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是文革結束后開始撥亂反正、改革開放這一歷史進程中無法繞開的歷史人物。自從他1989年離世,各類紀念文字不絕于各種媒體,但完整呈現(xiàn)其一生功過是非的傳記卻遲遲不能面世,可謂遺憾。2016年1月由張黎群、張定、嚴如平、唐非、李公天等人耗時25年寫成的三卷本《胡耀邦(1915-1989)》(以下簡稱《胡》)幾經(jīng)輾轉(zhuǎn)終于得以出版了。捧讀該著,心情十分復雜,有些話不得不說出來,以就教于作者和學界。
還原和澄清一些史實
比較來說,《胡》著全書給人的感覺是敘述平實、質(zhì)樸、冷靜,沒有像其他領導人傳記那樣,或充滿激情地頌揚或?qū)髦魉茉斐芍鲗б磺袣v史事件的核心人物。此書甚至不隱諱傳主的缺點,如實剖析其個性缺點和工作失誤,這一點難能可貴。當然,全書更吸引人的地方在于,著者有意無意間還原和澄清了一些史實,雖然很多問題并不是首次提出,但的確有助于推動歷史尤其是黨史研究。
例如,《胡》著寫道:遵義會議上“由洛甫(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責,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取消博古、李德的最高軍事指揮權,仍由中央軍委負責人朱德、周恩來指揮軍事,周恩來是黨委托的對于指揮軍事下最后決心的負責人”;會議還“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的軍事路線”,將他“增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之后,“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了軍事領導小組”。(第一卷,46頁)
這一段文字,在各類歷史敘事中盡管早已司空見慣,但其中可解讀的歷史信息是很豐富的。因為有這樣一種議論和抒情幾成定論并充斥于各類歷史教科書:“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共中央的正確領導”,“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從此,中國共產(chǎn)黨能夠在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領導下,克服重重困難,一步步地引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保ā吨袊伯a(chǎn)黨歷史》第一卷,上冊,614、388頁)
問題來了。既然遵義會議確立了張聞天在黨內(nèi)的最高領導地位,《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也稱:“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中央總的責任(習慣上也稱之為總書記)”(第一卷,上冊,388頁),那么根據(jù)最高領導負責制的原則,遵義會議之后的一段時間里,如果全黨和紅軍取得重大勝利,就應該將功勞記在張聞天的頭上;如果遵義會議真具有劃時代的地位和意義,就應該說“張聞天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因為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上剛剛才由張聞天、周恩來等推薦進入政治局常委且排名靠后,在軍事上是作為軍委書記周恩來的助手而存在(毛澤東在1967年的一次談話中也說:三人團中,團長是周恩來,自己和王稼祥是團員),既然毛澤東此時并非黨和軍隊的最高領導人,在遵義會議到1938年六屆六中全會期間,當然也就不具備代表黨的資格。或者正如何方在《黨史筆記》中說:“把另一個常委軍事指揮上的助手說成全黨全軍的領導,實在有些牽強。”(上冊,2頁)
在談及延安整風運動時,《胡》著寫道:“隨著整風運動的深入,從1943年9月起,用了一個月的時間,在黨的領導干部中,開展了對王明錯誤路線的批判。”(第一卷,89頁)這則材料顯然與過往主流的敘述不一致,通常所說的延安整風運動從1941年“九月會議”開始,就是針對王明展開了對主觀主義、宗派主義、教條主義、經(jīng)驗主義和黨八股等“左”傾錯誤思想的斗爭。甚至連歷史學家高華也被誤導,在他那本傳世之作《紅太陽是怎樣升起的:延安整風運動的來龍去脈》中邏輯嚴密地分析、論證毛澤東從一開始就如何布局打擊、整治王明。事實是,毛澤東開始整風時,主要針對的是最高領導人張聞天。這一點張聞天在1943年的《反省筆記》中寫得很清楚:1941年6、7月,毛澤東“約了康生、陳云、弼時去談,他嚴厲地批評了我一陣,說我有狹、高、空、怯、私的毛病,說我一事不懂,偏要人家依,不依則打,說我不顧全大局,無自我批評精神,說我在會理會議以前政治動搖等等”,“九月政治局會議開始時,我覺得會議的主要打擊方向是我。王明當時興高采烈,想乘機向我進攻”。王明在1944年3月7日發(fā)給共產(chǎn)國際總書記季米特洛夫的密電中也說“最近一年(指1943年——本文注)就黨內(nèi)生活問題針對我開展的重大運動”(《季米特洛夫日記》)。對此,何方在《黨史筆記》、楊奎松在《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等著作中也都有嚴謹?shù)目甲C。
在敘述“撥亂反正”時,《胡》著沒有像以往主流歷史敘事一樣避開華國鋒在歷史轉(zhuǎn)型期的積極作用。例如書中寫道:華國鋒在“真理大討論”中支持譚震林在《紅旗》上發(fā)表提出新“兩個凡是”(凡是實踐證明是正確的,就要敢于堅持;凡是實踐證明是錯誤的,就要敢于糾正)的文章;華國鋒支持胡耀邦的《理論工作務虛會引言》,并責成胡耀邦為其準備會議結束的講話稿,還曾指示這次會議暢所欲言,無論如何都不要“反右派”;華國鋒贊同和支持胡耀邦提出在三中全會召開前先舉行的中央工作會議擴大與會人員的建議,并在會上代表中央政治局宣布為天安門事件、“二月逆流”、“六十一人案”、陶鑄、楊尚昆等平反,同意撤銷1975-1976年連續(xù)下發(fā)的12個有關“反擊右傾翻案風”的文件;華國鋒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積極支持胡耀邦、胡喬木對于全會《公報》的起草以及引導全黨將工作重心轉(zhuǎn)移到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上等。雖然事例書寫不夠詳細,也未突出過程中華國鋒的領導作用,但還是部分地還原了歷史,這一點已難能可貴。
還有,關于毛澤東指揮軍隊作戰(zhàn),《胡》著寫到,胡耀邦后來回憶長征時曾對人說:毛澤東指揮作戰(zhàn)很靈活,“但也不是像一些書上說的那樣從容不迫,輕松自如,他看上去消瘦憔悴,常常顯得不安而焦急,有時候急得罵人”(第一卷,49頁)。事實確如胡耀邦所說的那樣,例如會理城久攻不下之時,紅軍領導層就已經(jīng)對毛澤東非常不滿了。后來,林彪、楊尚昆、劉少奇、王稼祥等多次公開懷疑和指責毛澤東。可見,對偉人的歷史想象性敘事與真實歷史之間存在巨大的差距。
再有,1990年代以后,“左右”之爭進入白熱化狀態(tài),甚至很多學者因為不滿當下社會不公和貧富分化嚴重而撰文追憶和暢想“十七年”、文革時期社會如何平等。事實究竟如何?《胡》著揭示說:胡耀邦在瀏陽做調(diào)查時,“已經(jīng)聽到群眾反映有農(nóng)村干部多吃多占……生產(chǎn)隊和大隊賬目混亂,干部乘機貪污挪用”,有的還“養(yǎng)成老爺習氣,欺負老百姓”(第一卷,339頁)。一個貧農(nóng)老太太為了借兩元錢給兒子看病,跪倒在沿溪公社聯(lián)盟大隊隊長張啟流面前,結果遭到拒絕。老太太說:“舊社會的保長,也不過如此?!保ǖ谝痪恚?41頁)可見,某些親歷人和學者們話語構建的理想社會不但不存在,而且情形更糟糕,只是這段歷史大量地被遮蔽罷了。
以上表明,《胡》著不但將很多重大黨史問題再次拋出,而且可以說在某方面或某種程度上再次予以澄清,無疑將有助于推動和修訂僵化的黨史敘事,這可以說是本書的亮點。
陳因的敘史方式依然存在
必須指出的是,這種澄清于著者來說,有時候并非源于他們自覺的清醒的學術意識。
例如,在敘述1940年代整風運動時,《胡》著顯然回避了毛澤東針對張聞天、博古、周恩來、王明等人的整治和圍剿,而僅僅是將整風運動模糊地敘述為:“批判了理論和實際相脫離的主觀主義,特別是教條主義”;“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第一卷,89頁)。這是一種混沌敘事,其中掩蓋了毛澤東為樹立個人權威而將其他革命同志置于被馴服境地的事實,非常不足取。
再如,作者意識到遵義會議上確立了張聞天的領導地位,在第二卷涉及《關于“六十一人叛徒集團”案件的調(diào)查報告》中還寫道:“1936年張聞天同志是當時黨中央總書記?!保?10頁)但在敘述1937年4月西北青年救國聯(lián)合大會成立時,作者卻寫道:“毛澤東、周恩來、洛甫、朱德、博古等中央領導人都出席了開幕式”。(第一卷,69頁)在政治話語敘事中,對于領導人順序的排列,相信深諳官場學問的黨史學家們,不會不懂得其中蘊含的學問。
可見《胡》著的作者與眾多黨史學家一樣,并無明確的歷史解毒意識。正是因為缺少這種歷史解毒意識,所以《胡》著中常常出現(xiàn)一些非理性評判。
例如,遭遇湘江一戰(zhàn)后,“紅軍從中央根據(jù)地出發(fā)時共八萬六千人,加上農(nóng)夫及沿途新參軍的戰(zhàn)士共十余萬人,此時只剩了不足四萬人……許多農(nóng)夫也跑掉了”。(第一卷,43頁)抵達陜北后,面對“只剩下一萬人了”的慘狀,作者仍然信服毛澤東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及其自我安慰:“留下來的是中國革命的精華,都是經(jīng)過嚴峻鍛煉和考驗的。我們的力量不是弱了,而是強了”,“長征是以我們的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第一卷,59頁)留下來的是經(jīng)過考驗的、是精華,那死去的絕大多數(shù)革命同志算什么?是草芥和糟粕嗎?從8萬多驟減到1萬人上下,這長征究竟該如何解讀,恐怕不應這么輕易地、盲目樂觀地得出結論吧。
在論及胡耀邦援引馬克思關于生產(chǎn)與消費的辯證關系時,著者評議道:“胡耀邦從滿足人民的需要出發(fā),運用馬克思學說分析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進程中的實際問題,正確認識和處理生產(chǎn)和消費的辯證關系,顯示出他的科學態(tài)度和求實精神。”(第三卷,904頁)《胡》著中還有很多處頌揚胡耀邦如何借助馬克思主義學說應對改革開放的中國問題,溢美之情顯而易見。但是,如果本著學術和理性原則,這種以傳主的是非為是非的贊譽實在有些牽強。因為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中關于生產(chǎn)決定消費辯證關系,是基于人作為社會關系的總和、物質(zhì)決定論和集權計劃經(jīng)濟等前提之下所做的結論。其前提本身成立與否是個有待進一步論證的問題,何況結論呢?而且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并沒有回答在社會物質(zhì)極大豐富的情況下,作為具有自由意志和自由選擇的人在自由社會下的不同需求問題?;蛘咧辽倜鎸啴敗に姑芎凸说忍岢龅摹跋M者主權”概念時,馬克思主義經(jīng)濟學沒有提供強有力的理論支撐和辯駁。在此等結論不確定的條件下,作為著者,在市場經(jīng)濟已經(jīng)作為“終結論”的當下,如此不加辨析地追隨,是不應該的。
不得不含糊的敘史方式
《胡》著中的遺憾還不僅于此。對于胡耀邦來說,其一生最重要的履歷當屬文革結束后參與撥亂反正以及出任總書記領導改革開放,《胡》著在這些地方著筆不少,但很多關鍵之處或語焉不詳或避實就虛,不妨簡單示例如下。
其一,在真理標準大討論中,幾個關鍵人物和重要言論或是缺失或是蜻蜓點水。例如《胡》著中寫到《人民日報》轉(zhuǎn)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當晚,“正在值夜班的《人民日報》總編輯,接到了毛澤東主席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辦公室一位領導同志嚴厲的電話批評”。(二卷,540頁)總編輯是誰?那位領導是誰?如何批評的?這其中隱含的政治信息是什么?還有,《胡》著在簡單敘述胡耀邦如何應對這一批評、中宣部召開宣傳和新聞單位負責人會議后寫道,“那些堅持‘兩個凡是’立場的人,給胡耀邦施加了很大的政治壓力。他們采取各種方式,力圖遏止真理標準問題討論的展開”。(第二卷,541頁)這其中,哪些人堅持“兩個凡是”立場?他們都說了什么做了什么?所有這些疑問都留給了作者。其實揭開這一歷史事件的面紗并不難,稍微翻閱資料即可知,人民日報當晚值班的總編輯是胡績偉,打電話來的是吳冷西,電話記錄共約700字,關鍵性的言論如:“這篇文章犯了方向性錯誤。理論上是錯誤的,政治上問題更大,很壞很壞”;“文章否認真理的相對性,否認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作者認為‘四人幫’不是修正主義,而是教條主義,不是歪曲篡改毛澤東思想,而是死抱著毛主席的教條不放”;“作者的意思就是要提倡我們?nèi)岩擅飨闹甘?,去修改毛主席思想”;“這篇文章在政治上要砍倒毛澤東思想這面紅旗”。(《理論工作務虛會簡報》,1979年1月19日)資料還顯示,吳冷西在電話中聲稱這是他個人的觀點,希望胡績偉不要外傳,但胡績偉答復說:“既然在政治上提得這么高,我必須和別人討論你的意見究竟對不對。”(同上)當然,現(xiàn)在可以知道的是,吳冷西的意見并非他個人而是代表當時主管中央思想宣傳工作的中央副主席汪東興。紅旗雜志即將離任的總編輯王殊,曾給新華社社長曾濤打電話責怪新華社不該轉(zhuǎn)發(fā)這篇文章。紅旗新上任的總編輯熊復在同雜志核心小組成員第一次見面時就質(zhì)問說:“有些人抓住實踐和真理的問題大做文章,到底是要干什么”。(沈?qū)毾椋骸墩胬順藴蕟栴}討論始末》,115頁)汪東興在5月17日正式表態(tài)說,這文章在理論上是荒謬的,思想上是反動的,政治上是砍旗的;在5月18日與熊復、王殊和中宣部部長張平化等人的談話中提出這篇文章是針對毛主席來的,不是中央的想法,黨刊要總結經(jīng)驗,統(tǒng)一認識,下不為例;在6月15日中央宣傳部和中央直屬新聞單位負責人會議上指出,紅旗、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都要堅持黨性,并幾次點名批評胡耀邦、“特約評論員”和長江日報。時任中宣部部長的張平化當晚召集在京開會的各省區(qū)黨委文教委書記和宣傳部部長開會,并講話說:“不要以為《人民日報》發(fā)表了,就成了定論了?!保ā独碚摴ぷ鲃仗摃唸蟆?,1979年1月19日)他還要與會人員回去后立即向省委傳達這個意見。作為黨內(nèi)“意識形態(tài)專家”、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的胡喬木兩次到胡耀邦家做工作,甚至以再爭論下去會造成黨的分裂為由試圖阻止討論。
其二,關于理論務虛會,《胡》著片面地記述傳主本人的言論而沒有呈現(xiàn)一個“左”“右”之爭的會議全貌,甚至很多關鍵人物的發(fā)言和舉動都被略去,讓人如墜霧里。例如,書中寫到“分組討論的第一天上午,幾位同志做了一個題為《關于真理標準討論的情況》的聯(lián)合發(fā)言……有些人反對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第三卷,615-616頁)這幾位同志是誰?他們在會上還有什么舉動?哪些人在反對?翻閱“理論務虛會簡報”可知,聯(lián)合發(fā)言者包括人民日報總編輯胡績偉、光明日報總編輯楊西光、新華社社長曾濤、解放軍報總編輯華楠、馬列著作編譯局局長王惠德、社科院副院長于光遠六人。發(fā)言中,楊西光公布了汪東興在中宣部和中央直屬新聞單位負責人會議的講話記錄;之后楊西光又和胡績偉在發(fā)言中公布了吳冷西電話記錄、電話內(nèi)容說明;胡績偉答復吳冷西、熊復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發(fā)言;楊西光在中央工作會議上的發(fā)言等。這些材料的公布,贏得了大多數(shù)與會者的支持。特別是熊復在中央工作會議已經(jīng)決定為彭德懷平反之后還撰文批判“彭德懷反黨集團”一事被提出后,汪東興、李鑫、熊復、胡繩等“凡是派”失勢,幾人不同程度地做了檢討。當然,理論務虛會本身更豐富、更復雜,如果想再現(xiàn)思想解放的那一盛況,翻看當年的簡報是個不錯的選擇。
其三,關于胡耀邦在非正常程序下辭去總書記這一重大人事變動過程,《胡》著僅僅提及1986年底各地接連爆發(fā)學潮,并將這股社會思潮的背景解釋為“幾年來反對資產(chǎn)階級自由化旗幟不鮮明、態(tài)度不堅決的結果”,(第三卷,957頁)于是,胡耀邦在1987年初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被迫檢討并請求辭去總書記職務。一個小標題,不足千字,實在是太含糊了。如此諱莫如深,固然有不得已的難言之隱,緣由眾所周知。但是基本事實如果不交代出來,于著作本身確實是個巨大遺憾。例如可以簡單介紹中國科技大學學生游行并引發(fā)全國18個省28個城市的高校學潮,胡耀邦在此問題上的處理方式、態(tài)度,鄧小平、陳云、王震、薄一波以及中顧委的意見,然后再引入1987年1月10日開始的“生活會”,這其中可以羅列余秋里、鄧力群、姚依林、王鶴壽、楊尚昆以及萬里、習仲勛等人的觀點而不必評論。這樣才能將由學潮到胡耀邦辭職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簡單描述清楚,否則以《胡》著現(xiàn)在這樣幾乎全面割舍的面目呈現(xiàn),太讓人失望了。
關于《胡》著,最后再來商榷一個資料問題。
《胡》著中談到胡耀邦大力平反全國50多萬人的“右派”問題。(第二卷,514頁)關于50多萬這個數(shù)據(jù),流傳甚廣,而且?guī)壮啥ㄕ摰匾娭T于各種版本的史書?!吨袊伯a(chǎn)黨歷史》也寫道:“到1958年夏季反右派斗爭結束,整個運動歷時一年,全國共劃右派分子55萬多人。”(第二卷,上冊,457頁)到1980年,全國共有54萬多名“錯劃右派”得到改正。(第二卷,下冊,1030頁)官方公布的文獻顯示,1982年“改正右派”的數(shù)字是552877人。同時也可以求證出尚有所謂中央定性的“五大右派”章伯鈞、羅隆基、儲安平、彭文應、陳仁炳以及林希翎等96人尚未改正。如果1957年被打成的“右派”人數(shù)確是通常所說的55萬多人,那么“撥亂反正”中平反54萬多人可以說是胡耀邦等人基本解決了當年“反右嚴重擴大化”遺留的問題。
但55萬是否是個準確的基數(shù)呢?郭道暉在《炎黃春秋》2009年第2期發(fā)表的《毛澤東發(fā)動整風的初衷》一文中寫道:根據(jù)2005年解密檔案,含1958年反右“補課”,共有3,178,470人被打成“右派”,此外還有1,437,562人被定為中間偏右的“中右分子”。關于此數(shù)據(jù),戴煌在《胡耀邦與平反冤假錯案》一書中有過論述:1978年“全國公職人員中被改正的‘右派’五十五萬二千八百七十七人……這還不包括留下做‘樣品’未予改正的,不包括尚未納入國家干部行列的大學生、中學生、民辦教師、原屬民族資產(chǎn)階級工商界、民主黨派等不拿國家工資的‘右派’;據(jù)估計,這樣的‘右派’不下十萬人。此外,還有數(shù)以萬計的不戴‘右派’帽子而‘內(nèi)控’的‘右派’?!保ǖ?7頁)另外,丁抒在《反右運動中派發(fā)了一百八十萬頂帽子》中也有相關佐證。也就是說,如果近320萬的數(shù)據(jù)是真實的,那么胡耀邦在平反冤假錯案中,盡管已經(jīng)用足力氣,事實上仍有250多萬“右派”未被改正?!逗分m然作為傳記作品而非嚴謹?shù)膶W術著作,但是在學界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新的重要的材料后,應該適時跟進。
總體來說,80余萬字的《胡耀邦(1915-1989)》,亮點固然不少,但問題卻也多多,而且事關重大,乃至影響了整套書的品質(zhì),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尤其是在《胡耀邦思想年譜》已經(jīng)出版的情況下,對比之下,傳記提供的信息總量和質(zhì)量實在遜色太多。當然,其中的一些問題,并不是著者學識不夠和寫作技術上的問題,很多弦外之音不必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