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歷史悠久,中國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書法藝術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的一枝奇葩,錢文書法和中國書法藝術的發(fā)展息息相關。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和使用錢幣的國家之一,錢幣承載著豐富的中國文化,歷史更為源遠流長,尤其是中國古錢幣文字幾乎涵蓋了我國歷史上出現(xiàn)的所有書體,可以說,中國古錢上薈萃了古代文字書法藝術的精華,將中國歷代錢幣羅列起來,就是一部古老而又豐富的書法藝術寶庫。收藏和鑒賞錢幣,不僅會使人驚嘆中國的歷史悠久,更會被錢幣上多姿多彩的書法所折服。通過賞析古錢上的書法,既可加深對中國貨幣文化的了解,有益于掌握各個歷史時期錢幣的藝術特征,從而達到提高對錢幣的鑒賞水平和識別能力。
貨幣發(fā)展史是一部民族文化的濃縮史,縱覽我國古錢幣上的書法,其形態(tài)、風格、書體、筆力可謂瑰麗多彩。中國歷代錢幣上的文字,不少是歷代帝王和名人書法家技藝的薈萃,這些各體兼?zhèn)?、風格各異的文字展示著中華民族悠久而獨特的書法藝術。
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群雄割據(jù)、各自為政,錢幣及文字均不統(tǒng)一。當時的文字繁簡不同,筆畫復雜,字體多變,結構顯得飄逸,書文樸質凝重,字無定法,書無定勢,呈現(xiàn)出早期書體形態(tài)特有的原始美, 當時貨幣有刀、布、環(huán)錢和楚幣四大體系,錢文皆為大篆,其中又以華美的齊刀尤為杰出。
秦統(tǒng)一中國后,中國文字獲得統(tǒng)一,鑄幣取意于天圓地方的圓形方孔錢。秦半兩及漢五銖幣文均采用小篆,成為后世鑄幣的規(guī)范模式。通用篆書的“半兩”錢,系秦代書法家李斯所書,其字體雄偉挺秀狹長,勻圓遒勁,穩(wěn)重剛勁,開創(chuàng)了名人書寫錢文的先河。
西漢末年,王莽復古改制,幣制進行了四次大的改革,所鑄錢幣制作精美,圓潤俊逸,其幣文用懸針篆,筆畫纖細,狀若懸針。西漢末年(公元7年),新朝王莽鑄造的錢幣分六大類別,造型美觀、材質優(yōu)良、錢文考究。其篆體文字書體舒展雅致,上密下疏,字型狹長,收筆尖銳,末尾或尖如懸針,或圓如垂落,在書法上具有多樣變化的美感,后人稱這種字體為“懸針篆”?!柏浫蔽淖诛L格為“懸針篆”是當時發(fā)行量最大的錢幣?!柏浫弊煮w線條纖細秀美,瑰麗多姿,剛柔相濟,端鋒如針。莽錢多為精品,備受藏幣者青睞。這一時期鑄造的“金錯刀”——“一刀平五千”大錢,不僅錢文美,而且工藝高超,形狀奇特,為錢幣珍寶,不少文人雅士也為金錯刀大錢留下過許多贊美之詞。孟浩然詩曰:“爾持金錯刀,不入鵝眼貫”;張平子曾吟:“美人賜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錢昭度詠嘆:“荷揮萬朵玉如意,蟬弄一聲金錯刀”。
三國時吳國大泉五百、大泉當千兩種錢文,為當時書法家皇象書,其書勢沉著自然,淋漓盡致。
南北朝北周的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錢文均為“玉箸”,圓熟工巧,文字豐滿,俊逸綺麗,有“篆發(fā)絕工,六朝之冠”之美譽。
唐高祖武德四年鑄造并通行的“開元通寶”,開“通寶”錢之先河,沿用近1300年。錢文由當時的大書法家歐陽詢所書,為八分書(隸書),含篆體構架,章法精美。風格勁險,韻味悠悠,楷中含有隸意,端莊古樸,法度嚴整,與《九成宮醴泉銘》等碑刻自成一體,被《唐書》贊為“精嚴有法”,對后世書法影響巨大。
宋代錢文草、篆、隸、行,各占一席,書風或深沉厚重,或清勁挺拔,或飄逸流彩,出神入化的藝術魅力與古錢的完美結合達到巔峰。宋代錢文多為帝王或名家所書。宋代許多皇帝親自題寫錢文,稱“御書體”。由皇帝親筆所寫幣文的錢幣稱為“御書錢”,北宋錢文多為“御書”?!按净獙殹?、“至道元寶”的年號錢,均兼真(楷)書、行書、草書三種書體,為宋太宗親書,為“御書錢”之鼻祖?!跋唐皆獙殹?、“景德元寶”、“祥符元寶”、“天禧元寶”傳為宋真宗御書。宋太宗趙光義和宋真宗趙恒兩位皇帝都精通真(楷)書、行書和草書,在書法藝術上達到較高的境界。“崇寧通寶”、“大觀通寶”均為宋徽宗趙佶親書,宋代“御書體”以徽宗趙佶書寫錢文最為絕倫,其書體結構疏朗端正,下筆尖而重,行筆細而勁,撇捺出筆鋒而利,橫豎收筆頓而挺,行文精悍瘦硬,只余筋骨,故稱瘦金體,亦稱鐵線書。從“大觀通寶”折一、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型錢文來看,誠為歷代方孔圓錢中鑄工精良、錢文優(yōu)美的古錢。錢幣上的御書筆法既有褚遂良的纖勁秀媚、細骨豐肌的特征,又具薛稷的疏朗挺勁、傲骨潤達,筆法輕快利落,點畫有斬釘截鐵之感。因此,“大觀通寶”不僅為歷代錢幣收藏家所珍重,許多書法家也將它作為宋徽宗御筆真跡加以臨摹、研究。他創(chuàng)造的瘦金體,鐵畫銀鉤,字體壯麗,不僅為錢幣收藏者所鐘愛,而且也是書法家所欣賞的藝術珍品。
元豐通寶隸書、元祐通寶行書為文豪蘇軾所書,風致抑揚,豪放勁秀,篆文為司馬光書。
宋代錢幣還以在同種錢幣上撰寫兩種或多種不同書體的錢文著稱,世稱“對品錢”,有行書與篆書配、行書與隸書配、真(楷)與篆書配、隸書與篆書配等式樣。宋代的對錢800多種,對錢的大量出現(xiàn),使錢文書法千姿百態(tài),錢幣與書法藝術的結合達到了極致。宋代錢幣幾乎每一種都有不同字體的版別,如“元豐通寶”有篆、行、草三體。
從南宋淳熙七年鑄造的淳熙元寶起,錢文書法逐漸統(tǒng)一起來,使用正楷書,以后各代錢文書法一脈相承,以結構端正的楷書為主,而且字態(tài)豐富,大方樸實,富于裝飾韻味,達到實用性與藝術性的統(tǒng)一。
元代“至正通寶”,幣文為大書法家周伯琦所書,是楷體書法中的佼佼者。
清代,錢幣上的文字漢文與滿文并用,一面是漢字,另一面為滿文。清道光年間,因白銀廣泛流通,紙幣大量使用,圓形方孔錢逐漸衰落,錢幣的書法藝術亦不為人所看重。咸豐年間,錢幣書法略有起色,如大錢“咸豐元寶、通寶、咸豐重寶”系書法名家戴熙所書,其書骨秀格清,熟練潤澤……清代咸豐年間所鑄各種大錢,多使用楷體,端莊秀美,雄勁多姿,一掃500余年錢文書法宋體獨霸的局面,咸豐時期為我國錢文書法的復興時期。清末,隨著機制錢幣的使用,傳統(tǒng)的鑄幣技術被終止,圓形方孔錢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還有一些少數(shù)民族政權,如遼、西夏、金等也不乏錢文書法上乘之品,如“泰和通寶”、“正隆元寶”等堪稱精品。元代八思巴文(蒙古文)錢,如“大元通寶”則展現(xiàn)了高超的書法藝術。
浩繁的古錢幣上的種種文字,是我國書法瑰寶的鮮明印證。許多名家之作更為幣文書法添彩增色,同時也使一些名家的精彩墨跡賴以錢幣遺留下來。品味鑒賞這些錢文書法,不僅會大大增加錢幣收藏、鑒賞活動的形式、內(nèi)容,而且有利于提升集藏活動的品位和收藏者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而對于書法愛好者來說,則可以從中受到頗大的藝術啟迪并煥發(fā)創(chuàng)作靈感。
從歷代古錢幣流傳下來的信息看,各種書體異彩紛呈,各臻其妙,其文字有的端麗優(yōu)美,有的古樸穩(wěn)重,不少出自當時的能工巧匠和書法名家之手,不僅真實地記錄了我國書法的演變歷史,而且具有很高的藝術觀賞價值,是前人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文化藝術遺產(ch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