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蘇軾的繪畫美學(xué)觀點散見于其詩文當中,他重視“形”,并通過畫面物象“形”的描繪而達到對其生活物象的“傳神”效果。通過筆墨表達作者對生活的感悟與熱愛,神遇而跡化,使畫面充滿一股自然清新之氣。
【關(guān)鍵詞】:筆墨;傳神;生活;清新
一、詩與畫之關(guān)系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謚文忠,四川眉山人。高名大節(jié),光耀千古。生于公元1031年,卒于公元1101年。享壽69歲。他的繪畫成就,得力于詩文,書法等方面的修養(yǎng)。他在文學(xué)藝術(shù)創(chuàng)作方面,有獨到的美學(xué)見解。
他的一首為人們廣泛引述的《書鄢陵王主薄畫折技詩》,集中體現(xiàn)了他的美學(xué)思想的核心?!罢摦嬕孕嗡?,見與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詩中包含了兩點內(nèi)容:其一是要求繪畫能表達“詩意”(詩畫本一律);其次,即所謂“不求形似”的觀點,而這兩點又有著密切的內(nèi)在美學(xué)聯(lián)系。
“詩畫一律”的觀點,他在別處又說過多次,如:“古來畫師非俗士,摹寫物象略與詩人同”。(《歐陽少師令賦所蓄石屏詩》,見《東坡詩集注》卷30)。又在議論王維時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東坡集》卷67,《書摩詰lt;蘭田煙雨圖gt;》)又稱杜甫的詩為“無形畫”,韓干畫為“不語詩”等等(見《蘇詩補注》卷48)。所謂“詩畫本一律”,指的就是詩歌理論中早已闡明的“比興”之法——即“借物詠情”或“以物喻人”,蘇東坡首先把它引進到繪畫領(lǐng)域。在他之前,雖然某些自然景物題材的繪畫偶爾也無意間體現(xiàn)過這個美學(xué)原則,但在理論上明確意識到這一點,卻還是從蘇軾開始的??磥恚突始耶嬙褐幸苍鴳?yīng)用這個理論來指導(dǎo)過實踐,很可能是蘇軾的觀點影響所致。
二、蘇軾的繪畫形神觀
“論畫以形似,見于兒童鄰”,蘇軾貶議“形似”的觀點。仔細分析起來,他并非反對一切“形似”的繪畫,而只是反對缺乏“詩意”的“形似”而已。例如他在論詩的文字中曾說:“詩人有寫物之功,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它木殆不可以當此。林逋《梅花》詩云:“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決非桃李詩。皮日休《白蓮花》詩云:“無情有恨何人見,月曉風清欲墮時”決非紅梅詩。此為寫物之功。(《東坡題跋》卷三)可見他十分重視“形似”(寫物之功),但要求能抓住并突出某些能引起人的“美感”的自然物獨有的感性特征,省略去其他無用的枝節(jié)方面。不然,“乃若畫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秼,無一點俊發(fā),看數(shù)尺許便倦······”(《東坡集》卷67:《跋宋漢杰畫山》)他這里引喻的是畫馬的例子——藝術(shù)家畫馬要強調(diào)其“俊發(fā)”的特征(所謂“神駿”),而不能把一切細節(jié)不分巨細全部描摹下來。而某些藝術(shù)修養(yǎng)不高的“畫工”(指宮廷畫師)卻不懂得這個道理,因此,描摹了自然物態(tài)的許多不該描摹的枝節(jié)方面,舍本以逐末,謹毛而失貌,就失去了“詩意”。這樣的“形似”當然應(yīng)該反對。這才是蘇軾反對“形似”的本意,不要誤解他為“否定”形的必要性,成為形式主義繪畫理論的主要根據(jù)。
“作畫以形似,見于兒童鄰”,這兩句詩只是特別強調(diào)了形似,形似以外的即通過形所產(chǎn)生的神情,只是反對專以形似了為滿足的是和兒童一樣的觀點,反對在對生活物象的描寫中,表現(xiàn)在對物象的一種呆滯描繪,缺乏靈動性,使其失去了繪畫的趣味性,沒有達到傳神的效果,詩與畫都追求自然清新之美,反對專以形似了為滿足,為到達了繪畫的終點。不過,如他這樣的說法,這樣的語氣,是不夠明確,而現(xiàn)代人對他的這個觀點產(chǎn)生了誤解,不求形似,任意的涂抹,既沒有繪畫的趣味性,也無抽象美,隨意的水墨游戲。
顧愷之《魏晉勝流畫贊》以“形寫神而空其實對,荃生之用乘,傳神之趨失矣”。品評人物都是從“神”的方面去品評的。后來山水畫、花鳥畫等也都提出“傳神”的標準。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論畫六法“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蘇軾與張彥遠的觀點一致,把筆墨提高到最重要的位置。除形似之外,所應(yīng)具備的是生動的神情。單講“形似”不能成立,而“神情”必須寄托在筆、墨的條件上,“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因為筆墨不精妙,仍然可以做到“形似”。而必須是筆墨精妙了才能使形象有生動的“神情”。筆,也就是筆法,即要從描寫的物象出發(fā)、從物象產(chǎn)生。物象,正是描繪的依據(jù)和根源。而來攝取物象的形與神,所產(chǎn)生的筆的態(tài)與勢,情與意,這就是筆法。但是,這里也仍然有一個原則,只要能形成一種線條的,不管它是彎、直、粗、瘦、長、短、甚至是點子。不管它配合的是山水、花鳥或人物,筆鋒就都是“圓”而“中”的,是挺健而不是癡弱的。受莊子、佛教哲學(xué)審美觀的影響,用筆追求含蓄、內(nèi)斂和敦厚,“綿里藏針”式的效果,力求平淡。墨與水的調(diào)和,才能產(chǎn)生它的“彩”、“氣”和“韻”。墨的濃、淡,是水與墨的多少調(diào)節(jié)問題。不管多少與濃淡,它所表現(xiàn)在畫面上的,總是顯得明潔、滋潤。而不可顯得臟、暗,顯得松散凝滯而無神。它可以濃,甚至到焦。但不可顯得枯、澀,顯得火辣辣的。這在蘇軾的作品《古木怪石圖》中就可以感受的到。
中國美學(xué)史上有兩種不同的美感,即“錯采鏤金”與“初發(fā)芙蓉”。而后來認為“初發(fā)芙蓉”比之“錯采鏤金”是一種更高的美的境界。比如王羲之的字,沒有漢隸那么整齊,那么有裝飾性,而是一種“自然可愛”的美。蘇軾用泉水來比喻詩文。他要求詩文的境界要“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即不是停留在工藝美術(shù)的境界,要上升到表達思想情感的境界。平淡不是枯淡,中國把“玉”作為美的理想,一切藝術(shù)的美,以至于人格的美,都趨向玉的美;內(nèi)部有光采,但含蓄。這種光采是極絢爛,又極平淡。無窮出清新。詩和畫都追求清新自然之美。
蘇軾的作品《古木怪石圖》,根據(jù)劉良佐,米芾的題詩可知確為蘇軾所做。畫的是一塊怪石在左,怪石上露出些碎小的竹子,怪石右邊畫了一株虬曲的古木,傾斜而上。古木有枝無葉,古木與怪石都用清淡、空靈、松散之筆似勾似擦寫出。土坡一筆帶過,怪石似卷云皴,信手寫出。他的父親蘇洵就特嗜畫,蘇軾與大畫家文同、李公麟、王詵、米芾為朋友,米芾亦論蘇軾曰“子瞻作枯木,枝干虬屈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畫在于寫其生氣,傳其神態(tài)。從他的作品當中看出,他是重視“形”的,通過物象表達其簡淡、澹泊之境。
三、現(xiàn)實意義
總之,“形似”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特有的書寫性圖形表現(xiàn)模式,是將物形升華至畫形境界的、寫意語言的核心元素。中國畫講求寫意,寫意追求藝術(shù)地表現(xiàn),寫意表現(xiàn)則需要心境與理法互相通融,靈動變幻,彼此彰顯。“形”之所以在乎“似”,那是因為“似”具有適應(yīng)寫意表現(xiàn)的品質(zhì),就是造型生動表現(xiàn)而不拘泥于肖似物形,給生性自由的筆墨語言流出切入融合的空間。需要作者與自然互化,“即可賦予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賦予人格以自然化”(徐復(fù)觀)。人與自然的融然和諧,相望而相化,互證而互生,感悟自然,寫自然之神。
參考文獻:
[1]徐書城.《宋代繪畫史》[M].北京: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0
[2]謝稚柳.《水墨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徐建榮.《宋代繪畫研究十論》[M].上海:上海大學(xué)出版社,2008
[4]宗白華.《美學(xué)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