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市,位于山東半島中部,東鄰昌邑、高密,西接臨朐,南界諸城、沂水,北連昌樂、坊子。境內(nèi)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西依沂山,東瀕濰河,南接渠水,北依汶河。安丘,歷史悠久,明萬歷年間安丘縣令熊元稱其“風氣之鐘,山川之勝,文物衣冠之盛?!?自新石器時代開始,就出現(xiàn)了人類文明,出土商周及后歷代文物遺存眾多,留下了諸多寶貴財富。
通過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安丘市博物館共普查出館藏各類文物3188件(套),其中的石刻類文物,漢代畫像石刻、隋大業(yè)三年成恓仁墓志和北宋畫像石棺是不可多得的石刻精品。現(xiàn)一一介紹如下。
安丘市博物館內(nèi)有數(shù)量可觀的漢代畫像石刻,主要集中在董家莊漢畫像石墓內(nèi),224塊石材中有103塊畫像石刻,尺寸不一,面積達147平方米,規(guī)模較大,畫像內(nèi)容豐富。年代斷為東漢晚期。石刻質(zhì)地均采用當?shù)厍嗍?,雕刻技法多樣,包括凹面陰線刻、淺浮雕、高浮雕和透雕。在這些畫像石刻中,有一部分是刻畫神仙方怪,例如,淺浮雕“雷神出行”、“西王母”“伏羲女媧”等;反映漢代人間生活的“樂舞百戲”,展現(xiàn)了漢代雜技中的竿戲、“飛劍跳丸”等場景;反映人類打獵勞作的“山林狩獵”等場景的畫像石;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出行等級規(guī)制的凹面陰線刻“車馬出行”和歷史故事諸如“孔子拜見老子”、“泗水升鼎”等石刻。另高浮雕的“鋪獸銜環(huán)”、“仙人騎鹿”和反映生殖崇拜的透雕及浮雕人物畫像石刻等,均生動再現(xiàn)了漢代畫像石刻之精美博大氣象。館藏畫像石刻,規(guī)模大,雕刻手法古拙大氣,畫像內(nèi)容是漢代人對于永恒哲學命題死亡的具象解讀,充滿漢代人高超的想象力,體現(xiàn)浪漫主義色彩,除歷史和研究價值外,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脊艑W家俞偉超稱其“罕見的漢代藝術(shù)杰作”。是安丘漢文化遺存里不可忽視的寶貴遺產(chǎn)。
安丘市博物館藏有一件隋代墓志,也是館藏石刻中有代表性的文物之一。墓志出土于安丘市凌河鎮(zhèn)沈家莊村,1979年當?shù)剞r(nóng)民在田里勞作時發(fā)現(xiàn)后上交。這件墓志為豎向長方形狀,長48.5厘米,寬25厘米,厚度12厘米,青石質(zhì)地,碑正面陰刻楷書,6行61字。墓志內(nèi)容如下:“大隋大業(yè)三年歲次丁卯五月己亥朔廿四日壬申,大祖成思父統(tǒng)元出幽州啄(涿)縣,去大魏建安元年因官膠州,寄居郚城縣甘露鄉(xiāng)吳音里。成恓仁陵墓銘記?!痹撃怪局魅藶猷N城縣甘露鄉(xiāng)吳音里的成恓仁,他死于隋煬帝大業(yè)三年(607),其祖籍是“幽州涿縣”。墓志交代了他定居于此的原因是他的始祖成思父曾在東漢建安元年(196)到膠州做官,其后代寄居在郚城。“郚城縣”,故城址位于墓志出土地南500米處,位于今安丘城區(qū)西南30公里的凌河鎮(zhèn)李家西郚村東北,春秋時郚城先后為紀、齊之邑,西漢在此設(shè)郚城縣,此后歷朝屢為郡、縣治所。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并入安丘縣,此城遂廢。遺址南北長約400米,東西寬約270米,總面積約11萬平方米。文化層厚達5米。上層為秦漢至隋唐遺存,中層為商周至戰(zhàn)國遺存,底層為大汶口、龍山文化遺存。出土器物有陶鼎、盆、罐、豆、鬲、銅鼎、銅劍及漢代石井欄、南北朝佛教造像等。郚城遺址目前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恓仁墓志的出土證明了該處確為隋代郚城縣治所在地,為研究郚城歷史沿革和家族變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證據(jù)。
安丘博物館院內(nèi)有北宋時期畫像石棺一件,該石棺是20世紀70年代出土于安丘市石埠子鎮(zhèn)西清河村村西約400米處。據(jù)傳,建國前石棺部分已裸露出地表,后人們在其附近取土至全部暴露。幾經(jīng)輾轉(zhuǎn),于2009年6月遷入博物館進行保護。石棺由兩塊青石雕鑿,上下扣合而成,仿北宋房屋樣式而刻,坐北朝南。石棺通高2.27米,長2.4米,寬1.56米。整體為殿堂式,面闊三間。石棺基座刻三層蓮花紋飾。屋頂為中國傳統(tǒng)的廡殿式結(jié)構(gòu),五脊。正脊與四垂脊微翹。正脊兩端及垂脊末端均刻獸首,四坡雕刻瓦壟。檐下柱坊上刻有斗拱,石棺正面下部刻有兩扇關(guān)閉的門,各飾五路門釘及兩門環(huán),兩次間上部各雕刻一扇直欞窗。石棺中部東側(cè)有一個盜洞,被盜年份不可考。石棺四壁下部雕有男女侍從人物9個,身高均在80厘米左右。石棺正面兩側(cè)各有一浮雕立姿侍女,梳高髻,上著交領(lǐng)短袍,下著長裙,右女持瓜棱執(zhí)壺,左女托盞,隔門對望。北壁刻二男一女。兩山均刻兩名武士,手持金瓜。上部中間刻一幅“升仙圖”,上有二人站立祥云中,下為三人跪拜兩人立拜,左側(cè)刻文字“此是兒女忽見父母尊靈乘云而去瞻仰禮敬之處”。東次間窗上部有一篇題刻,記載了墓主胡璉夫婦的功德及其子女胡榮等為建石棺殮葬的過程。胡榮籍“大宋密州安化軍諸城縣來西坊保西清河村”,末尾鐫刻“大宋紹圣三年六月二十八日”,即公元1096年宋哲宗趙煦在位期間所建造,迄今已900余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