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瓶造型特點為:廣口,束頸,頸較短,平折肩,腹修長,暗圈足。這種瓶子在中國陶瓷史上未曾記錄過,僅在寧夏靈武市磁窯堡遺址的考古發(fā)掘中出土過,量較多,有關(guān)這類瓶未曾見史料記載,有關(guān)它的用途尚不清楚,我們將這種瓶子,暫命名為“廣口瓶”。據(jù)考證,西夏廣口經(jīng)瓶是從西夏黨項族先民的木制瓶上衍生而來的(圖1),器型適合游牧民族民俗特點,為西夏的典型器物,為西夏境外其他窯址所不見。西夏廣口經(jīng)瓶的生產(chǎn)量較大,至晚清停止生產(chǎn)。這類瓶子,雖然僅存在了100多年,但造型和類型較多,下面根據(jù)出土和存世略述,與大家共賞。
西夏廣口經(jīng)瓶的釉色有兩種,即青釉和白釉。釉色隨窯溫的變化而變化,青色釉有褐釉、茶葉末釉、黑釉等;白釉又有純白、黃白、青白等釉色。
西夏廣口經(jīng)瓶的造型一般有三種類型,即修長腹型、斂腹型、直筒型等。從形體看,西夏廣口經(jīng)瓶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腹部斜壁形,或稱“直桶形”,另一種是曲腹形。直桶形的腹下收斂較小,曲腹形的腹下收斂較大。從瓶的胎壁上來看,也有兩種類型,一種是薄壁型的,一種是厚壁型的,薄壁型感覺輕盈,厚壁型的感覺敦厚。
(一)薄壁型。胎壁較薄,輕盈。在寧夏海原縣收藏有一件剔刻牡丹花紋廣口經(jīng)瓶。從其口沿上可以看出,為薄壁型廣口經(jīng)瓶(圖2),器高30.5厘米,平折廣口,口部刮釉,束頸,寬折肩,深腹,暗圈足,通體施茶葉末釉,釉色綠中泛黃,米黃胎,分上下兩組圖案,上部為開光牡丹花,以葉脈紋、弧線紋陪襯,下部由忍冬紋組成一圈,圖案粗獷豪放并有大雅之美感。另外還有一件民間收藏的黑釉剔刻花紋廣口經(jīng)瓶,也為薄壁型的廣口經(jīng)瓶(圖3),高30、口徑6、足徑9厘米,廣口平折,束頸,折肩,深圈足,黑釉,米黃胎。肩至腹下刻畫三組弦線紋,將瓶體分割成兩個圈帶圖案區(qū),上面圖案區(qū)為開光剔刻牡丹花紋,下面圖案帶為波浪紋??坍嬀€條清晰流暢。此器物端莊、古樸、渾厚、豪放。
(二)厚壁型。胎壁厚較重。日本私人收藏的黑褐釉剔刻野牡丹花紋廣口瓶(圖4),器高30.5厘米,平折廣口,口略小,口部刮釉,口壁處較厚,束頸,折肩,深腹,暗圈足,通體施黑褐釉,腹部剔刻纏枝野牡丹花紋。美國私人收藏的白釉剔刻牡丹花紋廣口瓶(圖5),平折廣口,口略小,口壁處較厚,口部刮釉,束頸,折肩,深腹下斂,暗圈足,通體施黑褐釉,腹部提剔刻牡丹花紋。還有一件黑釉剔刻花經(jīng)瓶(見圖6),器高30.3、口徑8.2、底徑10厘米。平折廣口,口部刮釉,束頸,圓折肩,深腹,暗圈足,通體施黑釉,灰胎,分上下兩組圖案,上部為開光牡丹花紋圖案,以葉脈紋、弧線紋陪襯,下部為波浪紋圖案區(qū),圖案粗獷豪放、美麗。
(三)瘦長型。如黑褐釉刻花波浪紋蓮花型牡丹花紋對頭魚紋廣口經(jīng)瓶(圖7),瓶高37厘米,瓶上刻兩朵蓮花形牡丹花紋,幾枝兩片葉脈紋及三個并頭魚,其他空間則以波浪紋填補。另外在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茶葉末釉剔刻野牡丹花紋廣口瓶(圖8),瓶高38厘米,茶葉末釉,瓶上剔刻野牡丹花紋。此類瓶體均比較瘦長,均屬于瘦長型的廣口瓶類型。
(四)敦厚粗矮型。如白釉印花廣口經(jīng)瓶(圖9),高23、腹徑13厘米。廣口平折,束頸,折肩,直腹,深圈足,白釉,米黃胎。肩至腹下刻畫三組弦線紋,將瓶體分割成兩個圈帶圖案區(qū),圖案為印黑彩紋飾。此瓶工藝裝飾較為罕見。
(五)腹下內(nèi)斂型
還有些西夏的廣口經(jīng)瓶,腹下收斂,如圖5、圖6等,均屬于內(nèi)斂型的造型。
總之,西夏的廣口經(jīng)瓶生產(chǎn)量較豐,類型比較豐富,釉色分明、別具一格,成為中國瓷器史上光彩奪目的一頁。