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禮儀之邦,人們向來注重禮儀,交流時經常會用到一些禮貌用語,以表現(xiàn)對別人的尊重,顯示自己的謙遜。很多文明用語從古代一直沿用到今天,依舊煥發(fā)著勃勃生氣,敬詞和謙詞就是其中的典型。
問題來了——什么是敬詞,什么是謙詞呢?不急,先讀下面的一小段文字。
戴宗問道:“壯士高姓大名?貴鄉(xiāng)何處?”那漢答道:“小人姓石,名秀,祖貫是金陵建康府人氏,自小學得些槍棒在身,一生執(zhí)意,路見不平,就要去相助,人都稱呼小弟作‘拼命三郎’。……既蒙拜識,當以實告?!贝髯诘溃骸靶】蓛蓚€來此間干事,得遇壯士,如此豪杰,流落在此賣柴,怎能夠發(fā)跡?不若挺身江湖上去,做個下半世快活也好。”
(《水滸傳》第四十四回)
這里的“小人”“小可”“小弟”都是對自己的一種謙虛的稱呼,有貶抑的成分?!皦咽俊笔怯率康囊馑?,這樣稱呼對方有恭敬的意味;“高姓大名”是詢問對方姓名時的一種客氣說法;“貴鄉(xiāng)”是敬問對方籍貫。
像這樣用謙卑的口吻稱呼自己(或者跟自己有關的人、事),表示謙虛的言辭,就是謙詞;而用恭敬的口吻稱呼對方(或者跟對方有關的人、事),表達尊敬的言辭,就是敬詞。
再看《西游記》第六十回中:
大圣道:“既蒙寬恩,感謝不盡;但尚有一事奉瀆,萬望周濟周濟。”……大圣道:“實不瞞長兄。小弟因保唐僧西進,路阻火焰山,不能前進。詢問土人,知尊嫂羅剎女有一柄芭蕉扇,欲求一用。昨到舊府,奉拜嫂嫂,嫂嫂堅執(zhí)不借,是以特求長兄。望兄長開天地之心,同小弟到大嫂處一行,千萬借扇滅火焰,保得唐僧過山,即時完璧?!?/p>
“蒙寬恩”的“蒙”,有承受、承蒙之義,表達承情感激的心情?!胺睢钡谋玖x是用雙手捧物獻給別人,用在相關動詞前表示對他人的敬意。如“奉瀆”表示自己的行為褻瀆或冒犯了對方,“奉拜”表示尊敬地拜訪他人,“奉教”指恭敬地接受教誨。這些都是與人交際時可能用到的敬語。
《禮記》中有一句話:“夫禮者,自卑而尊人?!币馑际钦f,所謂禮儀,就是貶抑自己,尊崇他人。這種傳統(tǒng)的禮儀文化,表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敬詞和謙詞的使用。過去人們見面問候,問到家里的孩子,不會說你兒子怎么樣啊,你女兒怎么樣啊,而是問令郎如何,令媛如何。被問的人也會說,“犬子”“小女”…一透著一股彬彬有禮的味兒。
有趣的是,在這一點上,中西方文化存在著明顯的差異。西方人通常不會刻意地貶低自己,抬高他人。有一個笑話,一個老外對中國人說:“你女兒真漂亮!”中國人謙虛地回應:“哪里,哪里?!崩贤獠幻骶屠锏卮穑骸氨亲?、眼睛和嘴?!?/p>
前面雖然是個笑話,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常有人因為不了解敬詞和謙詞的用法,犯這樣或者那樣的錯誤,甚至貽笑大方。
2007年,央視某知名主持人在做節(jié)目時,請來了毛主席的孫子、毛岸青的兒子毛新宇。毛新宇剛一落座,主持人就沉痛地說:“不久前,毛岸青去世了。首先,向家父的過世表示哀悼?!惫?jié)目播出后,觀眾一片嘩然。
眾所周知,家父、家母的稱謂,只能表示說話人自己的父母;稱呼對方父親時,應該用“尊父”“令尊”等(母親一般用“令堂”)。
說到這里,可能有同學會犯嘀咕:連知名主持人都會弄錯,一定很復雜,我肯定學不會!其實,要掌握這些常用的謙敬詞,說難也不難——這不,已經有人給編了句口訣。什么樣的口訣呢?
“家大舍小令外人?!?/p>
自家人,凡是比自己大的,向別人介紹時就要用“家”,如“家父、家母、家兄、家姐”等等;比自己小的,就要用“舍”,如“舍弟、舍妹”。還有更謙虛的,比如稱自己的孩子“犬子”,稱自己的妻子“拙荊”,等等。對外人,那就得客氣了,要用“令”(令有美好的意思),如“令尊、令堂、令兄、令姐”等。合起來,就是“家大舍小令外人”。你記住了嗎?
最后,我們來愉快地找個“茬”。張小雨同學打算周末去好朋友李星家玩,他對李星說:“星期天我登門拜訪你,你一定要在家恭候。”你覺得張小雨的話得體嗎?換作是你,你會怎么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