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博物館藏有四件造型比較奇特的越窯青瓷:西晉越窯提梁人物雞首茶壺、西晉越窯鳥形茶杯、唐代越窯秘色瓷蓮花托盞、北宋越窯三足蟾蜍伏蓮水盂,如不作深入探究,一般人難以讀懂它們的文化內涵,為此,筆者嘗試進行解讀如下:
罕見的西晉越窯提梁人物 雞首茶壺
中國古代瓷器有一種很典型的器物——雞首壺,又名雞頭壺、天雞壺、罌,這種壺是一種將壺的流(嘴)捏塑成雞頭狀的盤口壺,它創(chuàng)燒于三國末年,經(jīng)魏晉南北朝以至隋代的發(fā)展、演變,盛極一時,隋以后逐漸消失。
雞首壺為何在歷史上突然興起又突然消亡?雞首象征什么意義?雞首壺留給我們的未解之謎實在太多。
寧波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西晉越窯提梁人物雞首茶壺,是雞首壺中的一件十分“稀罕”之物,整體造型獨特,為西晉同類雞首壺中所罕見,目前國內僅見此一件。從這件提梁人物雞首壺身上,我們可以很好地探析雞首壺文化、工藝方面承前啟后的流變。
此壺1995年浙江余姚市肖東五星墩出土,通高24厘米,口徑11.8厘米,腹圍18.2厘米,盤口,矮頸,溜肩,鼓腹,平底,青釉泛黃。肩部四周由聯(lián)珠紋、凹弦紋、斜細網(wǎng)格紋組成帶式,其上分別印貼鋪首銜環(huán)、仙人騎麒麟,肩腹部塑有雕刻精細的正在啼鳴的雞首及雞尾,雞頸粗壯,雞喙尖,雞冠高,羽毛豐,形象逼真。寬敞的盤口上,以黃鼬軀身為提梁。黃鼬前足作伏狀,豎耳弓身,張口吐舌,對準雞冠作欲噬狀,后兩足則夾住長尾停于口沿。在盤口之下與雞頭、尾處,各置扶膝光頭似佛像人物。根據(jù)此壺身上的紋飾特征,如鋪首、聯(lián)珠紋、斜網(wǎng)紋等,與西晉出土的同類有確切紀年的瓷器相同,此壺為西晉之物。西晉為雞首壺發(fā)展初期,雞首大多只是象征性貼塑的圖案,雞首實心不能倒水,雞首無頸。而此壺卻是雞首為空心可倒水,雞頸粗高,為西晉雞首壺所罕見;同時,該壺還堆塑有人物、動物提梁,更為雞首壺中罕見。
很多人都不理解,這件提梁人物雞首壺,為什么要堆塑人物呢?這兩個人是在看守雞不被黃鼬吃掉嗎?
其實,這件提梁人物雞首壺堆塑人物,印貼鋪首銜環(huán)、人騎麒麟等圖案,恰恰說明其文化含義、工藝手法是從西晉越窯堆塑罐繼承而來。
我們觀察出土的西晉越窯堆塑罐,發(fā)現(xiàn)罐身及樓臺上采用捏塑、堆塑、雕刻等技法,飾有鳥、虎、獅、馬、羊、辟邪、蜥蜴、犬、猴等動物,一方面反映了當時江浙地區(qū)的富足農(nóng)耕田園生活,同時也體現(xiàn)了人民的豐富的想象力和獨立審美觀。
越窯堆塑罐上有胡人樂隊以及佛像人物,也有仙人騎麒麟道教神話圖案,常見佛、道混同的現(xiàn)象,顯示出當時人們的宗教信仰的多元化雜糅。那些僧人,很像是在作佛寺的超度法會。因此,這件提梁人物雞首壺帶有西晉越窯堆塑罐(隨葬魂瓶)的文化、藝術表現(xiàn)特征,其佛像人物反映的是人們的佛教信仰,其黃鼬張口對準雞冠作欲噬狀,是農(nóng)耕生活的現(xiàn)實寫照。
圖1西晉越窯提梁人物雞首茶壺
圖2西晉越窯提梁人物雞首壺與西晉越窯堆塑罐對比
雞首壺的器型演變有明顯的時代特征,雞首壺的造型與盤口壺相似,不同的是肩部一側安雞首,另一側安雞尾,前后對稱。雞首有實心、空心之分,前者是隨葬冥器,后者是生活實用器。三國末年的器皿較為少見。西晉時期的雞首壺特點是壺身、壺頸比較矮,雞首多無頸,雞尾甚小。東晉壺體略高,雞首有了頸部,雞尾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略高于壺口的圓股形曲柄。東晉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飾龍首和熊紋,器型優(yōu)美,已有審美和吉祥之意。1972年江蘇南京化纖廠東晉墓出土青瓷雞首壺,底部刻“罌主姓黃名齊之”,可知晉時稱此類器型為罌。南北朝時期,壺體修長,雞首的冠部較大,頸部細長,盤口增高。浙江紹興南池鄉(xiāng)尹相公山南朝墓出土一件雞首壺,碗形口,下接細長的弦紋頸,肩部前有圓嘴的雞首,后貼上翹的雞尾,壺下有承盤。湖南曾出土龍柄三足壺,裝飾與上述南朝墓雞首壺相似。隋代的雞首壺趨于寫實,作昂首曲頸打鳴狀,壺柄貼塑龍形飾。此外,還派生出羊首、鷹首或虎首壺。隋代以后,雞首壺幾乎匿跡。唐代開始流行的簡潔實用的執(zhí)壺,壺嘴不再塑成動物形,只是一根管子,壺把柄也不再捏成龍形狀,只是扁狀實用把手。
從雞首壺的演變史來看,它最初是一種在盤口壺上加上雞首、雞尾形的裝飾,雞首實心不通,是一種殉葬的冥器,而不是實用之物,這時的雞首應是一種祭祀意義;后來演變成雞頭可通水、雞尾變成龍形柄的使用之器,這時的雞首則是一種裝飾美化意義;再到后來,因實用性強,大批量生產(chǎn),或許就去繁就簡,紋飾采用刻、劃工藝,快捷、簡便,而使壺上捏塑雞首、龍柄等動物的現(xiàn)象消失了。
雞首壺的出現(xiàn),或許與我國自古崇雞的文化現(xiàn)象有關。從許多遺址發(fā)掘可看出,在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很早就出現(xiàn)了崇雞習俗。新石器時期的許多遺址都發(fā)現(xiàn)過家禽雞骨,說明當時人們已經(jīng)能把野雉馴化為家雞。湖北境內的石家河文化遺址中有大量陶雞,三足而立,造型生動,還有雞形陶壺等像雞形的器物,這些都是長江流域崇雞習俗的早期表現(xiàn)。黃河流域的崇雞習俗出現(xiàn)更早,在距今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中期,就有外形像雞的陶器??脊艑W家鄒衡先生經(jīng)研究,論定這種器物應該是雞彝,后來被山東龍山文化、夏文化繼續(xù)并改造,成為夏代的重要禮器——灌尊。雞彝早期形態(tài)是袋足鬶,后期形態(tài)為封口盉,外形都與雞形相似。而“彝器”是一種祭祀禮器,“彝”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是雙手奉雞獻祭的象形。上古時人們就有用公雞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習俗。成語“只雞斗酒”指的也是用一只雞一壺酒祭奠亡者。東漢末年,豫章太守陳藩十分“垂青”徐孺子的才學,唐代王勃有“徐孺下陳藩之榻”的典故,后來陳藩在朝廷爭斗中被殺,徐孺子便手捧一只雞和一壺酒千里迢迢到陳藩墓前哭祭。所以,雞首裝飾在裝酒的壺上,最初應含有殉葬祭祀亡靈之意。
雄雞有報曉司晨作用,雄雞的形象也慢慢由祭祀品而神化為人們的崇拜對象?!渡癞惤?jīng)·東荒經(jīng)》載:“扶桑山有玉雞,玉雞鳴則金雞鳴,金雞鳴則石雞鳴,石雞鳴則天下之雞悉鳴?!比缓缶腿粘隽?。漢代有淮南王劉安“雞犬升天”的神話,東晉陶淵明在《歸田園居》中有“雞鳴桑樹顛”的詩句,最為著名的則是東晉祖逖“聞雞起舞”的典故。古人還認為雞具有文、武、勇、仁、信五德,雞與“吉”諧音,大吉大利,最終成為十二生肖中唯一的禽類動物。
雞首壺出現(xiàn)、盛行于三國末至隋朝這一戰(zhàn)亂頻繁的歷史時期,雄雞頭配龍形把柄,寓意龍鳳呈祥、大吉大利,也寄托了人們對吉祥如意的農(nóng)耕田園生活的美好向往。
越窯鳥形杯:騰飛出世夢想
將茶杯和酒杯做成一只展翅飛翔的小鳥,既美觀,又實用。這樣的創(chuàng)意或許今天很多人都不會想到,但一千多年前的寧波古人早就這樣做了。1992年,寧波奉化市白杜南岙的一座西晉時期墓葬中,出土了一對越窯青瓷鳥形杯。杯高6.9厘米,口徑10厘米,直口,弧腹,圈足微微外撇,通體施青黃釉,由于燒造溫度較低,釉面有剝落。杯前置有鳥頭、鳥胸、鳥足和鳥翅,杯后置有鳥尾,鳥尾下有把手。整體看。鳥形杯極富美感,恰似一只睜大眼睛會報信的青鳥,背負茶杯翩翩飛舞翱翔。
圖3西晉越窯鳥形茶杯
從這對青瓷鳥形杯上,不禁讓人想起古代有關青鳥的神話?!渡胶=?jīng)·大荒西經(jīng)》中說:“沃之野有三青鳥?!睍x代詩人陶淵明在《讀山海經(jīng)》中說:“翩翩三青鳥,毛色奇可憐。朝為王母使,暮歸三危山。我欲因此鳥,具向王母言:在世,惟酒與長年?!碧评钌屉[《無題》詩中也說:“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蔽簳x六朝時期,戰(zhàn)禍頻繁,人生無常,人們普遍追求一種擺脫塵世羽化升天的“出世”境界。這時期,老莊道學、佛教信仰兩種“出世”哲學觀念廣為盛行,反映在當時的器物上,則是對鳥的崇拜空前流行,人們渴望生長“羽翼”,騰飛到神仙逍遙的仙界中去,正如晉嵇康《代秋胡歌詩七首》中所說:“授我神藥,自生羽翼。”
在魏晉六朝墓出土的寧波文物中,常見帶有鳥羽形象的各種器物,如造型各異的鳥杯、鳥柱盞、塑鳥熏爐、博山爐、鳥形蓋罐及周身塑飛鳥的堆塑罐等,都頻頻出現(xiàn)在魏晉六朝隨葬器皿中。這些塑鳥的青瓷器物中,以造型各異的博山爐最為精美。在以蓮瓣造型象征蓬萊仙境的爐頂部,均塑有這種靈性十足的青鳥。甚至在其他動物造型的器物上,也給其刻畫上羽翼,讓人產(chǎn)生騰飛的遐想。如青瓷蛙形水注、青瓷虎子、青瓷羊尊、青瓷獅形燭臺等,大多都刻畫有雙翼,仿佛這些動物們已得道成仙。獸類動物生長羽翼,是晉代文物非常明顯的特征。
寧波古人喜歡將器物插上鳥羽,崇尚的是一種騰飛、奮發(fā)的精神,追求的是一種高遠、超脫、吉祥的夢想。
禪茶一味的唐代越窯秘色瓷蓮花托盞
浙江省寧波博物館藏有一件國內罕見的唐代越窯秘色瓷蓮花托盞,該托盞1975年寧波市和義路遺址唐“大中二年”紀年墓中出土,包括茶盞和盞托兩件器物配套組合而成。茶盞高6.5厘米,口徑9厘米,造型猶如一朵盛開的蓮花,口沿作五瓣花口弧形,外壁壓出內凹的五條棱線,形成五個花瓣的界線效果,茶盞內外素面無紋;盞托高3.4厘米,口徑15厘米,仿荷葉形,薄薄邊沿四等分向上翻卷,極具被風吹卷的動感。盞托中心內凹,剛好穩(wěn)穩(wěn)地承接茶盞,看上去似一件不可分開的整體,構成了一幅輕風吹拂的荷葉載著一朵怒放的蓮花在水中搖曳的畫景,整個托盞青翠瑩潤如玉,青釉亮潔均勻,胎釉結合緊密,胎為淺灰色,造型設計巧妙,制作精巧絕倫。
圖4唐代越窯秘色瓷蓮花托盞
這件精美的蓮花托盞將越窯秘色青釉、蓮花造型、風卷蓮葉的動感,和諧、完美地統(tǒng)一,集佛文化、茶文化于一身,堪稱越窯秘色瓷代表作。
“越窯”之名,最早見于唐代。唐代開始以所在州名命名的瓷窯,唐代茶圣陸羽在他著的《茶經(jīng)》中根據(jù)品茶的要求,對各地幾個重要瓷窯燒制的茶碗進行了排列,評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他還說:“越瓷類玉,越瓷類冰?!闭f明越窯青瓷首先追求的是一種如冰似玉的“水潤”美感。
越窯自東漢開始生產(chǎn),一直到宋,延續(xù)千余年。唐、五代時期是越窯發(fā)展鼎盛時期,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博得當時詩人紛紛贊美,如顏況“越泥似玉之甄”,許渾“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陸龜蒙“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唐代中期,余姚縣上林湖窯產(chǎn)品因質地超眾被朝廷錄為貢瓷,并置官監(jiān)燒,晚唐起至五代時期,越瓷中的貢品又得了一個千古絕唱的“秘色瓷”稱謂?!懊厣币幻钤缫娪谔拼娙岁扆斆傻摹睹厣狡鳌吩娭?,應指稀見的顏色“千峰翠色”,1987年4月陜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風縣法門寺塔唐代地宮,發(fā)掘出16件越窯青瓷器,在記錄法門寺皇家供奉器物的“地宮寶物帳碑文”上,這批瓷器記載為“瓷秘色”,為鑒定秘色瓷的時代和特點提供了標準器。據(jù)宋代文獻記載,相傳五代時吳越國王錢繆命令燒造瓷器專供錢氏宮廷所用,并入貢中原朝廷,臣下庶民不得使用,故稱越窯瓷為“秘色瓷”。以上說明“秘色瓷”晚唐時開始燒造,五代時達到高峰,它是越窯瓷中最好的產(chǎn)品。這件越窯秘色瓷蓮花托盞,造型精美、釉色清亮,被鑒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無疑是越窯上品。
鑒賞一件文物,我們要善于透過其用途、器型、紋飾,去解讀其歷史文化背景,發(fā)掘其歷史、科學、藝術、情感、審美價值。這件越窯秘色瓷蓮花托盞,就充分折射出唐代寧波佛教文化、茶文化和水文化的興盛,包含了古代“禪茶一味”的哲理。
蓮花是中國儒、釋、道文化都推崇的水生植物。其“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備受人們喜愛,蓮花自古就成為各種器物的裝飾。這件秘色瓷蓮花托盞的蓮花、荷葉造型,烙上了深深的佛教文化印痕。蓮花為佛教的主要象征,佛祖釋迦牟尼的家鄉(xiāng)盛產(chǎn)荷花,因此佛教常以蓮花自喻。佛經(jīng)稱“蓮經(jīng)”,佛座稱“蓮座”或“蓮臺”,佛寺稱“蓮宇”,僧舍稱“蓮房”,袈裟稱“蓮衣”等等。蓮花圖案也成為佛教的標志。佛教的建筑、裝修、器物也都有蓮花圖案。唐代將佛教立為國教后,蓮花備受人敬愛。
另外,“蓮”也稱作“荷”,“荷”與“和”、“合”諧音,象征“和睦”;“蓮”又與“連”、“聯(lián)”諧音,象征“連續(xù)”,比如蓮跟魚的圖案,就象征“連年有余”。由于“蓮”、“荷”具有的多重美好象征意義,因而在中國雅俗共賞,自古器物上多蓮荷造型、紋飾圖案。唐代閻立本畫的《蕭翼賺蘭亭圖》上,就有用蓮花托盞敬茶的場面,而唐代詩人孟郊也有“越甌荷葉空”的詩句,贊賞越窯蓮花茶盞。
茶盞為飲茶用具,基本器型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較飯碗小,較酒杯大。據(jù)考古或文獻資料證明,瓷盞在東晉時已有制作,所見實物器型為直口直腹壁,餅狀平底足,施青釉。南北朝時飲茶之風逐漸流行起來。唐代及五代時期的茶盞以南方越窯和北方邢窯最著名。唐時茶盞又稱“甌”,陸羽《茶經(jīng)》中說:“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而已?!痹礁G盞多配有盞托,其托常常設計成荷葉卷邊狀,上托蓮瓣狀茶盞。唐代飲茶方式主要為煎煮法,即將以茶葉制成的茶餅碾成茶末后用開水煎煮,煮濃后盛到茶盞中飲用,飲用時將湯及茶末一起喝下。為防止剛燒開的茶湯燙手,也為了敬茶禮節(jié)的莊重感,唐代流行“茶托子”——盞托,相傳為“建中(780—783)蜀相崔寧之女”所發(fā)明。
據(jù)陸羽《茶經(jīng)》所述,至中唐時,全國種茶已遍及42個州和一個郡,其中包括明州(寧波)。唐代劉貞亮將飲茶好處概括為“十德”:“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yǎng)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養(yǎng)身體,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據(jù)《寧波日報》2009年元月10日報道,在日本金澤大學舉行的寧波余姚田螺山遺址自然遺存綜合研究日方成果報告會上,專家宣布田螺山遺址出土了6000年前人工種植的古茶樹,為世界最早種茶之發(fā)現(xiàn)!可見寧波種茶之悠久歷史。
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后,很快與茶水結下了不解之緣。《茶經(jīng)》記載:晉代敦煌人單道開,在河南臨漳昭德寺不畏寒暑“坐禪”,??匡嫴鑱矸乐顾?。這是茶與禪相連的最早記載。佛教認為茶有“三德”:一是醒腦,坐禪通夜不眠;二是助神,滿腹時能助消化,輕腹時能補充營養(yǎng);三是清心“不發(fā)”,不亂性。眾多高僧對茶的推崇,使茶成了養(yǎng)生正心之物,眾僧視茶為“神物”,以茶養(yǎng)生,以茶供佛,以茶釋經(jīng),以茶祭祀,以茶正心。到唐代,“飲后三碗茶”成了“和尚家風”,飲茶成了寺院制度之一,逐漸把茶與佛教清規(guī)、養(yǎng)心悟性、人生哲學融為一體,“吃茶去”成了禪林法語,使茶與禪在精神上達到互通而“禪茶一味”。唐僧人皎然詩中寫道:“一飲滌昏寐,情思爽朗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p>
寧波是“海天佛國”,唐僧鑒真由明州東渡日本,日僧最澄來天臺山研究佛學,并帶回茶籽傳播到日本。可以說,是唐代的禪文化、茶文化,再加上冠絕當時的越窯青瓷工藝,催生了這精巧絕倫的“越窯秘色瓷蓮花托盞”。
寓意深遠的越窯三足蟾蜍 伏蓮水盂
1983年浙江寧波市慈溪上林湖西的彭東鄉(xiāng)出土一件越窯三足蟾蜍伏蓮水盂,因出土地近旁的窯址堆積中,曾發(fā)現(xiàn)北宋端拱二年(989)銘文瓷片一塊,而且蓮葉托盤的器型,又大體與上林湖出土的“太平戊寅”(978)款臥足盤相似,據(jù)此鑒定此器為北宋文物。
這件罕見獨特的器物,活靈活現(xiàn),取蟾蜍、荷葉像生之形,極具水文化審美意境。蟾蜍形水盂長10.4厘米、高6.2厘米,它翹首張口、雙目圓瞪,兩眼至頸部陽刻桃葉形雙角一對,頸部陽刻四道紋,背微隆,沿背脊有多條陽刻線,或曲或卷,脊線兩側布滿乳釘,似瘤疣,腹部光素。背脊正中有一注水圓孔,可注水于蟾蜍體內,用水調墨時則從蟾蜍口中倒出。蟾蜍兩前足直撐,趾間有蹼,后獨足曲蹲作欲躍之勢。承托蟾蜍的蓮葉,內壁刻有淺細的葉脈紋理,兩邊微向上翻卷,極富生機動感。
圖5北宋越窯三足蟾蜍伏蓮水盂
水盂,又稱水丞、硯滴,在古代常直呼為“水注”,是一種給硯池注水研墨的文房用器,自三國時期開始流行。而這件水盂為什么做成三足蟾蜍立蓮形呢?它是工匠隨意之作,還是另有寓意?我們不妨從歷史文化背景去解讀之。
蟾蜍自古是人們崇拜的神物,蟾蜍圖形作為器物紋飾,最早見于仰韶文化初期(距今約五六千年)陜西臨潼姜寨遺址出土彩盆內壁上的一只大肚蛙,蟾蜍每次產(chǎn)卵成千上萬顆,它最初成為古代先民多子多福的生殖崇拜對象,其后又因各種民間傳說,成為象征長生、辟邪、科舉、富貴的崇拜對象。西漢淮南王劉安所編《淮南子》一書,講述了后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嫦娥竊之而奔月,并化身為蟾蜍,成為“月精”的傳說故事,從此,蟾蜍就有了“仙藥”的象征意義,由丑物成為吉祥物,而月亮也稱之為“蟾宮”。長沙馬王堆一號墓出土的西漢彩繪帛畫里,左上角有一輪彎月,月上站著含有靈芝草藥的蟾蜍,月下是騰飛的嫦娥;此后,出現(xiàn)了四蟾捧月硯、月宮鏡等“蟾宮”圖案文物。蟾蜍還被道家稱為“肉靈芝”仙藥,晉葛洪《抱樸子·仙藥》載:“肉靈芝者,謂萬歲蟾蜍,頭上有角,頷下有丹書八字再重(就是兩個“八”字重疊)……”,葛洪還稱蟾蜍可作為辟邪之物:“術家用以起霧祈雨,辟兵解縛?!斌蛤茏蕴拼趾涂婆e典故連上了,白居易先考中進士,他的堂弟白敏中后來中了第三名,白居易寫詩祝賀:“折桂一枝先許我,穿楊三葉盡驚人。”因古代科舉秋闈大比剛好在農(nóng)歷八月,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又演繹出月宮中有吳剛砍桂樹的神話,而中舉者又常被人們折桂枝、戴“桂冠”(桂枝編成的冠帽)獎勵,所以“蟾宮折桂”也就成了科舉中舉的典故,蟾蜍也就自然成了文人喜歡之物。
蟾蜍水盂的形制最初出現(xiàn)于三國,至唐宋時廣為流行,宋代之前的蟾蜍水盂都為四足臥伏式,至宋代才演變?yōu)槿阏玖⑹?,這和“劉海戲蟾”傳說有關:從宋朝時起,民間就傳有五代人劉操號海蟾者,在燕王劉守光處為相。一日有道人求謁,索雞蛋十枚,金錢一枚,以一文錢置案幾上,累蛋于錢如浮屠(佛塔)狀。海蟾見之大驚曰“險”,而道人則曰“人居歡樂之地其危有甚于此”。復以一錢掰為二,擲之而去。海蟾由此大悟,遂棄官盡散家中之財,易服從道,歸隱代州鳳凰山潛心修行,終成正果,被奉為道教“北五祖”之一。此說竟被演繹成“劉海戲蟾”的故事而廣泛流傳,講述他從井中打水時抓到一只三足蟾蜍,時常用彩繩將它系住,背負肩上,因“蟾”之諧音為“錢”,從此蟾蜍也成為金錢的象征,寓為招財進寶、財源廣進之祥瑞,“劉海戲蟾”圖也成為古文物的吉祥紋飾。
三足蟾蜍寄寓了長生成仙、辟邪祛毒、科考中舉、招財進寶之諸多文化意義,而其立于蓮葉之上,因“蓮花”是佛教文化的象征,“荷”、“蓮”又諧音“和”、“連”之義,所以也寄寓了佛教文化和中國民俗“和諧”文化之意,是一件寓意深遠的文房至寶。
文物是不會說話的,它們奇特的造型、紋飾會給現(xiàn)代人留下許多神秘的信息,我們只有通過文化解讀,才能比較全面地鑒賞它們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藝術價值,讓文物訴說消逝在歷史長河里的生動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