的形式規(guī)范,都可以作為審美評價的標準。
3.審美評價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
審美價值的客觀性并不排斥主體感受在審美現象上的多樣性。欣賞是在主體參與下進行的,個人的視野和知識經驗決定了評價具有主觀成份,這些成份造成欣賞活動的復雜性,也造成評價難于統(tǒng)一。教師在講解作品前,首先對自己的判斷作內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審美的和非審美的成份。在教學中,把自己的判斷從推 測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去感知和評價作品。如,“我體驗到……”和“我感覺到……”等非定性語氣。使學生覺得教師的評價也并非是權威的和終極的。于是,學生也會進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應代表自己個性 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暫時的情緒和突變的東西,或是片面的判斷。將自己的判斷和他人的判斷進行對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評價哪些方面符合多數人的意見。如此反復開展教學評價活動,使學生養(yǎng)成自覺驗證判斷,減少盲目沖動的評價,使評價達到主客觀的統(tǒng)一。
三、繪畫欣賞教學中審美經驗的評價
一般認為,再現性作品形式服務于內容,而表現性作品內容往往體現于形式的本體之中。盡管二者的側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繪畫都具有表現性和再現性的多重性內容。在具象繪畫中,再現性內容處于顯處,而表現性內容處于隱處。如,達芬奇和丁托萊托所創(chuàng)作的《最后的晚餐》,其再現性的內容相同,但因形式處理(構圖 、人物造型、透視等)不同,就有了隱藏著的另一種不同的內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給觀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試想,讓一個不知此圣經故事的人去欣賞這兩幅畫時就出現這樣的情況,達芬奇的畫透視焦點居中,呈一種對稱式構圖,加之空間處理的平板裝飾性,給人一種平靜穩(wěn)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動態(tài)變化,略使畫面產生從靜到動、從安穩(wěn)走向騷動之感,使觀者體驗到一種事物處萌芽狀態(tài),但預示著即將來到的運動最普遍的經驗。又如蒙德里安的《百老匯的爵士音樂》,乍一看,使我們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理性秩序下的歡快氣氛。這種錯落有致的點線面構成失去了現實形象的支持,使我們感受而不是看到,事物在運動中處于一種均衡縝密的網絡系統(tǒng)監(jiān)控下的普遍經驗。在冷色調中透出澄黃的直線;在線與線之間點綴著大小不一的深紅、深藍的色塊,仿佛象五線譜上的音符,給人一種機械性跳躍的節(jié)奏感。由于繪畫具有多重性內容,在教學中必須分清它們的主次關系,使我們的感知和評價有的放矢。
總之,審美體驗與審美經驗可以在讓我們受到感動的繪畫欣賞中尋找感性與理性的平衡點,進而把繪畫世界和自己的內心世界加以聯(lián)系、對比,對自己的情感經驗和精神生活重新進行闡釋與凈化。另外,在欣賞體驗接受的過程中還可通過了解繪畫產生的時代背景、畫家的生活、思想、創(chuàng)作動機和意圖來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將對審美體驗理解融入對作品本身的感知、情感體驗之中,使得這一過程在審美經驗指引下達到更高層次產生更高的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 《當代美學》,李普曼,光明日報出版社1986年
[2]《審美經驗論》,堯斯(姚斯)著,朱立元譯,作家出版社1992年
[3]《欣賞教育》,葉純之、蔣一民,北京大學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